保育

|共90篇|

度假天堂積分計劃:獎賞負責任消費的旅客

曾經與台灣建立「旅遊氣泡」的太平洋度假天堂帛琉(Palau),上月向國際旅客開關,但為免「報復式旅遊」傷害本土文化與生態,當地即將推出獎賞計劃 Ol’au Palau,讓旅客透過負責任消費儲積分,以積分解鎖獨家的旅遊體驗,為全球首創的可持續旅遊積分獎賞計劃。

一個 APP 如何救海龜?

玳瑁眼鏡及飾物近年深受年青人喜愛,這種獨特花紋源自同名的海龜龜殼。玳瑁有塑膠般耐用可塑的特性,兼具半透明琥珀色及棕色紋理,幾個世紀以來都被用於製作珠寶、梳子到餐具等各種用品,玳瑁亦因此被大量獵殺至瀕臨絕種。最近就有保護組織為免更多海龜受害,開發出以照片辨識玳瑁製品真偽的應用程式「SEE Shell」,並收集數據以打擊仍然持續的非法貿易。

是垃圾?還是藝術品?「詩意遺產」探索物的價值

哪些是廢棄之物、哪些應該被視作文化「遺產」來活化,甚至成為藝術品?誰擁有話語權為各種事物定義?大館當代美術館最新展覽「詩意遺產」,展出 6 組由來自香港及海外地區的藝術家或藝術組合的作品,參展作品揭出全球不同地方的文化議題。如策展人譚學能所言,他們「均以歷史文化遺產的視點去處理當代問題的多元手法,提出了新穎獨特的見解…… 展覽藉著作品多樣化的藝術實踐,試圖剖析一個問題:在決定哪些傳統遺產應原封保留,哪些需要重新被想像和重塑這事情上,個人有多大的掌控和自主權?」

因中藥而亡的驢

驢曾經遍佈墨西哥全國,但因為城市化、交通工具普及,使其漸漸被摒棄,再加上中國對由驢皮製作的阿膠需求強勁,令驢消失的速度更快。為了保護物種,同時捍衛驢在墨西哥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有熱心人士在城郊建立一個以驢為主題的公園。公園暨保護區「Burrolandia」的管理員 Raul Flores,引用墨西哥國家統計和地理研究所(INEGI)數據指,「在 90 年代,這裡大約有 150 萬頭驢,今天估計只有大約 30 萬頭」,要及早進行保育工作。

疫下四野無人,大自然不見得更好

去年各國初次封城抗疫後,網上瘋傳「海豚重返威尼斯運河」、「美洲獅遊走智利街頭」等所謂生態巨變,往後雖被證實子虛烏有,但那套「無人之境令大自然得以復原」的觀念,始終根深柢固。只是,現實不見得非黑即白。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突然從眾多環境中「消失」的真正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面對水位上漲,威尼斯人能否避免水淹古蹟?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亦為低窪地區帶來災難。意大利威尼斯有「水都」的美譽,是該國其中一個最熱門的旅遊城市,可是近年氣候變化令海平面上升,威尼斯水浸問題亦愈來愈嚴重。2019 年,因為漲潮加上暴風雨,威尼斯遇上 50 年來最嚴重水災,令到市內不少古蹟受損。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指,現時不少威尼斯人正努力進行預防工作,避免再一次水淹古蹟。

為塞舌爾海椰子「留種」

位於印度洋非洲東岸一帶的群島國家塞舌爾,其中兩個島嶼有一種特有植物 —— 海椰子。海椰子種子是全世界最大最重的種子,可重達 25 公斤、長至 50 厘米。這顆狀似臀部的塞舌爾珍寶,早在去年疫情大流行前已是黑市暢銷品,導致島上保護區偷種子事件頻生;當地組織現正想辦法為海椰子「留種」。

集中保育獅子,誤了小型食肉動物?

談到保育瀕危物種,獅子、老虎、熊等超級掠食者(apex predator)最為矚目。不少物種保育界認為,生物鏈有著「自上而下」控制的關係,一旦獅子等超級掠食者數量減少,將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因此,「紐約時報」指人們長期有「保育或增加獅子數目,同時可令其他小型食肉動物受益」的觀念。不過,本月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 B 系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質疑在保育模式方面,這一假設能否成立。

【圖解】瀕危語言

保育語言並不是陌生的話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瀕危語言紅皮書」,1950 年到 2010 年之間共有 230 種語言消失。根據語言研究機構 Ethnologue 的研究,目前全球共有 7,139 種語言,其中 3,018 種語言的使用者不足 1,000 人,屬於瀕危語言。世界過半人口使用的語言只有 23 種。

「引貓入室」,如何反助澳洲本土物種存續?

澳洲大陸生態獨特,擁有不少其他大陸沒有的動物,入侵物種帶來的生態威脅不容忽視。其他地方較常見的貓、狗、兔、狐等澳洲入侵物種,已危及本土有袋類動物(Marsupialia)的數量。當地非牟利組織 Arid Recovery 致力恢復本土生態,與常見移除入侵物種的方式不同,創辦人 Katherine Moseby 採用「輔助演化」(assisted evolution)的手法,通過加入入侵物種,訓練本土物種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