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共95篇|

意大利醫護:「我們曾經是英雄,現在卻被遺忘」

醫護在疫情期間,冒上生命危險拯救病人,成為眾人心目中的「救人英雄」。然而,在意大利疫情轉趨緩和後,世人似乎開始忘記他們的功勞。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當地醫護經歷長時間照顧大量危重病人,以及目睹疫症中最可怕的情況,已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及疲憊,現正是他們最需要支持的時候。

【*CUPodcast】愈唱愈強壯:唱歌能紓壓的科學

疫症未完全解決,全世界政府都勸喻市民保持社交距離,減少外出。在這段時期,不少歌手在網上直播唱歌;網上更熱傳一條短片,片段中的意大利人在露台與鄰居以安全距離一起笙歌作樂,掀起熱話。音樂能凝聚人心,為這段陰沉的時期帶來一點娛樂。而且,唱歌令人紓緩情緒,絕對不是憑感覺、抽象的說法,背後確有科學根據。

【Soul Monday】世道雖壞,但不要被負面情緒壓垮

經歷數月疫情,搶購物資、社區群組染病、自我隔離、停課停工停業、失業潮等現象接連浮現,令人憂慮的事情像永不止息,在此時鼓勵別人樂觀,似乎很可笑。不過,「紐約時報」專文提出,樂觀並不等於盲目掃走焦慮消極的感覺,而是令人在困境中保持希望,不至於被負面情緒壓垮。

前線醫護的心病:道德創傷

歐美國家疫情嚴重,呼吸機和快速測試劑等醫療用品供不應求,在有限資源下,醫護人員被迫決定要「拯救誰」和「放棄誰」。掌控生死大權的他們,即使最後成功治好部分病人,也難抵心中的罪咎感,從此影響精神健康,甚至患上「道德創傷」。

久在家中易長肉,如何能改變飲食壞習慣?

久在家中,食量不知不覺成為無底洞?報道指有獨居檢疫人士多次要求社署人員添置食物,即使本已得到 14 天的分量仍說「不足」,原因是在家苦悶,惟有進食。隔離的日子裡,廚房及零食櫃有充足的食物,確能令人安心,但在運動量相對減少的日子,因食物唾手可得而不加節制地食,不健康之餘,體型也會變樣。「華爾街日報」記者就訪問美國營養學專家,到底受困家中的上班族,該如何建立良好飲食習慣?

要杜絕痴漢,先治療性成癮?

女性專用車廂應否保留?這個問題最近成為日本上班族的爭議。外國學者批評此舉只是默認痴漢的存在,應從問題的根本著手。的而且確,不少性犯罪者確診性成癮。一些患者及其家人亦憂慮,自己或是伴侶、兒子隨著病情惡化,終會走上歧途,希望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不過,社會對性的禁忌,令他們難以開口,舉步為艱。

「多巴胺齋戒」可減低負面情緒,重拾激情?

都市人工作繁忙、日理萬機,日常生活充斥各種等待接收的資訊。香港人流行以旅行吃喝玩樂放鬆身心。近期美國矽谷流行一項新玩意:「多巴胺齋戒」。在一段時間內隔絕外界刺激,如不使用手機、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只喝水而不進食,避免與他人互動,包括眼神交流。實行者相信,通過禁絕多巴胺影響,可讓大腦得以重新啟動,從而得益。

遠端工作增壓力損健康?

不用回辦公室固然有其好處,例如彈性上下班時間、可同時在家照顧幼兒、避免在辦公室中分心。對於在家工作者,更節省了惱人的長途通勤時間。但世事往往不是十全十美。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商法學院企業教育首席講師 Stephanie Russell,於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遠端工作的弊端,包括有可能增加壓力,甚至影響健康。

政局動盪,如何調節個人情緒?

看現場直播、追蹤新聞報道、寫評論、響應大小活動…… 無間斷的政治運動、一條又一條沉重的消息,有否令你感到焦慮、失落和不安?美國有大學調查發現,部分人的身心健康會因為政治因素而變差,甚至在社會間形成「集體病態」。我們要如何調整自己,以走得更遠?

寫下字句,抒發情緒

連儂牆上便利貼及文宣單張的一字一句,不只是純為表達政見,更是用作抒發心中烏氣,以排解憂慮,平伏情緒。正如哈佛醫學院曾指「表達式書寫」,即寫出有關創傷或壓力生活經驗下的想法及感受,可助人應對在不同事件中所受的情緒影響。

警察截查如何威脅個人健康?

每天,我們社交網站的版面,都被驚心動魄的警暴畫面佔據;而警察截查青年、搜身的過程,片段短且不帶血,人們很容易忽視警察隨意截停市民所帶來的後果。就在今年,社會科學期刊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出版了兩篇分別有關美國和歐洲的研究,兩篇研究都顯示警察隨意截查市民,已經成為當年健康隱患。

「他媽的錢」:韓國年輕人的消費現象

工資永遠追不上開支,買樓只是夢想,唯有偶爾揮霍一下當作自我獎勵,相信這是不少人的生活態度。在韓國年輕人之間,亦有類似的消費文化,並衍生出流行用語「他媽的錢」。此詞早見於 2016 年,指的是「藉著某項不必要的開銷,助人渡過艱苦的一天」,既然前景黯淡未明,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

動蕩過後的急性壓力反應

無論站在抗爭前線親歷其境,又或在電視機前,一幕又一幕暴力鎮壓的場面映入眼簾,過後相信亦難以釋懷。也許有人久久未能平伏心情,衝突畫面於腦海迴響不斷。懷憂之餘,請小心衡量目前的心理狀態,因為「急性壓力反應(ASD)」可能已籠罩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