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犯賤的其中一個決定,就是養貓。或者不少自居「貓奴」的飼養者,都有相當精彩的切身體會。無論怎樣呵護備、悉心照料,「主人」都有不領情的時候。任性、冷漠,難以捉摸,都是貓的天性。貓的殘酷無情,滿不在乎地玩弄人類感情,是否心理變態(Psychopaths)?加洲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貓科動物行為研究員 Maria Delgado,卻舉出一些更為專業的見解,她認為,當我們把貓視為冷漠而態度惡劣的小動物時,其實隱含了把牠們跟其他寵物 —— 例如狗的比較。
心理學
|共161篇|
愈討論愈堅持己見的時代,如何討論才有意義?
既然人類有能力理性思考,為何我們會經常做錯決定?甚至在事實面前,也要堅持無理的觀點?在與別人爭論時,我們經常能察覺對方的偏見,覺得自己相對中立。然而,人類其實就是無法做到毫無偏見。英國一個互動劇場告訴你,討論才可以得出最好的決策。
2018 七大錯誤科學資訊
2018 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來臨之前,最好先糾正偽科學,掃除道聽塗說的觀念。Vox 則歸納和踢爆了過去一年,在心理學、流行文化和政治議題中各種錯誤的主流思想。
記憶的「騙術」:回憶如何讓你墮進陷阱?
在香港的填鴨式教育下,學生的成績好壞,一大部分取決於記憶力。背得愈多愈快,答題愈有把握,成績自然愈好。但直到畢業以後,我們對於「記憶」這回事,卻始終是一知半解。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在其 BBC Future 欄目,以科學角度糾正多個關於記憶的謬誤。
心理學家眼中的「人格十醜」(下)
Christian Jarrett 認為,我們都會被人格的黑暗面所吸引。
心理學家眼中的「人格十醜」(上)
要談論人性的醜劣,隨手都可以找到精準到位的詞彙來形容,但要參照科學化的統計數據,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中歸納出共同特徵,則從來沒一套簡單的說法。即將出版「人格學:讓人格科學成為你的優勢」一書的英國心理學家兼作者 Christian Jarrett,近日撰文提到 10 個令人沮喪的心理學調查結果,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一些人性的黑暗面向:幸災樂禍、盲目武斷、不自量力、道德偽君子⋯⋯
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哪種快樂最緊要?
TVB 劇集對白名言:「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人人都想要快樂,但人人期求的快樂是一樣的嗎?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就區別快樂有兩種,一種是「在生活中的快樂」,即一時一刻的當下幸福經歷;另一種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即快樂的時光能得以記住,日後能夠回味。這兩種快樂,你在尋求哪一種?
【怪獸家長心理學】威嚇責罵有損兒童身心?
曾幾何時,責罵威嚇被視作管教兒童的必要手段,但時移俗易,現今家長普遍都不敢讓兒童暴露在任何恐懼之中,結果成就「怪獸家長」的出現。究竟這種心態是否矯枉過正?轉變又從何而來?研究恐懼文化的知名社會學家 Frank Furedi 追本溯源,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潮流,解釋西方育兒心態的轉變。
完美主義者為何愈來愈多?
完美主義往往都讓人又愛又恨,它有時代表了積極奮鬥的決心,但同樣地,它從來都是一個人性的弱點。走向極端的完美主義者,不但無法擺脫抑鬱和焦慮,更是一個讓人遠離成功,走向毀滅的漩渦。儘管世界愈來愈不完美,但社會上的完美主義者,人數卻逐年上升。巴斯大學 Thomas Curran 和約克聖約翰大學 Andrew Hill 兩位博士生於今年初聯合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認為,今日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三地的大學生,比起 90 年代抱有更強烈的完美主義心態。
控制的錯覺:生活中常按的無用按鈕
按下按鈕可以聽到聲音,或看到指示燈亮起,但卻不會有所想要的效果,有時它們會被稱為「安慰劑按鈕」—— 按了心安,但無實效。不過,與安慰劑一樣,這些按鈕依然可以達到其他間接目的。
做官要識講嘢:用名詞 棄動詞
在朝中辦事,即使不能言善辯,最少也要懂得帶人暢遊花園,回答問題識避重就輕。至於被問到自己的母語是甚麼,指斥對方問題無聊,相信這答案絕對「有進步空間」。政客和社會學家均想掌握如何玩弄語言能取得不同的傳訊效果。在以色列的 Herzliya 跨學科中心兩位研究員日前發表的研究,便為此提供新啟示。
時裝也要心理學家?
有人穿時裝是災難,有人穿時裝卻是時尚,除了是個人品味問題,與心態不無關係。近年就出現時裝心理學家一職,結合時裝設計及心理學,了解穿衣者背後想法,以及所牽涉的倫理道德問題。
假消息和陰謀論為何暢行不衰?
「謠言止於智者」這句話恰恰反證謠言的盛行,為甚麼人類總是輕信謠言,面對確鑿證據依然選擇視若無睹呢?英國根德大學心理學教授 Karen Douglas 認為這首先植根於質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懷疑政府,或者極端不信任,從演化角度來看,為了保證自身安全,我們都傾向首先懷疑其他團體」。陰謀論的流行,反映出社會的分裂。如果科學、事實等毫無爭議的證據也不能令人達成共識,則面對重大議題很難做出正確決定。
說太多「我」是自戀?不,是情緒困擾
人們普遍認為,說話中不斷出現「我、我、我」,是自我中心或自戀的表現。但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第一人稱單數代詞「I、me、my」使用頻繁,可能只是因為情緒困擾,而不是極愛自己。
「手指指」是人類的天性嗎?
「手指指」在傳統中國社會往往被視為無禮貌的行為,不過美國總統杜林普發表講話時,總是喜歡「指指貢」,甚至成為他形象鮮明的一大風格。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嗎?更應該問的是,「手指指」這個習慣是文化因素而養成嗎?
為甚麼有人會自殘?
對於自殘者而言,令人恢復平靜,感覺良好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由開始到消失的過程。身體的疼痛(無論是病痛還是自殘導致)結束的時候,不但令人重新感覺舒適,還導致心理上如釋重負,形同一種獎賞機制,獎賞所得不僅是疼痛消失,還有隨後出現的快感。Franklin 猜測,這是由於大腦處理生理和心理的區域經常重疊,譬如說,大腦的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腦島(Insula)同時負責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亦即腦神經無法清晰辨別受傷的感覺由何產生。
你不知道的奇怪恐懼症
天下恐懼症何其多,怕蛇怕蟲怕高怕逼,有數據指,全球約 15 – 20% 人終生至少患過一種恐懼症,無論任何一種都有機會造成巨大心理壓力和恐慌發作、盜汗顫抖等生理反應,幸而醫者多有合適的治療手段應對。以下是幾種叫人難以置信真實存在的奇怪恐懼症。
九字尾:尋找生命意義的年紀
「時機很重要」,這不僅是人生道理,更有科學支持。有研究指人類的認知工作表現與時辰有 20% 關係、醫院在午間 3 點發生麻醉人為意外的機率比起早上 9 點高出 4 倍、在早上考試的學童成績比起在午間考試的好 —— 全都指向同一結論:對的時機做對的事,無往而不利。若將這結論置於整個人生中,那人生的重要時機何在?美國著名作家 Daniel H. Pink 新作指出,每逢歲數到了 9 字尾數關口,人較會作出自己從前未想像過的事﹐但心神一旦不慎,又會存在危機。
藝術心理學:為何有人會對名畫痛哭嘔心?
最後一幅私人收藏的達文西畫作「救世主」天價成交,比之 50 年前的成交價升價百萬倍不止,金額之高叫人咋舌。不過,原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名畫確有令人「神魂顛倒」的能力。觀畫有猶如神交,也有猶如中邪入魔,實際上有一心理學病名,專門形容為藝術作品如痴如狂的反應,叫做「司湯達症候群」。
密集恐懼,「幻覺嚟嘅啫」?
一想起「蓮蓬」這個名字,腦中就會出現大量細小、密集而且形相齷齪的黑色小洞,甚至乎你只是讀到這段文字,都會突然毛管戙,渾身不舒服。無數「受害者」都相信這是一種名為「密集恐懼」的焦慮,而且都有親身經歷,只要不慎看見這些叢集而分佈不規則的小洞或凹凸物,洗眼都來不及,視覺上的衝擊會帶來持續許久的心理陰影,莫名其妙的不安感亦揮之不去。但事實上,密集恐懼很可能是子虛烏有的說法。之所以讓人極度生厭,並非精神疾病或其他,卻可能是源自於生物學,一種人類共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