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火持續,首都基輔市郊的布查(Bucha)更傳出俄軍屠殺平民的消息。戰爭之中,平民是最無抵抗能力的人,截至本月 4 日,逃離烏克蘭的人數超過 420 萬、超過 700 萬人離開故鄉在國內逃難。不過「紐約時報」報道指,現時開始有離國的烏克蘭人,經西部城市利沃夫(Lviv)等交通要道重返家園。
難民
|共133篇|
【烏克蘭戰爭】波蘭贏得美譽,下一輪危機正在蘊釀
烏克蘭戰爭已爆發一個月,抵達華沙的難民未有減少。這次危機中,波蘭對鄰國的人道援助贏得國際讚譽,也令世界暫時忘記其屢與歐盟唱反調的形象。不過,波蘭目前已接收 210 萬難民,數目仍持續增加。據彭博社報道,當地民眾開始感受到資源緊絀的壓力,希望得到更多官方援助。
【烏克蘭戰爭】全民皆兵背後,那些沒上戰場的男人
國難當前,全民皆兵。面對俄羅斯軍隊的進迫,大批烏克蘭人奮起抵抗。多數 18 至 60 歲男子被禁止出境,以便隨時應召作戰。當然,戒嚴令下也有例外,多子之父或重病殘障都能獲准離國;有人則賄賂警衛,或在無人邊境溜走。他們似是各有選擇,但當人直面死亡,每步可能也身不由己。
英國如何把握政治難民潮,壯大自身醫療體系
全球獨裁化,多國人民因為政治亂局而被迫出走。2021 年 2月,緬甸軍方發動政變,解散民選政府後大舉抓捕異見者,全國各地兵連禍結,至今亂局依然未平。緬甸變天,促成一大班知識分子逃難,當中包括不少醫護精英。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報道,英國收容了一大批緬甸醫生,他們很快投入國民保健署旗下的崗位工作,服務當地居民。
阿富汗流散學者的下一站:盧旺達?
2020 年 8 月,塔利班重新控制阿富汗政權,實行原教旨主義管治,接近 20 年的自由化改革失敗,迫使大批深受西式教育的人才流亡海外,以尋求一線生機。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就報道,有一班阿富汗科研精英終於找到落腳地 —— 盧旺達。
電子遊戲開發者 —— 難民
電子遊戲除了消閒玩樂,也能帶出其他意義。譬如今年 8 月推出的「九十六號公路」(Road 96),就以逃離威權國家為主旨,展開冒險之旅;過程多少令人反思現實。講到出走逃亡,來年將有另一款電子遊戲 Salaam(阿拉伯語指「和平」)推出,開發者正是一名在南蘇丹內戰中出生的難民。
改宗基督教,避免英國驅逐
一些人會越過英倫海峽到英國尋求庇護,今年 8 月,移民越過海峽抵達英國的數字就創下歷史新高。不過,英國內政部不一定批出居留許可,尋求庇護者有可能面臨驅逐出境的命運。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有尋求庇護者以改宗聖公會為契機,避過驅逐。內政大臣彭黛玲就質疑,部分尋求庇護者只是藉改宗,玩弄庇護政策。
小廚大愛:以工作簽證接濟委內瑞拉廚師的美國餐廳
即使是來自政局混亂的國家,一般人亦很難獲得難民資格,如非有特殊技能,要遠走他鄉並不容易。在獨裁者馬杜羅治下,南美國家委內瑞拉人民飽受飢餓、罪案和超級通脹的煎熬。美國巴爾的摩一所小餐廳就一盡綿力,為一班委內瑞拉廚師辦理傑出人才「O-1 簽證」,也令自己憑藉南美風味在當地闖出名堂。
「小飛俠行動」:美國如何在冷戰時期秘密接走上萬名古巴學童
在獨裁國家,很多人即使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逃離,但仍會希望年輕一代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在 1960 年到 1962 年,古巴正推行各種社會主義改革,同時肅清不少異見分子。這個時候,美國秘密展開了一場極大規模的救援行動,兩年之間接走超過 1.4 萬古巴學童,這場今天很少被人談及的壯舉,被稱為「小飛俠行動」。
阿富汗難民遇上白羅斯獨裁者:一條沒有出口的逃生路線
去年成功鎮壓異見聲音後,白羅斯獨裁者盧卡申科行事更放肆張狂,今年就把大批非法移民押送到鄰國,試圖擾亂歐盟內部穩定;有部分慌不擇路的阿富汗難民,原本打算經白羅斯逃亡歐洲,如今卻淪為盧卡申科的政治武器,夾在東歐諸國與白羅斯之間動彈不得。
夢滅時代:只能流散的阿富汗專才們
塔利班重新接管阿富汗後,當地人民都怯於要遵守「沙里亞法」,女性權利受嚴重打壓之餘,一切文娛活動也會遭禁止。局勢迫使人民不惜攀爬軍機也要離開當地,不同界別及階層的專才更是要留在異地,方感安全。
鄭立:屍殺半島 —— 土地上沒有保護自己的國家,就只剩下一個地理名詞
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家保障自己,不論在本土還是離開,對沒有錢的人來說,都只是不同形式的地獄而已。沒有南韓這個保護國民的整體存在,就不再有南韓,只剩下半島,留島不留人。
緬甸人逃亡保命,鄰國卻無力接收
2 月 1 日發生軍事政變以來,緬甸已有至少 280 人被殺,最年輕的是名 7 歲女童,同時有超過 2,600 人被拘留。隨著軍方及警察鎮壓加劇,愈來愈多民眾出逃,以免被捕或受迫害。但泰國、孟加拉和馬來西亞等鄰國,憂慮若接收大量難民,變相令疫症下緊張的公共財政加重負擔,亦怕外地人士將病毒帶入境內,因而設法阻撓流亡者湧入。
「疫苗護照」成為他們的惡夢
過去一年,國際旅遊活動近乎停頓,嚴重打擊各行各業。為了早日重振經濟,各國政府都絞盡腦汁,嘗試重開邊境之餘,又不欲構成重大的公共衛生風險。於是,很多新政策陸續出台,包括旅遊氣泡,3 月 1 日商經局局長邱騰華則表示港府正研究「疫苗護照」安排。不少西方國家也正討論疫苗護照安排,但有學者就批評相關做法,只會令流亡人士和尋求庇護者處境雪上加霜。
活在土耳其,維吾爾人也要擔心被驅逐
維吾爾人與土耳其人在宗教、語言及種族有連繫;正因如此,不少選擇出走中國的維吾爾人,均選擇到土耳其尋求庇護,目前估計有 5 萬維吾爾人正在土耳其生活。不過,維吾爾裔美國人協會會長 Kuzzat Altay 在雜誌「外交政策」撰文指,在土耳其經濟上愈趨靠攏中國下,當地的維吾爾難民要獲得庇護已比過去困難。
同情有價:流亡人士面對甚麼困境?
香港人素有移民經驗,但流亡海外卻是前所未見。加拿大學者 Ashwini Vasanthakumar 為流亡泰米爾人後代,她撰文分析流亡的複雜面向 —— 流亡領袖雖則代表原居地的異見聲音,但長期離家使他們與社會脫節,容易惹來「他不代表我」的批評;更無奈是國際對異地苦難同情有限,要贏得國際支持,流亡領袖無可避免要面對殘酷的「全球道德市場」競爭。
杜林普下台後:美墨邊境圍牆的未來
杜林普在任美國總統 4 年,無論是支持抑或是反對者,大抵都會同意他改寫了美國甚至是環球的政治格局。杜林普下台後,留下很多難以一時被扭轉的政治遺產,其中已興建了 450 英里的美墨邊境圍牆,就令繼任的拜登政府十分頭痛。美國媒體彭博社近日亦刊文,探討美墨邊境的未來。
日本:難民申請制度最嚴格的發達國家
香港曾經是越南難民的收容港,可是黃台仰案前,甚少人會想到香港人有朝一日也會成為政治難民。到今天,已有不少港人流亡到歐美各地,多國也表態願意收容,但美國在東亞區的重要盟友、港人熟悉的日本卻甚少在此議題表態,前首相安倍晉三只表示歡迎香港技術專才。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及發展學院博士生藤林大貴(Hirotaka Fujibayashi)就在學術網站東亞論壇剖析日本封閉的難民政度。
【*CUPodcast】一戰難民的褔音:無國籍的南森護照
一次大戰後,歐洲國家除了需要遣返剩餘士兵與戰俘外,還有更棘手的難民問題尚待處理。國際聯盟的高級專員、來自挪威的探險家弗里德約夫.南森就負責難民問題,並首創無國籍的「南森護照」,讓無證人士通行各國尋找工作,在當時被譽為超凡的處理手法。
陶傑:當香港和「難民」這個名詞連結
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香港自由法案」,並承諾一旦有事,將會接納大量香港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