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管理費高昂,但回報率低,甚至錄得虧損,未能保障港人的退休生活。港府正計劃建立「積金易」平台,降低強積金的行政費用。智利的退休金制度與香港相似,當地政府正在推行改革,希望解決退休金管理不善、存款不足等問題。至今成效如何?
社會福利
|共63篇|
免費教育,刺激生育?
5 月 10 日,日本參議院通過有關幼兒保育及大學教育「免費化」的法案,在今年 10 月開始逐步實施。有關法案預計每年需要 7,764 億日元的預算,由同期實施的消費稅增稅收入填補。
福利主義的詛咒:北歐並不例外
政府分發各種福利的同時,也奪走了個體的責任心,因此醞釀了一種不成熟,不負責,依賴他人的個人主義。福利主義創造了一群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兒童。
人口不斷老化,如可保持養老金的可持續性?
戰後嬰兒潮一代步入暮年、平均預期壽命增長,使得人口老化成為全球趨勢。面對新挑戰,調整退休政策亦無可厚非。但要令退休保障政策得以延續,只削減福利開支是否可行?公共衛生學者 Michael K. Gusmano 和 Kieke G. H. Okma,去年 10 月於學術期刊 Hastings Center Report 共同撰文,認為並不能藉增加長者及家庭的財務負擔,或大幅削減公共福利,以維持養老金制度的可負擔性。
烏干達模式:80 歲才可領長者援助金
香港政府下月起,將申領長者綜援年齡資格,由原本的 60 歲上調至 65 歲。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解釋新政策時稱,「長者」的定義遲早要改,指有國家計劃將退休年齡由 65 歲調至 68 歲,香港已然落後。既然要追上其他國家的步伐,不妨參考非洲國家烏干達,因為烏干達政府計劃把「社會援助金」的最低領取年齡,由普遍 65 歲上調至 80 歲。
Live Norish:挪威 Z 世代嫌工 Cheap 「瑞典人先返 cafe 工!」
挪威工商會會長 Stein Lier-Hansen 早前在接受當地報章訪問時,公開批評挪威 Z 世代因受惠於國家優厚社會福利制度,以致缺乏工作動機。言論一出,好比香港的「廢青」論在挪威社會發酵,引起不少討論。
福利天堂不再,瑞典也將右傾?
相比香港,瑞典肯定是福利天堂。國家提供免費教育、豐厚的醫療津貼及超過 1 年的有薪侍產假,假如患病或失業,亦可領取救濟金過活。雖說羊毛出自羊身上,瑞典的稅率高得令港人咋舌,但至少稅收用得其所,能回饋到納稅人身上。只是,對於這種傳說中照顧終生的福利體系,瑞典人卻愈來愈質疑其可持續性。因為他們眼見賦稅仍重福利卻減少,自己忍痛割下的「羊毛」,似乎都被蓋到移民身上。
日本養老異象:「監獄是我的綠洲」
牢獄生活已然成為日本養老的一環。日本政府統計數據顯示,監獄囚犯中的老人百分比年年創新高,目前幾乎每 5 個女囚就有 1 個是年屆 65 歲以上的長者。愈來愈多獨居無緣的貧窮老人們因高買被定罪收監,而且即使刑滿出獄亦不惜再犯,寧當階下囚,不做自由人,不圖別的,只為安老。
「懲罰」東德時代離婚婦女的退休金制度
國家統一何以導致如此不公現象?一切源於當年兩德政府簽訂的統一條約。條約幾乎涵蓋統一後,所有的社會政策,當中包括保障離異男性享有的退休金。然而,女性若已離婚,其退休金計算方法卻與有別於離異男性。政府僅按她們「自力更生」時侯的收入,計算她將來可獲取的退休金。但女性處於婚姻狀態時,所賺取的收入,及生育子女後,無法工作或兼職工作的狀態,亦不納入計算的考量中。
下流老人(二):如何避免淪為「下流老人」
政府統計處 2015 年數字顯示,每 3 位長者中便有 1 人陷於貧困,有 1 至 2 位長者的貧窮家庭數目也在快速增長,然而,近半貧窮長者或受自尊心所囿未有申請綜援金。可以預期,在人口老化急速的香港,情況只會每況愈下,日本作家藤田孝典形容的「下流老人」也會遍佈香港,你我步入晚年時也有可能淪為其中一分子。怎樣解決下流老人問題?藤田孝典在「續.下流老人」一書中對日本人的各項建言,也可能對香港有相當啟發。
倫敦大火背後的房屋問題史
倫敦格倫費爾大廈(Grenfell Tower)祝融之禍甫歇,政治火卻愈燒愈旺,曝露了英國長年以來的社會房屋問題:出事大樓警報、灑水系統及走火指引一概欠奉,2011 年更估計有四分三同類房屋存在火災危險;管理公司貪小便宜,採用易燃鋁板翻新外牆;市政府漠視住戶訴求及安全報告,寧花 2,600 萬鎊整修同區行人路以吸引旅客,對基層居民卻置之不顧。要了解英國如何走到這一步,便需回顧社會住屋發展史,還悲劇一個脈絡。
丹麥嬰兒憑甚麼不愛哭?
丹麥人是全球最幸福的人,包括嬰兒。近日一項兒科研究指出,在「百日哭」期間,丹麥(6%)、德國和日本的嬰兒最不愛哭,加拿大(38%)、英國和意大利則盛產喊包。雖然北歐人幸福已見慣不怪,但見賢要思齊,其他地區還是應問:丹麥人憑甚麼?
江皓昕:「我,不低頭」——每一個政府高官和公務員也該看的電影
社會是個吃人遊戲,小撮人操縱著大部分人生死,而那小撮人還不自知。80 歲的英國老導演堅·盧治(Ken Loach)以拍攝有社會關懷和批判意識的獨立電影而馳名,新作「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爆冷贏得了康城影展金棕櫚獎及英國電影學院的最佳電影獎,拍的正是利物浦城裡一個失業老人和一個單親母親抗衡冰冷又無人性的社會福利制度。說是抗衡,說白了也就是被追著打。
加拿大全民派錢 迎自動化衝擊
芬蘭年初率先派錢試行全民基本收入,除了歐洲多國躍躍欲試外,加拿大試行派錢也勢在必行。早前通過方案的安大略省政府,打算於今年春季在省內 3 個城市試行,幫助受自動化影響削減職位的城市。負責推動計劃的政府部長 Chris Ballard 指:「自動化正在改變人類的工作性質,是時候考慮基本收入之類的對策了。」
Chester Ho:不談口號式綱領,只談踏實轉型
電影「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描述英國一位患有心臟病的工人申請失業救助金,卻被繁瑣的申請流程折磨得苦不堪言。電影上映後在英國引起極大迴響,有人說電影誇大求職中心的官僚程序,污衊部門的形象,導演卻斬釘截鐵強調故事裡頭的情節都是事實。面對冷漠無情的制度,男主角那句 When you lose your self respect, you are done for,把草根階層的心聲鏗鏘有力地說出來。
為何丹麥人以交重稅自豪?
丹麥稅率之高相信令不少香港人咋舌,形形式式直接和間接的稅項,一個丹麥公民需繳交由 56% -72% 不等的收入。雖然自 1970 年代,便偶而有政黨打著減稅旗號,但從沒獲得真正和恆久的成功。是否丹麥人特別「大愛」呢?或許有點,但不全然。
「全民基本收入」助人及企業重獲自由
全球經濟結構出問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低下層缺乏向上流動機會,香港在這方也挺全球化,絕對追得上潮流。此時,矽谷重提「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歐美迴響巨大,因為大家百寶出盡,仍無計可施。不過反對聲音認為此法純屬虛想,人人派錢只是安撫被遺棄的工人,最終只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加上科技轉型尚未成熟,要談也實在為時尚早。但如果現有方法行得通,就不會有新倡議,這些所謂弊處,是不是真的存在?而香港不論經濟政治皆陷死局,是不是也是時候諗吓?
芬蘭實測:派錢可減失業率?
「全民基本收入」(UBI)這個「人人有錢收」的概念,近月來議論紛紛,但都是只聞樓梯響。瑞士想要進行實測,但遭公投否決;加拿大兩地通過試行,卻不是未定金額,就是未有資金。芬蘭倒是順利跑出,在上周獲得國會授權,元旦開始就測試人性:當政府每月送你一筆錢,夠你衣食住行所需,你還願意上班進修,增值自己貢獻社會嗎?
可行嗎?加國小島試行全民基本收入
隨著人工智能發展成熟,電腦吞併人類工種似乎指日可待。不少人視全民基本收入為最佳對策,由電腦擔當單一工作,人類拿著基本工資悠然尋找更高層次的人生意義。繼芬蘭擬定來年試行後,最近以漁農業為主的加拿大省份愛德華王子島,也決定嘗試每月給人民派錢,為的卻是全面取代社會福利。
丹麥:最平等的國度?
美國夢不在美國,而在丹麥?論機會平等,丹麥的世代流動指數冠絕全球富裕國家;論生活質素,丹麥有免費教育、廉價樓市、失業保障、全民醫保、生育福利等措施,造就「世上最幸福的社會」。不過,最近一項比對丹麥與美國社會流動的研究指出,丹麥所謂機會平等只是「幻想」,如果說美國夢不在美國,其實也不在丹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