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火星既是科技挑戰,也是人性考驗。地球來回火星或需 18 個月,太空人還可能逗留火星長達一年,如何避免太空人在密閉空間自相殘殺,是科學家必須思考的實際課題。美國太空總署(NASA)正建立電腦模型,計算甚麼樣的心理質素和工作安排,能夠讓團隊合作無間。
團隊精神
|共4篇|
團隊默契,始於覺察同伴情緒?
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應該不陌生:共事之時,大家就雞毛蒜皮的事唇槍舌劍,卻沒有人能指出此爭論為何重要。來自比利時的人事管理顧問 Smaranda Boros 形容:「大家都以為自己就工作以事論事,但你能察覺到房間內正蘊釀某種情緒。」縱然目標一致,但人人做事手法不同,如何讓一個團隊運作更順暢?專家表示,只要成員能互相覺察和顧及對方感受,就能改善團隊表現。
為甚麼聰明的人們,反而作出愚蠢的決定?
我們都認同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是最有效的決策方式。有如 1 個人只有 1 個頭腦,10 個人卻有 10 個辦法,這稱之為群體智慧。但有時聰明人聚首一堂,反而會做出愚蠢的決定。英國廣播公司特此探討,為何「三個諸葛亮,勝不過一個臭皮匠」,以及如何有效運用群體智慧。
救世軍:開學,是追夢的開始
九月開學,對莘莘學子而言,是惡夢還是好夢?如果學校能幫助學生找到人生方向,上學就是追尋夢想的好開始。偉廉從小渴望參與團隊運動,卻只能參加坊間的足球興趣班玩玩,學一般的傳球技巧。自從升上救世軍卜維廉中學後,老師常在空餘時間與他切磋球技,更教導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克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