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共65篇|

【書摘】鄭南榕:為言論自由之役奮戰到底 —— 從國民黨五項「新聞指示」談起

當然,光責備自私自利的媒體於事無補,人民對於他們有「知」的權利尚未全面覺醒,甚至人民對於其基本人權遭到剝奪與限制都不痛不癢的時候,言論自由的真正實現無異高調。

英國廣播公司的故事:公營廣播的精神

近來不論是「左右紅藍綠」還是「頭條新聞」,香港電台都被政府炮轟煽動仇恨、歪曲事實,要先後多次向警隊道歉。很多評論人批評這些事件侵犯港台的編輯自主,憂慮香港的新聞自由被進一步收緊。香港電台乃依照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模式,於 1928 年成立,時至今日,其約章還保留著英式公營廣播的精神。

英式幽默:諧趣劇的意義

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頭條新聞」違規,港台於 5 月 19 日向警隊道歉,並一度決定本季後暫停播放。員工工會與廣播處長梁家榮商討後,成功爭取保留節目,但主持人吳志森對於能否保持創作自主感悲觀。「頭條新聞」於 1989 年 4 月首播,承襲英式諧趣劇的傳統,一直嬉笑怒罵,諷刺時弊,至今三十餘年。港英的典雅遺風,還剩下多少?

武漢肺炎將令電視節目真空?

世界各地的人因疫情關係,都要長時間待在家中。上 Netflix 等串流平台「煲劇」,成為居家抗疫之選。觀眾多了,電視台或串流平台製作的節目數量,未來卻可能會減少。娛樂事業停頓的例子,除了廣為人所知的演唱會取消、電影上映日推遲外,觀眾們難以看見的部分 —— 節目製作,同樣靜止。

廖康宇:新警察故事

英國廣播公司在蘇格蘭的分支機構 BBC Scotland,就曾經推出一個以偽紀錄片風格拍攝的電視節目 Scot Squad,以「小學雞」手法諷刺蘇格蘭警察,由警務處長到路邊巡警都無一倖免。這個以諷刺警察為賣點的電視節目,不但沒有被當地警務處長的譴責,而且還受到警隊內的人「報料」支持,以今天香港人的視覺來看實在是匪夷所思。

Moyashi:名為電視的現實

日本朝日電視台的長壽動畫「多啦 A 夢」與「蠟筆小新」,原本在星期五晚上 7 時起的一小時播放時間,由 10 月 5 日起改為星期六黃昏。這個改動引來部分人的反對,認為是星期五夜晚是家庭電視時段,星期六黃昏一般都不會齊人在家中,所以節目時間改動是「剝奪他們的親子時間」云云。

中國傳媒滲透非洲?

歐美近年愈加警惕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特別是「一帶一路」的基建設施。但美國智庫組織「大西洋理事會」非洲中心高級研究員 Aubrey Hruby 在雜誌「外交政策」警告,中國最大威脅不在基建,而是對非洲傳媒業的投資和滲透,試圖壟斷話語權以改善中國形象,甚至模塑當地人的世界觀。

文宣的好工具 —— 仍是電視?

2015 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佈了「萬村通」計劃,將數碼電視帶到非洲各個貧困地區。遠自北京的電視頻道,都可以進入當地家庭。四達時代作為唯一承辦商,至今已將中國的電視節目,引進至 30 個非洲國家、超過 1 千萬戶,並在贊比亞及肯尼亞主導電視網絡。一些評論者憂慮,這間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的公司,對非洲電視網絡的影響力會否太大?

石 Sir:英國電視節目有好多種

事實上英國的電視節目種類實在很多,除以上比較嚴肅的類型外,連純娛樂、純搞笑,甚至有點低俗的內容亦有眾多選擇,閒來無事亦好打發時間。而這些都是免費頻道,而加上不同的收費頻道又一大堆選擇,又沒有甚麼中央機構沒事找事來管節目中女士衣裝是否太低胸,男星是否太娘娘氣,節目是否符合國家不時改變的政治氣候,各電視台百花齊放,不同觀眾都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節目。

廖康宇:電視點止撈飯咁簡單

這些電視劇的故事內容大概相同,但每個版本都各自帶有本地元素:台灣版本的「流星花園」夾雜著台語對白;韓國的「花樣男子」主角都穿著韓式校服等等。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但觀眾的文化體驗又如此相近,最重要是受眾國家在文化同化過程中並沒有失去自主性,並非一個單方向的文化侵略現象。

Netflix 橫掃英國,傳統電視如何應對?

雖然 ViuTV 在世界盃過後,收視打回原形,但總算創下開台以來最高收視紀錄,亦證明電視行業需要競爭,才能吸引觀眾。在英國,一場「電視大戰」亦開始上演,因為包括 Netflix 在內的串流媒體,於本年首季訂戶總數量高達 1,540 萬,首次超越傳統收費電視的 1,510 萬。英國四個傳統電視台,包括 BBC、ITV、第四台(Channel 4)遂商討合作,欲以「合縱」策略,與 Netflix 一爭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