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

|共43篇|

最大殺傷力的非洲恐怖組織

近來埃及連月爆發恐怖襲擊,釀成數十人死亡,伊斯蘭國(ISIS)承認策劃恐襲。ISIS 自稱分部佈及非洲七國,但非洲最具殺傷力的恐怖組織並非 ISIS,而是肆虐索馬里的青年黨(Al Shabaab)。據美國智庫非洲戰略研究中心(Africa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統計,2016 年青年黨恐襲造成 4,000 多人死亡,超越盤踞尼日利亞的博科聖地(Boko Haram),成為非洲最大的治安威脅。

Live Norish:恐襲防不勝防 瑞典開放邊境惹禍?

這一年間,瑞典不時傳出恐襲消息。就在上周五(4 月 7 日),美國總統杜林普的預言靈驗了,瑞典斯德哥爾摩下午發生恐襲,一輪貨車高速行駛,先剷上皇后街(Drottninggatan)的行人路衝向人群,再撞入一家百貨公司,至少造成 4 死 15 傷。瑞典首相勒文(Stefan Lofven)事後對傳媒說道:「恐怖份子永遠不能擊倒瑞典。」到底這番話能否助瑞典人走出恐襲陰雲,回復正常生活呢?

如何制止孤狼式恐襲?

近年歐美發生一連串「孤狼」(lone wolf)恐襲--不受組織指揮,自發施襲--人心惶惶之下,國土安全變成社會重大議題,催生正反回應,積極重塑政治光譜。孤狼未必有跡可尋,突然發難,固然不可能杜絕,但亦不表示政府對其無計可施。美國外交事務教授 Daniel Byman 分析孤狼今昔策略,並提出多項建議,從各方面打擊獨行恐怖分子。

曖昧的內戰概念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內戰(凱恩斯語)?美國獨立戰爭不是革命而是內戰,反而美國南北戰爭不是內戰?敍利亞衝突是一場「非國際性武裝衝突」?二戰之後世界兵連禍結,所謂「長期和平」並不存生?哈佛歷史系教授 David Armitage 表示,以上說法都有根據。

陶傑:一個知危而性急,另一方居安而驕懶

杜林普向中東七國下達禁入境令,為期九十日,部分兌現其「在搞清楚恐怖主義來路之前,禁止所有穆斯林入境」的承諾。歐美當然有大量抗議人潮,而此禁令也過於粗糙:第一,沙地阿拉伯是阿蓋達和伊斯蘭國的重大金主,通過杜拜有大量資金往流,沙地卻因為石油戰略利益與美國有關,不受入境制裁。

土耳其與 ISIS 的恩怨轇轕

新年伊始,伊斯坦堡發生大型槍擊案,釀成過百人死傷,似乎預告 2017 年土耳其仍將動盪不安。去年土耳其恐襲不斷,有庫爾德民兵策動,亦有其他武裝組織發起,但除 11 月一宗汽車炸彈襲擊,伊斯蘭國(ISIS)罕有地承認責任,有分析指 ISIS 試圖引起土國不穩,同時極力避免與其全面衝突。土耳其與 ISIS 轇轕由來已久,有恩有怨;一個固然恐怖,另一個也不全然是反恐。

4 個問題了解敍利亞局勢

敍利亞戰爭 5 年以來,造成 45 萬人死亡,過百萬人受傷,敍國逾半人口--1,200 萬人--流離失所。近日政府軍重奪阿勒頗,戰況似乎進入白熱階段,但幾乎同一時間,激進武裝組織在另一戰場報捷,雙方互有消長,戰況仍未明朗。敍利亞如何走到今日的局面?難民何去何從?這個國家還有沒有未來?

向以色列學做民粹領袖

右翼民粹近年席捲歐美,在脫歐公投、杜林普上台之前,匈牙利、波蘭早已落入極右政黨手中,稍後還有法國國民陣線、意大利五星運動、德國選擇黨挑戰主政,當代歐美不缺民粹領袖,但真正的大師在以色列。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曾四度勝出大選,由 2009 年起蟬聯三屆,2019 年屆滿,成為現代以色列立國以來任期最長的國家領袖。究竟內塔尼亞胡有何民粹秘訣,長期保持人氣不墜?

法國恐襲:一條人命值幾錢?

2015 年 11 月,巴黎多處發生槍擊及爆炸,造成 130 人死亡。睽違一年,恐襲災場巴塔克蘭音樂廳重開,不過遇難者已無緣欣賞。恐襲過後,必須面臨一個殘酷而尷尬的問題:死傷者要如何賠償?在法國,有一個專門處理恐襲賠償的基金,金額較之歐美雖已甚為慳吝,但連場襲擊下,基金嚴重入不敷支,做法欠透明度長期惹來批評。法國要檢討的遠遠不止反恐政策。

由腥風血雨到風平浪靜:英國暴力史

中國人對「暴力」有種著迷,暴力不單存在於戰爭、政府鎮壓,更及民間的謀殺案,還有數之不盡的血腥刑罰。雖然現今中國,標榜現代化、文明、進步,但當那些「老百姓」被問到怎樣看待異見、那些「日本鬼子」和「美國佬」,他們還是會咬牙切齒,「最好把他們斃了!」又或「要槍有槍,要炮有炮。」暴力是人類本性,無處不在,問題是:如何從暴力走到和平?看英國歷史,或可略知一二。

准告沙特:伸張正義還是滋養新仇?

美國國會推翻奧巴馬對一項法案的否決,變相允許 9.11 受害者家屬,把有可能牽涉其中的沙特告上法庭。奧巴馬警告,駐外美國人恐受牽連,在海外面臨潛在的訴訟威脅,亦有分析指出,法案或破壞美國與沙特的關係,影響兩國在打擊 ISIS 上的合作。但不少國會中人質疑,沙特這位反恐伙伴,或許曾是恐怖份子的金主。

「恐慌」的實際殺傷力

光在上個月,美國多個城市的機場及商場,都出現過這種「恐襲疑雲」,但類似的誤會,在過去一年內,亦不時於歐洲發生。譬如去年 10 月巴黎恐襲的悼念集會上,就有人誤以為聽到槍聲,嚇得出席者慌忙躲避。部分人認為,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即使再大的誤會,放在人命之前,都應獲得理解。但他們往往忽視了,恐慌所擁有的殺傷力,同樣足以致命。

稱霸地上 敗走網上的美軍

在 7 月法國尼斯恐襲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繼續肆無忌憚,在德國、敍利亞及伊拉克等地發動襲擊。雖然近日 ISIS 接連有領袖被殺,但這不代表和平指日可望。反之,在當前恐襲改為支持者自發(crowd-sourcing)的模式底下,亂事無日無終。為遏止恐怖主義在民間傳播,防患未然,反恐戰場逐漸轉移到網絡上,而在這戰場,「要槍有槍,要炮有炮」的美帝束手無策,現正尋找出路。

德國:末日將至,宜積穀防「襲」?

德國「日報」(Die Tageszeitung)周二出街的頭版,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明明黑色粗體大字寫著的「Das Ende ist nah」,譯作中文就是「末日將至」,但在如此嚇人的標題下,配圖卻是一隻圓滾滾、傻呼呼的倉鼠。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原來這是一個當地最潮的 gag,諷刺當局建議市民積穀防「襲」。

告別悠閒,法國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

連場恐怖襲擊使歐洲陷入愁雲慘霧,活像一個計時炸彈,隨時爆炸。在日前的德國火車襲擊案中,連港人也無法倖免,4 位港人受傷,其中 2 人更是命危,聞者震驚心寒,切身處地受影響的歐洲人又怎能免於恐懼?尤其是法國——伊斯蘭國(ISIS)的頭號恐襲對象——造成 80 多人死亡的國慶日慘劇,再次勾起法國人的傷痛。恐襲,已徹底改變了法國人的生活。

余以謙:三億多槍械氾濫美國民間

襲擊奧蘭多夜總會的兇手使用的 AR15 半自動式手槍是新式殺人利器。2012 年康涅狄格州小學槍殺案,用的也是同一種半自動手槍。美國國會調查局估計,除了軍隊、警察所須配備手槍武器外,全美民間擁有的槍支達 3 億 1,000 萬,平均每一個美國人就有一把,槍械氾濫形勢可怕。

恐襲幫兇:Youtube、Facebook 和……你?

恐怖份子的屠殺武器,除了炸彈和機關槍,還有社交媒體?去年巴黎連環恐襲中,唯一美籍死者 Nohemi Gonzalez 的家人本周入稟法院,控告 Google、Twitter 及 Facebook,指這些科技巨擘放任「伊斯蘭國」散播恐怖主義訊息、籌集資金及招兵買馬,終致悲劇發生,令其愛女慘死,要求三大企業為血案負上法律責任。假如指控成立,而你曾在 YouTube 為斬頭片「貢獻」點擊率,又是否恐襲幫兇?

ISIS 出版的雜誌在說甚麼?

談到恐怖份子的宣傳途徑,你的印象可能還停留於阿爾蓋達那種粗製濫造的低清短片,然而,伊斯蘭國(ISIS)的「公關」早已與時並進,一方面善用 Twitter 等社交媒體招募外國成員,另一方面成立名為 Al Hayat 的「傳媒中心」,提高文宣製作水平——而伊斯蘭國不定期出版的英文雜誌「達比克」(Dabiq)更是他們吸引新成員的重要工具,以華麗、現代感的外表,包裹內裡的凶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