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珊

|共51篇|

陶傑:中國女婿掌控英國外交與諜報系統

英國首相文翠珊委任擁有一名中國妻子的傑里米·亨特(Jeremy Hunt)為外交大臣。傑里米·亨特官方譯名「侯俊偉」。此一俊偉西方男子,以創辦網絡教英語的補習生意起家。此一靈感來自於他曾在日本教英文。英國男人去到遠東,仍大受歡迎,因此侯俊偉娶得中國妻子露茜亞(其中文姓名,侯俊偉拒絕披露)也不令人驚異。

負責官員接連跳船,英國還脫得了歐嗎?

英國距離正式脫歐不足 9 個月,仍未就貿易協議與歐盟達成共識。脫歐事務大臣戴德偉及外相約翰遜卻接連請辭,剩下一堆爛攤子留待文翠珊收拾。當日說過事在必行的她,在這四面楚歌之際,還能把脫歐進行到底嗎?跳船的兩位自是不看好,揚言脫歐難以成事。但在英國甚至歐盟「大佬」的德國,專家又是怎樣看?

驅逐外交官後,文翠珊有何法寶繼續施壓?

俄羅斯前特工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及其女兒,在英國境內遭人毒害,凶器更是軍用級神經毒劑 Novichok。是可忍孰不可忍,首相文翠珊要求俄府在限期前解釋,結果時限已過俄方仍無表示,遂宣布驅逐 23 名俄國外交官以示懲戒。然而回顧歷史,類似揩施難起阻嚇作用。假如想要進一步報復普京這位現代沙皇,新.鐵娘子還有甚麼法寶可使?

「青年震盪」:如何從時裝術語變成 2017 政治新生態?

英國牛津詞典近日選出了它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 2017 年度詞彙,並且跟今年的英國政局亦息息相關 ——「青年震盪(Youthquake)」。「青年震盪」這詞彙的使用頻率在 2017 年大幅飆漲 400%,而英國今年 6 月的國會選舉可謂這一股「青年震盪」的震央。不過,「青年震盪」並非一個全新的詞彙,而是在 1965 年由流行雜誌「Vogue」創造出來的,最初是一個時裝界的用語。早在 60 年代,它用來形容那批生於嬰兒潮的年輕人,拋棄了上一代的衣著風潮。而到了今日,它在政治上也正正代表著新生代青年拋棄了那批生於嬰兒潮的老一輩。

語言偽術

“You don’t tell deliberate lies; but sometimes you have to be evasive.”
– Margaret Thatcher,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不要蓄意說謊,但有時要閃爍其詞。
– 戴卓爾夫人(英國前首相)

歷史告訴文翠珊:你應該早點歸去

一場政治豪賭,文翠珊由勝券在握,變成一敗塗地。保守黨痛失國會大多數,與工黨難分高下,弄至懸峙國會的局面。接下來的日子,既要化解政治兩極,還得進行脫歐談判,文翠珊仍否勝任首相,成為選後最大爭議。然而,歷史似乎告誡這位新.鐵娘子:你應該早點歸去。

恐襲會是壓垮保守黨的最後一根稻草?

英國連環受襲,文翠珊焦頭爛額之際,仍堅決如期舉行大選。然而,當初贏面極大的保守黨,先因競選政綱得失選民,喪失大幅領先的優勢,再有接二連三恐襲發生,其反恐策略備受批評,進一步打擊執政聲望。恐怖份子奪去市民性命之餘,會否也奪去文翠珊僅餘的勝算?

恐怖襲擊演變今昔

倫敦橋恐襲爆發之後,英揆文翠珊宣稱國家現正面對新型威脅,英國警方反恐專員亦表示恐襲威脅已屆「完全不同以往」的級別,但回顧過去兩年歐洲各地的恐襲,其實由模式、對象乃至目的均相當類似,不過若與數十年前比較,恐怖襲擊的確經歷重大演變,今日要打擊恐怖主義亦更加困難。

英國大選:新式民調在搞局嗎?

英國下周舉行國會大選,「泰晤士報」卻在此時投下震盪彈,頭版報道令人意外的民調結果,預測保守黨或會大倒热灶,僅能取得 310 個議席,在國會失去過半數優勢,恐會導致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的局面。民調引起極大迴響,有質疑其可信性,懷疑是否替該黨告急。但分析指出,保守黨確實大勢不再,文翠珊能否挾民意硬脫歐,此際或已沒人能說得準。

倫敦恐襲為何防不勝防?

英國脫歐前路未卜,倫敦就遭受恐襲,造成四死數十傷,其中一個行兇地點,更在國會範圍之內,形同直擊國家心臟。有分析認為,英府日防夜防,兇徒仍能對倫敦施襲,是曾任內政大臣的首相文翠珊之過,部份國會議員則批評,是次恐襲本可預防,惟國會保安存在漏洞,致令恐怖份子有機可乘。

戴卓爾主義的終結?

1980 年代,戴卓爾與列根聯手開創新自由主義時代:交易自由高於其他自由;個體和市場之間,不存在所謂社會。國家原子化之下,福利削減、工會式微,人人在自由市場內浮沉,有私利無公益。戴卓爾主義行之三十年後,英國又出現了一位鐵娘子,但此娘不同彼娘,兩人甚至是對立面--起碼金融時報主筆 Martin Wolf 如此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