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前日宣佈,將於兩年後撤出國際太空站,發展自家太空站。縱然,美國早已投資興建數個新太空站,中國天宮太空站亦預料今年完工,意味著國際太空站遲早會被取代,但俄方這次退出依然意味深長,象徵著後冷戰時代壽終正寢。
宇宙
|共52篇|
韋伯望遠鏡 —— 尋找宇宙首次沐浴星光的時刻
在韋伯望遠鏡之前,NASA 及歐洲太空總署有哈勃望遠鏡;比較拍攝同一星系團,可見前者捕捉光線更加細緻。觀察宇宙就是觀察歷史,韋伯出色的光線收集能力,不僅能捕捉到古老的星系圖像,更能接近宇宙的開始。
科學狗:銀河系中心黑洞影像(下)
天鵝座 X-1 位於離太陽系 6,000 多光年的地方,是個所謂的高質量 X 射線雙星系統。在這雙星系統之中,其中一顆是擁有約 21 倍 太陽質量,但屬非常細小的緻密天體,而它的同伴則是一顆明亮的超巨星。
第二個太空時代,飛機航班延誤愈來愈多?
飛機航班延誤,通常是由惡劣天氣,機件故障或停機坪上的交通問題引起。但隨著商業航天工業興起,如今還多了一個新理由:火箭發射。
「長途跋涉赴月球,但最震撼的,是我們的故鄉。」
當被問及地球的外形,你我大抵都有些概括的印象:圓形、藍色⋯⋯ 可是,這個今天看來的「常識」,其實得來不易。1972 年 12 月,美國阿波羅 17 號登月任務期間,拍下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張照片「藍色彈珠」(Blue Marble),首次清晰、完整地捕捉整個地球。中央蘭開夏大學史學家普爾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回溯這段科學史,以及地球攝像對環境保育的意義。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 個展 —— 心之旅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奧高古曼)於過去兩年,一直自我沉澱,與自己的黑暗面對話,嘗試尋找及期盼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繪畫,就是她的出口。她所創作的 Cosmic Girl 是一個宇宙小精靈,嘗試喚醒人類對環境保育的關注,表達愛護地球的重要性。然而,這次於 JPS 畫廊展出的「旅」(Inside),Cosmic Girl 成為抒發感情的替身,可說是藝術家最深情的剖白。
宇宙奇問:地球是否愈來愈大?
我們自出娘胎,就活在地球之上,對於這個星球,卻又了解甚少。有讀者早前便向「紐約時報」科學欄目提問:「歷代以來,隨著腐爛植物的堆積,地球是否變大了?」不過,美國太空總署前機械人專家、知名網絡漫畫 xkcd 創作人 Randall Munroe 直言:「地球並非變大,它其實正在縮小﹗」
張鼎源:葡萄酒也講天人一體
生物動力學(Biodynamic)近年在葡萄酒業界成為潮流,不少全球知名酒莊也參與其中,包括 Château Pontet-Canet、Domaine Leroy 等,相比有機耕種及釀造更進一步。除了化學物質止步,生物動力學更要應天地、通宇宙,感覺玄之又玄。但能成為現今釀酒界顯學,當然不是因為兩三個風水佬的吹奏能成,那是古老哲學加上現代反思而成的一股風潮。
黑洞的誕生?
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日前發佈,盡掃科學界一些過去對黑洞是否存在的質疑。同時,有公開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劃研究員強調,黑洞照片證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正確。雖然天才物理學家的理論,正確了描述空間、時間、物質及重力的關係,但原來愛因斯坦當年,亦曾懷疑黑洞設想是否正確。
災難會否令人類滅絕?
一場小行星撞擊,令曾主宰地球的恐龍滅絕。強悍如恐龍,亦無法承受這場天災;現時又有機會發生甚麼災難,可以為人類帶來末日?會否如不少災難電影情節一樣,總有極少數人類能逃出生天,再建家園?雖然人類已有核戰等足夠自毀的能力,但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研究員 Anders Sandberg 更關心地球可以發生甚麼自然災害,導致人類滅絕。
啟動人類冬眠狀態
倪匡的科幻小說「天皇巨星」中,原振俠在宇宙航行,尋找戀人瑪仙下落。飛船卻在回歸地球途中發生意外,偏離航道並迷失在宇宙中。原振俠最終處於冬眠狀態,不知何時,甚至有沒有機會甦醒過來。人類可以冬眠,本來只是科幻小說的設想。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動物冬眠的遺傳機制,認為牠們或能夠為人類解開同樣的能力。假如可以控制冬眠能力,太空人便可在持久的宇宙探索過程中睡上一覺,等待到達目的地。
日本和美國的奔月殖民夢
曾幾何時,憧憬神話的人都相信,月上有一座天宮,住了一位叫嫦娥的仙女;現實是,月球上杳無人煙,沒有天宮也沒有仙女。不過日本宇宙航空機構(JAXA)現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宣佈計劃於月球上建造有史以來第一個人類聚居地。
從美國太空建軍,回顧聯合國「外太空條約」
2018 年 6 月 18 日,注定是人類太空發展史重要的一天,杜林普在當天宣佈創建太空部隊,確保美國在太空的支配地位。這聽起來科幻色彩濃厚的計劃,被國際法學者批評違反 1967 年聯合國「外太空條約」,破壞和平使用太空的國際共識。究竟這道半世紀前簽訂的條約有何意義?如今國際形勢大變、科技日新月異,人類是否需要另立新約,以共享這片浩瀚蒼穹?
為何在外太空遇上機械人的機率,比生物更大?
與外星人接觸是荷里活電影熱門題材,但通常不是外星人侵襲地球,就是人類在外太空發現外星人,我們很少想像,人類最終發現的或者不是外星生物,而是外星人工智能。在茫茫無邊的洪荒宇宙裡,發現這些外星機械體,將從此改寫人類的宇宙觀。
當中東遇上太空
你可能認為中東盛產恐怖分子,但你曾否聽過中東的科學家或太空人名字?其實早在一千年前,阿拉伯文明的天文學成就曾經無出其右,即使進入近代,中東各國仍然熱衷太空科學,更有人主張要掀起「阿拉伯文藝復興」,以重建昔日的科學成就。其中阿聯酋便計劃 2020 年發射軌道衛星研究火星,志在 100 年後建立首座火星殖民城市。
真.太空艙新低價,一晚住宿 600 萬
「第一間太空豪華酒店」Aurora Station,建造商 Orion Span 預計有望在 2021 年正式啟動,並最快在 2022 年接待首批遊客。12 日的旅程,每位 950 萬美元起錶。儘管費用還是非一般人所能負擔,但跟過去遙不可及的太空旅行計劃相比,其實已極之划算。過去 10 年間,成立初創企業的成本下降,而市場早就對投資太空業務感興趣,湧入大量資金。據統計,自 2015 年來,拓展太空業務的初創公司總共吸引了 79 億美元的資金。「幾乎每個星期都有另外一家初創的火箭發射公司出現,並嘗試用更低價、更快捷和更有效的方法進入太空。」
陶傑:哲人其萎,俗世其愚?
霍金晚年轉而入世,警告人類無端端不要胡亂尋求與外星人溝通。此一警告,無疑是基於「右翼」意識,與左翼的大愛、信任、包容,大異其途。霍金並不盲目相信人性本善,而是隨時警惕人性本惡而造成的劫毀。
衝出銀河系的第一人
宇宙有多大?今時今日科學家給你的答案可能是無限大。但在 1924 年前,人類還以為宇宙不過一個銀河系大小,直到美國天文學家 Edwin Hubble,發現原被認為屬於銀河系的「仙女座星雲」,竟是與銀河系分立的獨立星系,宇宙面積比此前所知起碼要大上兩倍,人類始知銀河系並非宇宙唯一 ,原來天外有天。
火箭、隕石與山羊座的奇幻裝置
過去人類相信洪荒神話星相命理,現在則研究星體運行科學奧祕,看似是兩種文明層次的思維,其實殊途同歸,都是長年積累的學問,而在法國當代藝術家 Nicolas Buffe 眼中,也是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於香港 K11 舉辦的藝術展覽「The Universe in Me: A Christmas Voyage」中,Nicolas Buffe 的作品「火箭燈籠」便展示了一場當代藝術與古典美學的對話,不但嘗試將神話與科學合而為一,亦在象徵西方思維的星座構想中,滲進了濃厚的日本漫畫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