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去年 10 月通過新法規,要求生產商由 2024 年起統一手機、平板電腦、相機等電子設備的充電接口為 USB-C 制式(USB Type-C),成全球先例。蘋果電話目前採用自家 Lightning 接口,新規定意味著即將推出的 iPhone 15 要跟從規範,但為了規格統一而淘汰舊產品,會否製造更多電子垃圾?蘋果還會有甚麼對策?
科技精知
|共1358篇|
3D 打印火箭墜落:一次成功的失敗
美國初創太空公司「相對論空間」成功製造全球首支 3D 打印火箭「人族一號」(Terran 1),並在美國東岸時間 3 月 22 日試射。雖然實驗最終失敗,但媒體評論認為其帶來多項技術突破,已是重大勝利。
【新詞】「腦谷」:AI 熱潮如何改造三藩市面貌?
由 Midjourney 到 ChatGPT,AI 生成工具成為全球熱話,吸引大量創投資金湧至。這股潮流也間接改變矽谷的面貌,一個集結 AI 界專才的三藩市小社區,如今被改稱為「腦谷」(Cerebral Valley),正集體想像人類科技的未來。
走向綠色能源:赫爾辛基冰水發熱計劃
許多國家都以「淨零排放」為經濟轉型目標,大搞綠色經濟和新能源科技。據彭博社報道,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近年就研究以波羅的海深處冰水來發熱,減少依賴化石燃料。
【Cyborg 前哨】先多一隻機械拇指
在遊戲衍生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中,人類能夠將身體部分換成機械,要讓肉體變強,只需升級「零件」及植入升級晶片。現在,人機合體(Cyborg)正逐步實現,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研發機械拇指,證明可增強人體能力,未來有望設計出更多機械身體部分。
【新詞】老年電子學:應對人口老化的答案?
研究員目前競相開發能為醫生、護士及護理員分擔工作的機械人。老年電子學(geriatronics)這門利用先進科技應對老年學、老人科和看護的全新領域,更是備受注目。
無線耳機,電池續航力衰退即成廢物
智能電話逐漸摒棄 3.5mm 耳筒插頭,無線耳筒開始成為人們日常外出必備配件。但方便以外,這種無線體驗也造成難以維修的電子垃圾。近日「華爾街日報」專文指出,大多數藍牙耳機均存在一大問題 —— 體積太小,不可更換電池。
3.11 十二週年,防災數碼化
3.11 日本東北大地震踏入 12 週年,在悼念死難者及重建受災區的同時,各界還致力研究及提升防災技術,盡量減少下一場災害的傷亡及破壞。數碼對映(digital twin)、無人機攝影、即時通訊軟件、都市人群疏散系統…… 防災數碼化成最新趨勢,還擁有龐大商業潛力。
「黑鏡」成真,平面圖像可轉為 3D 場景
孩子第一次微笑、18 歲生日的情景…… 隨著年紀增長,記憶裡的畫面早已模糊不清,有工程師正在開發一款手機應用程式,以 3D 方式重現生活片段,並上傳到 VR 頭戴裝置,讓使用者再體驗一次。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四】設計業還有人類的位置嗎?
如果 AI 生成文字威脅傳媒業,AI 生成圖像工具的直接威脅,便顯然是設計專業。有設計師憂慮專業不保,有的則選擇盡快跟上時代,學習操作 AI 工具。究竟平面設計師如何看待 AI 時代的行業前景?AI 又會如何改變其他工業設計的流程?
【新詞】矽谷價值:科技巨頭與言論自由能相容嗎?
相信無論是讀者抑或社交媒體版主,都感受到網絡演算法如何左右了公共討論。除此之外,社交媒體不透明的檢舉和封號政策,以及大眾對「政治正確」的憂慮,都令人反思在電子世代,言論自由如何被蠶食。社運家 Jillian York 在 2021 年出版的著作 Silicon Values,就提出矽谷價值一詞,反思在科技巨頭的壟斷下,言論自由的未來。
厭氧消化:食物垃圾轉製能源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美國每年產生約 6,000 萬噸食物垃圾,約佔食物供應總量的 30%。食物浪費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國際議題,我們如何在減少浪費食物之餘,為環境出力?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三】傳媒工作不是夕陽職業?
當坊間憂慮 AI 淘汰人類之際,有外國傳媒公司證實,已經利用類似 ChatGPT 技術撰寫多篇報道,令傳媒工作被列作高危職業之一。究竟目前 AI 工具的表現,是否足以取代人手?傳媒工作者又該如何應對?
遺體捐贈,是怎樣一回事?
並非所有人選擇死後被埋葬或火化,而是將遺體「損獻給科學」。美國現時有 7 間被認可的非移植組織保存庫,負責監督遺體捐贈。多間大學和醫療機構亦接受遺體捐獻,用作解剖教學、研究柏金遜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改良或研發如面部移植手術等技術,以及訓練手術機械人等;田納西州的「屍體農場」則有助法醫人員研究屍體腐化。
書店們:用 AI.寫書介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在出版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其中,使用 AI 寫書介已經成為一種愈來愈熱門的趨勢。然而,使用 AI 寫書介帶來的優勢與限制仍有待進一步探討。本書評徵稿將討論使用 AI 寫書介的難度,以及人類店員的定位等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詳盡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在出版業中的應用,並探討未來的發展趨勢。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二】怎判斷 AI 是否擁有意識?
ChatGPT 能夠逼真模仿人類說話,甚至懂得口甜舌滑,是否意味著 AI 擁有真實情感?具備意識的 AI 是科幻故事常有設定,被視為人類夢魘,但原來現實中 AI 能否獲取意識,在學術上尚未有定案,究竟專家有何看法?又是否有客觀辦法驗證 AI 是否存在意識?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一】提示工程:AI 解鎖的新職業技能
一年內 AI 技術應用突飛猛進,AI 取代人手的恐懼也隨之而來。事實上,AI 威脅不同工種同時,與 AI 的溝通能力也成為新職業技能,甚至是新商機 —— 如何透過專業精準的提示,讓 AI 生成最理想的結果,這門學問稱為「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
不懂用影印機?社會新鮮人的「科技恥辱」
IT 達人、科技擔當、上網專員…… 社會新鮮人的職場定位,恐怕離不開這些。在年長同事眼中,小至手機設定,大至建立網站,他們都能輕鬆解決。但對 Z 世代白領來說,辦公室的尋常電子用品反而難懂,傳真機、掃瞄器、外置硬碟,用起來都一頭霧水,請教前輩又怕被嫌棄,為此感到「科技恥辱」(tech shame)。
教學上,學生和教師應該用 ChatGPT 嗎?
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程式 ChatGPT 橫空出世,震撼全球教育界。ChatGPT 擁有極高的寫作能力,數秒間能模仿高中生甚至大學生文筆,生成論文以至詩句,在美國令不少教師既驚且恐,憂慮會助長抄襲和作弊,甚至促請學區封鎖該平台。但部分同業反駁,為人師表者更應率先擁抱科技,帶領學生向新時代邁進,他們更已把 AI 技術引進課室。
基因改造樹木,解決氣候變遷的新招數?
在美國喬治亞州南部一處低窪地帶,數名工人種植了一排排白楊樹,但這些不是普通的樹木,而是經過基因改造、生長在潮濕土壤中的白楊幼苗,可以製造成木材,同時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迄今為止,中國是唯一種植大量基因改造樹木的國家,白楊樹可能是美國首次在實驗室以外種植的基因改造樹木,研發過程中有何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