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PTSD)患者的問題徵結,在於創傷畫面令他們活在過去,感受不到當下,嚴重者甚至有解離的情況,無法感受身體與情緒。若無法感受,要患者宣之於口,實在強人所難。因此,PTSD 患者要先理解自己,才能重新與最深處的自我連結,而復原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識地掌握自己的呼吸。
正向心理學
|共7篇|
【*CUPodcast】缺乏安全感的心靈,如何波及身體?
早在 1872 年,達爾文已經提出, 內臟與大腦透過「肺胃神經」密切相連,情緒激動時,大腦與內臟之間會有很多交互作用及反應。牽腸掛肚、撕心裂肺的感覺有其確據,1994 年,美國學者史提芬.伯格斯提出「多元迷走理論」,指出人類面對威脅、缺乏安全感時的三種生理狀態,與社會連結、安全需求尤其相關,有助理解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身心狀況。
【*CUPodcast】馬斯洛的晚年發現:自我實現不是終點
年輕時的馬斯洛對神秘主義深惡痛絕,認為即使是所謂的「神秘體驗」,仍能以理性解釋,從人類角度出發,故畢生致力完成其需求層次理論。然而,晚年時期的馬斯洛發現人類最終的追求並非以自我實現作結,便在臨終時傾盡心力建構有關「超越」的論述。
【*CUPodcast】人類需求有高低之分嗎?
馬斯洛將所有需求歸為兩大類別:匱乏需求與成長需求。匱乏需求關乎個體生存,例如安全、連結與自尊。當匱乏需求得到一定滿足,人就會傾向追求成長需求:探索世界,學習「存有之愛」,找尋個體目的, 達到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各需求之間沒有高低之分,人類滿足各種需求是一種整合與完善自我的過程。但他強調,雖然需求沒有高低之分,但在追求目的前,應先滿足一定程度的安全需求,否則會帶來不良後果。
【*CUPodcast】通識科都搞錯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在中學通識科的教科書、管理學書籍或是作家撰寫通識專欄的文章,都一再出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的金字塔圖表,指出人有五大需求,當底層需求得到滿足後,人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然而,金字塔圖表從來不是馬斯洛的旨意。
【*CUPodcast】盗竊與走路也能進入心流?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與不同專長的人士訪談,發現無論從事甚麼活動,要發生最佳體驗(Optimal experience)都有共通條件;而心流作為中立的精神狀態,並不帶任何道德元素,連盗竊都可以產生心流,過度沉溺亦會影響生活。另外,心流活動不一定講求專業技術,即使簡單如走路,透過掌握環境與對自己的觀察,亦能成為心流活動。
【*CUPodcast】要達忘我境界,先要控制自己?
要改善生活品質,除了從改變外在環境的感官刺激著手,掌握自己的內心活動同樣重要。「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花了 25 年時間,鑽研心流背後的機制與心理。概括而言,想要進入心流狀態,首先要掌握意識,即自己的內在生活;要掌握意識,則要具備隨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篩選與個人目標符合的外在資訊。掌控內在生活,爾後才會理解心流狀態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