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歷史愈來愈受關注,有很多關心地方歷史的民間組織和檔案計劃誕生,有以香港史為主題的書店,當然也有大量相關書籍面世,由科普書到研究面向,滿足不同程度的讀者。香港史研究亦早已走進世界,例如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在 2022 年設立了香港史研究中心。1994 年,歷史學家冼玉儀曾經撰文回顧香港史發展,認識早期為香港歷史著書立言的人。
Billy Tong
|共1097篇|
港新雙城記|1988 年,頂級經濟學家如何比較香港和新加坡經濟發展?
香港和新加坡一直是經濟學家比較的對象。可是,當大家都集中於港口城市、英國制度、自由市場等相似之處時,兩地的發展模式其實不盡相同。克勞斯(Lawrence Krause)是 20 世紀中後期研究亞太貿易的權威,他曾於 1988 年發表研究文章,比較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表現和前景。
第一場政治工運:1884 年香港反法暴動
在 19 世紀中葉,香港已經發展出繁榮的港口經濟,聚集了大量華工,亦衍生多次罷工行動。中法戰爭期間,一股排外情緒席捲中國,香港華人人口眾多,自然也無法免於這場反帝國主義運動。學者蔡榮芳就曾經在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講述 1884 年的香港反法暴動,這次抗爭也可能是香港首場大型的工業政治行動。
19 世紀中葉,香港的工人抗爭史
1841 年英軍登陸,香港逐漸發展成貫通中西貿易的轉口港,經濟活動愈趨繁榮,吸引不少工人前來謀生。19 世紀本地也出現不少階級矛盾,而且添上種族元素,令社會形勢更複雜。學者蔡榮芳就曾經在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講述 19 世紀中葉香港的工人的抗爭史。
1886 年,張之洞奏請成立大清駐香港領事館
隨著在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失利,滿清被迫「割讓」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予英國。但英國佔據後,香港與廣東商務往來依然十分頻繁,加上境內華民人口眾多,故此滿清政府,特別是廣東當局,需要與港英政府交涉以處理各種政治、經濟、民生問題。兩廣總督張之洞就曾經奏請朝廷,建議在香港設立領事館來解決爭端。
曾經,英國有機會完全買下新界
1898 年,英國通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向大清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 99 年,直至 1997 年 6 月 30 日,這片土地後來被稱為新界。其實,英國曾經有機會完全接掌新界,歷史學家 Franco David Macri 曾發表研究,講述 1938 年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向英國求售新界,最終被倫敦拒絕的事件。
我已經盡力:一個推卻責任的壞藉口?
在日常生活,又或者打開電視,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某些人做錯事情,面對鋪天蓋地的責罵,卻回應指「我已經盡力了」、「不要抹殺努力」。究竟盡了多少力才算盡力,可以作哲學討論,但也可以是心理學問題。心理學家 Darius Cikanavicius 就分析這個「我已盡力」的機制。
港英政府,如何綠化改造香港?
經過百多年發展,香港除了經濟發達,還擁有高效的衛生體系和世界級郊野公園。香港史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841 年英軍登陸香港,過去很多討論聚焦港英政府大規模的社會和經濟改造,然而其管治實際上也大大改變了城市地景和自然面貌。香港大學 Robert Peckham 教授就曾在 Modern Asian Studies 發表文章,探討 18 世紀末、19 世紀初香港綠化。
「同情疲勞」:對不幸事麻木,如何掌握自己情緒?
當有悲劇發生,無論事件距離我們多遠,人類都會本能地去關注、同情這些悲劇的受難者,想知道如何參與其中,自身又可以提供甚麼幫助。可是,過去幾年我們目睹一場接一場的慘劇,首先是 COVID 奪去無數人的性命,然後俄羅斯在 2022 年入侵烏克蘭,以及今年 10 月起的新一輪加沙衝突。在這個紛亂的世界,相信很多人都對悲劇感到疲累了。
中國改革開放前,香港如何確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近日,有網民形容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其中股市表現跑輸其他地區,在 11月底,台灣加權指數 31 年內首次超越香港恆生指數,而印度股市市值也有望超越香港。已故香港經濟學大師饒餘慶早在 1979 年,亦即中國才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就於 Asian Survey 發表研究,分析香港如何在 70 年代確立金融中心地位。
沉沒的公共記憶 —— 1933 年關閉的香港大會堂博物院
近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計劃重整科學館和香港海防博物館,而沙田文化博物館亦可能被「殺館」。1962 年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前身)成立,過了半個世紀,香港辛苦經營出的世界級博物館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未知之數。而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其實也經過很多偶然與掙扎。索邦大學 Daphné Sterk 就在 Museum History Journal 講述香港大會堂博物院的故事,那是香港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卻彷彿在公共記憶中完全消失。
戰後初期的香港:亞洲黑金中心
有報道就指,今年香港已經取代杜拜,成為俄羅斯黃金的最大交易中心。其實香港黃金進出口在 1974 年才合法化,現時在牛津大學出任歷史系教授的 Catherine Schenk 曾在 Modern Asian Studies 發表研究,講述香港在戰後初期,成為亞洲黑金中心的故事。
英國租賃業權制度改革,認識當中利弊
英國政府正向國會提交法案,旨在改革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租賃物業制度。該法案名為「租賃產權和永久業權改革法案」(Leasehold and Freehold Reform Bill)原意是賦予租賃產權戶更大權力,令住屋市場更公平。不過,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講師 Mark Andrew 的分析指,有關改革反而可能對租務市場、樓價和家庭財政造成各種負面影響。
大選前夕:諾定咸破產責任誰屬?
今年 9 月,伯明翰市議會根據「1988 年地方政府財政法」第 114 條宣告破產。不足 3 個月後,英國第九大城市諾定咸(Nottingham),亦都面臨破產命運。
超級加工人類:我們究竟每天在吃甚麼?
隨著時代發展,食物生產逐漸工業化,對健康和環境帶來深遠影響。這些工業化的食品往往缺乏營養,而且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添加劑。Chris van Tulleken 新作 Ultra-Processed People 就探討了這一議題。
曾經,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並肩作戰的時刻
以巴局勢近日持續惡化,全世界都關注各國領袖如何能夠平息衝突。自從 1948 年以色列獨立戰爭起,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對立局面已經持續超過 70 年,人們也許很難想像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肩並肩、一同作戰的畫面,然而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樣的時刻。歷史學家 Mustafa Abbasi 曾在期刊 War in History 發表文章,講述巴勒斯坦志願軍在二戰時的故事。
英國布克獎 2023:我們正見證愛爾蘭文學的黃金一代
英國的「布克獎」(Booker Prize)是每年世界文壇一大盛事。11 月 26 日今屆「布克獎」得主正式出爐,由愛爾蘭作家林奇(Paul Lynch)憑「先知之歌」(Prophet Song)贏得殊榮。作品講述未來的愛爾蘭陷入了法西斯管治,一名女科學家試圖從拯救身為工會領袖的丈夫。都柏林三一學院英文學院博士候選人 Orlaith Darling 形容,這屆「布克獎」標誌著愛爾蘭文學的黃金一代誕生。
愛爾蘭的反移民暴動的背後:社會矛盾與右翼浪潮
11 月 23 日,愛爾蘭都柏林一所名為 Gaelscoil Colaiste Mhuire 的小學外發生持刀襲擊,引致共 5 人受傷,包括 3 名小童,傷者之一為約 50 歲的疑犯,後來有傳言指他是阿爾及利亞移民。事件激發反移民示威,有人突破警方防線,最終演變成暴動,有車輛被縱火、商店遭洗劫,事後警方出動超過 400 名警員戒備。外界則關注事件背後,愛爾蘭的種族矛盾和右翼浪潮。
1984 年的士騷亂 —— 六七暴動後,香港第一次大型暴力衝突
1960 年代香港局勢動盪,其中 1967 年的左派暴動就歷時足足大半年,造成 51 人死亡,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六七暴動被視為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港英政府一方面大力鎮壓左派勢力,一方面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香港較少激烈抗爭活動,其中一次,則為 1984 年由的士牌費加價引發的「的士騷亂」。
金錢障礙症:日常生活中欠債不還的人
你身邊有沒有朋友,明明總是賖借度日,生活卻毫不節制;被催促還錢時,又以各種理由推搪?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借錢也可以是心癮的一種,日本有專家稱之為「借金癖」、「借金依存症」,在英語學術世界,人們通常把這些症狀歸納為「金錢障礙症」(money 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