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新手編劇會說,那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知識版權而已。坦白說,要是連給投資方看個故事大綱都如此閃閃縮縮、怕被偷橋、侵犯你權益的話,那我會勸喻你,不如乾脆連大綱都別送出去。因為許多有經驗的投資人,年中看 100 個劇本,99 個都不堪入目,那為甚麼你能認定自己就是那唯一一個呢?
紀浩基 影院書店才是正經事
|共52篇|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7 說話不一定要用嘴巴
不用每個資訊都直接透過角色的嘴巴說出來給觀眾,要讓觀眾透過自己的記憶和隱喻,把這些內容帶出來。這不是賣弄高深或故弄玄虛,而是比較貼近真實,因為現實中,我們都不會說出所有心中話,但我們的行動卻表達著。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6 十種類型
布萊克.史奈德認為故事分類是敘述角色變化的種類,而不是所謂發行宣傳上的類型,所有故事基本能分成 10 個模式。上回已提及首 5 個模式,餘下的就在下文詳述。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5 人人都講類型片,唔通人人都識類型片?
許多時候大家都會把很典型的電影分類成愛情片、喜劇、恐怖片等,這種商業上的分類,也許在市場上宣傳會易於讓觀眾理解,可是在創作劇本的層面上,這樣分類就會過於簡單,容易造成既定形象或誤解,好像動作片就只能連場動作,不可以講述家庭或其他感情事。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4 旅程沉悶,提早出發是解決之道?
在脫離那個安逸狀態前,角色要帶著內在缺陷,到第二幕面臨考驗和挑戰時,讓其價值觀在崩潰中重新建立。當然,外在發生的劫難和問題,就是考驗其價值觀的好機會。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3 偽旗行動
要是在第一次看時,就已發現到編劇隱藏的伏線,例如明明不是兇手,卻給那人一個神情凝重的眼神特寫,又或是故意切入一些特別動作或道具特寫,便很容易被觀眾發現。因此上乘的編劇,在鋪墊往後的伏線時,就必須形成一種所謂的「偽旗行動」(False Flag Operation)。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2 重看電影的重要性
曾經有個孩子在我重看電影時說,他從不喜歡重看電影,因為覺得很浪費時間。對於年紀輕輕的他,如此重視時間,我固然驚訝。但同時也認為他判斷錯誤。於是我跟他說,如果你不打算重看一部電影,一定程度上,代表你沒有完全看明白那部電影。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 首場的重要性
許多編劇會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說故事的套路,只跟從自己的思考模式。假設每個人都會坐在戲院裡,乖乖看完整個故事,因此想從哪裡說起,就從那裡說。但根據社會學家研究,人的注意力大概只有 90 秒,所以開場的首個影像和第一場戲至關重要。編劇在寫作過程中,當然可以邊寫邊想,但在完成初稿後,不妨重新調整。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前言
電影學院最普遍犯的一個教導錯誤,就是太早向年輕電影編劇推廣「創作可以天馬行空」和「隨你心就好」這兩觀點。
紀浩基:「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 應該袋住先?還是寧為玉碎?
當然,叫你回想發生在自家身上的這類難題,有時不想提起,未敢忘記。但近日 Netflix 新推出的迷你紀錄片「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Pepsi, Where’s My Jet?),就正好是個完美演繹,也許可透過這個象徵性故事,回想一下自己曾經面對過的處境。
紀浩基:兩個時代的終結,兩種不同的結局
兩部關於時代結束的劇集,一部去到第 5 季仍愈戰愈勇,可惜劇組表示因女王駕崩而暫停;另一部首季就已叫人放棄,同樣的題材,卻得到不同的結果,命也!
紀浩基:「思.裂」—— 多重人格話嚟就嚟
要了解多重人格的殺傷力,除留意時事,其實電影中常有描述,而筆者認為近年最精彩的人格分裂電影,莫過於印裔導演禮切.沙也馬蘭(M. Night Shyamalan)於 2016 年拍攝的「思.裂」(Split)。
紀浩基:「窺視者」—— 恍如「美國恐怖故事」的衍生劇
由於這宗騷擾案仍是懸案,因此劇中並沒有給出一個確實答案,有著多個可疑的可能性,角色突轉也充滿趣味,整件事到底是人為事件,還是靈異現象,均混搭其中。
紀浩基:「食人魔達默」—— 從食人看世界
近期 Netflix 之友最關心的,應該是新上線的 10 集迷你影集「食人魔達默」(DAHMER-Monster: The Jeffrey Dahmer Story),它透過橫跨 70、80、90 三個年代,呈現美國最血腥的連環殺手達默,所犯下長時間的殺戮罪行。
紀浩基:「晚安媽咪」—— 兩種人生取向的解讀
導演 Matt Sobel 今年推出的驚慄片「晚安媽咪」,是重拍 2014 年奧地利同名電影,由「海嘯奇蹟」、「戴安娜」的娜奧美屈絲(Naomi Watts)主演。故事講述孿生兄弟在父母離婚後,父親送他們到身為演員的母親家後之驚慄故事。
紀浩基:「魅笑」—— 當最好的都在預告
筆者雖沒看過「魅笑」的預告片,但進入電影院看了長片後,發現它也有著「切勿關燈」的同樣問題,那就是作為幾分鐘的短片,當中一些能吸引眼球的強烈視覺效果,若用來支撐著一整個故事,就會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紀浩基:「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如何把自己的問題講給全世界
看著澤連斯基的演講,套用內地的一句說法,他是一個被演藝事業耽誤了的政治家,他本來就該從政,只是之前被迫困在電視屏幕中,飾演一個被選為總統的中學教師。「人民公僕」也是他從電視屏幕走向真實國家領導的踏腳石。
紀浩基:The Invitation —— 在學行前先學走
本來在商言商,也無可厚非,只是目前不少電影都以這種系列格局氣勢開場,卻未學行先學走,還未想好第 1 集故事,就急著要鋪陳伏線。
紀浩基:「命懸 2000 呎」—— 讓你坐在影院中腎上腺素急升
筆者認為「命懸 2000 呎」整體比「獸獵」好,因為這類絕境求生驚慄片,除了外在刺激,應當還有角色上的救贖和成長。在這個主題上,「命懸 2000 呎」算是找到較新穎的突破點。
紀浩基:「拼命呼吸」—— 在災難高壓下,人如果反思過去
Netflix 推出了劇集「拼命呼吸」(Keep Breathing),節目總監暨編劇是 Martin Gero 和 Brendan Gall,全劇只有 6 集,每集 30 分鐘,算是個迷你影集。它表面像美國探索頻道「人在野」(Man vs. Wild)般的一個寫實求生劇集,實際卻是把荒野求生和探討人性內在轉變,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