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 PlayStation 開拍的「GT 跑車浪漫旅」(Gran Turismo),從一開始宣佈要拍攝,就萬眾期待,亦徹底見證了一個歷史(嚴格來說,這個歷史是由 Marvel 拍攝「鐵甲奇俠」開始),就是擁有 IP 版權的公司,不再以高價賣 IP 給傳統的荷里活大片廠,而是改為自行開發。
紀浩基 影院書店才是正經事
|共58篇|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1 主角的對手,唔通真係自己對手?
許多剛開始寫故事的新編劇都很喜歡說,其筆下主角所面對的真正對手,就是他自己,如挑戰自己的心魔。坦白說,如果在大學一年級說出這種話,可能還騙到小女生,一旦過了廿五歲仍在說,就有點尷尬了。
紀浩基:海外移民求生小智慧系列 —— 完全循環再用的助燃劑(Fire Starter)
在海外生活,若週末要進市中心,所花的交通時間成本,較在香港這麼集中的城市為高,因此許多人的週末活動,都是選擇與一班朋友去某個人的家,進行燒烤聚會。在這種情況下,就牽涉到後院燒烤爐的生火問題。有人喜歡用柴或炭來燒烤,但生火永遠是習慣了城市生活的香港人一個大難題。當然,你大可在網上或超市輕易買到炭精或其他各種助燃物料,但其實也有不少外國專家有教授如何自製助燃劑。
紀浩基:「在都市窩居 10 年,我過得還不錯」—— 自成一派的低慾望大師
近年內地年輕一代興起的躺平生活,其實算是日本草食男、斷捨離、低慾望生活等不同流派的一個整合。而現年 38 歲的日本男生大原扁理,在這方面就實踐得相當不錯。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0 想賣就 Make Me Care
要是一開始教新手編劇太追隨自己的個人經歷,可能會讓他們認為寫故事就是純粹把自身經歷或感情記錄下來,但構成一個與觀眾共鳴的關係才是核心。簡單點說,就是要讓觀眾說一句「make me care」。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9 如何確立影片主題?
你要記住,電影最後還是訴說在某個特定時空的特定人物之間的關係和遭遇,不管它最後是在電影院、串流平台,甚至是遙遠的人在手機上看盜版,最後的觀眾都是人,所以你要找的主題,就是人際關係。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8 分場的重要性
大概有新手編劇會說,那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知識版權而已。坦白說,要是連給投資方看個故事大綱都如此閃閃縮縮、怕被偷橋、侵犯你權益的話,那我會勸喻你,不如乾脆連大綱都別送出去。因為許多有經驗的投資人,年中看 100 個劇本,99 個都不堪入目,那為甚麼你能認定自己就是那唯一一個呢?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7 說話不一定要用嘴巴
不用每個資訊都直接透過角色的嘴巴說出來給觀眾,要讓觀眾透過自己的記憶和隱喻,把這些內容帶出來。這不是賣弄高深或故弄玄虛,而是比較貼近真實,因為現實中,我們都不會說出所有心中話,但我們的行動卻表達著。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6 十種類型
布萊克.史奈德認為故事分類是敘述角色變化的種類,而不是所謂發行宣傳上的類型,所有故事基本能分成 10 個模式。上回已提及首 5 個模式,餘下的就在下文詳述。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5 人人都講類型片,唔通人人都識類型片?
許多時候大家都會把很典型的電影分類成愛情片、喜劇、恐怖片等,這種商業上的分類,也許在市場上宣傳會易於讓觀眾理解,可是在創作劇本的層面上,這樣分類就會過於簡單,容易造成既定形象或誤解,好像動作片就只能連場動作,不可以講述家庭或其他感情事。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4 旅程沉悶,提早出發是解決之道?
在脫離那個安逸狀態前,角色要帶著內在缺陷,到第二幕面臨考驗和挑戰時,讓其價值觀在崩潰中重新建立。當然,外在發生的劫難和問題,就是考驗其價值觀的好機會。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3 偽旗行動
要是在第一次看時,就已發現到編劇隱藏的伏線,例如明明不是兇手,卻給那人一個神情凝重的眼神特寫,又或是故意切入一些特別動作或道具特寫,便很容易被觀眾發現。因此上乘的編劇,在鋪墊往後的伏線時,就必須形成一種所謂的「偽旗行動」(False Flag Operation)。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2 重看電影的重要性
曾經有個孩子在我重看電影時說,他從不喜歡重看電影,因為覺得很浪費時間。對於年紀輕輕的他,如此重視時間,我固然驚訝。但同時也認為他判斷錯誤。於是我跟他說,如果你不打算重看一部電影,一定程度上,代表你沒有完全看明白那部電影。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 首場的重要性
許多編劇會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說故事的套路,只跟從自己的思考模式。假設每個人都會坐在戲院裡,乖乖看完整個故事,因此想從哪裡說起,就從那裡說。但根據社會學家研究,人的注意力大概只有 90 秒,所以開場的首個影像和第一場戲至關重要。編劇在寫作過程中,當然可以邊寫邊想,但在完成初稿後,不妨重新調整。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前言
電影學院最普遍犯的一個教導錯誤,就是太早向年輕電影編劇推廣「創作可以天馬行空」和「隨你心就好」這兩觀點。
紀浩基:「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 應該袋住先?還是寧為玉碎?
當然,叫你回想發生在自家身上的這類難題,有時不想提起,未敢忘記。但近日 Netflix 新推出的迷你紀錄片「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Pepsi, Where’s My Jet?),就正好是個完美演繹,也許可透過這個象徵性故事,回想一下自己曾經面對過的處境。
紀浩基:兩個時代的終結,兩種不同的結局
兩部關於時代結束的劇集,一部去到第 5 季仍愈戰愈勇,可惜劇組表示因女王駕崩而暫停;另一部首季就已叫人放棄,同樣的題材,卻得到不同的結果,命也!
紀浩基:「思.裂」—— 多重人格話嚟就嚟
要了解多重人格的殺傷力,除留意時事,其實電影中常有描述,而筆者認為近年最精彩的人格分裂電影,莫過於印裔導演禮切.沙也馬蘭(M. Night Shyamalan)於 2016 年拍攝的「思.裂」(Split)。
紀浩基:「窺視者」—— 恍如「美國恐怖故事」的衍生劇
由於這宗騷擾案仍是懸案,因此劇中並沒有給出一個確實答案,有著多個可疑的可能性,角色突轉也充滿趣味,整件事到底是人為事件,還是靈異現象,均混搭其中。
紀浩基:「食人魔達默」—— 從食人看世界
近期 Netflix 之友最關心的,應該是新上線的 10 集迷你影集「食人魔達默」(DAHMER-Monster: The Jeffrey Dahmer Story),它透過橫跨 70、80、90 三個年代,呈現美國最血腥的連環殺手達默,所犯下長時間的殺戮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