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浩基 影院書店才是正經事

|共52篇|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8 分場的重要性

大概有新手編劇會說,那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知識版權而已。坦白說,要是連給投資方看個故事大綱都如此閃閃縮縮、怕被偷橋、侵犯你權益的話,那我會勸喻你,不如乾脆連大綱都別送出去。因為許多有經驗的投資人,年中看 100 個劇本,99 個都不堪入目,那為甚麼你能認定自己就是那唯一一個呢?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7 說話不一定要用嘴巴

不用每個資訊都直接透過角色的嘴巴說出來給觀眾,要讓觀眾透過自己的記憶和隱喻,把這些內容帶出來。這不是賣弄高深或故弄玄虛,而是比較貼近真實,因為現實中,我們都不會說出所有心中話,但我們的行動卻表達著。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5 人人都講類型片,唔通人人都識類型片?

許多時候大家都會把很典型的電影分類成愛情片、喜劇、恐怖片等,這種商業上的分類,也許在市場上宣傳會易於讓觀眾理解,可是在創作劇本的層面上,這樣分類就會過於簡單,容易造成既定形象或誤解,好像動作片就只能連場動作,不可以講述家庭或其他感情事。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3 偽旗行動

要是在第一次看時,就已發現到編劇隱藏的伏線,例如明明不是兇手,卻給那人一個神情凝重的眼神特寫,又或是故意切入一些特別動作或道具特寫,便很容易被觀眾發現。因此上乘的編劇,在鋪墊往後的伏線時,就必須形成一種所謂的「偽旗行動」(False Flag Operation)。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2 重看電影的重要性

曾經有個孩子在我重看電影時說,他從不喜歡重看電影,因為覺得很浪費時間。對於年紀輕輕的他,如此重視時間,我固然驚訝。但同時也認為他判斷錯誤。於是我跟他說,如果你不打算重看一部電影,一定程度上,代表你沒有完全看明白那部電影。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 首場的重要性

許多編劇會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說故事的套路,只跟從自己的思考模式。假設每個人都會坐在戲院裡,乖乖看完整個故事,因此想從哪裡說起,就從那裡說。但根據社會學家研究,人的注意力大概只有 90 秒,所以開場的首個影像和第一場戲至關重要。編劇在寫作過程中,當然可以邊寫邊想,但在完成初稿後,不妨重新調整。

紀浩基:「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 應該袋住先?還是寧為玉碎?

當然,叫你回想發生在自家身上的這類難題,有時不想提起,未敢忘記。但近日 Netflix 新推出的迷你紀錄片「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Pepsi, Where’s My Jet?),就正好是個完美演繹,也許可透過這個象徵性故事,回想一下自己曾經面對過的處境。

紀浩基:「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如何把自己的問題講給全世界

看著澤連斯基的演講,套用內地的一句說法,他是一個被演藝事業耽誤了的政治家,他本來就該從政,只是之前被迫困在電視屏幕中,飾演一個被選為總統的中學教師。「人民公僕」也是他從電視屏幕走向真實國家領導的踏腳石。

紀浩基:「拼命呼吸」—— 在災難高壓下,人如果反思過去

Netflix 推出了劇集「拼命呼吸」(Keep Breathing),節目總監暨編劇是 Martin Gero 和 Brendan Gall,全劇只有 6 集,每集 30 分鐘,算是個迷你影集。它表面像美國探索頻道「人在野」(Man vs. Wild)般的一個寫實求生劇集,實際卻是把荒野求生和探討人性內在轉變,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