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10 年,招牌相繼落下帷幕,奇觀早已苟延殘喘,命不久矣。以往不少電影取景於香港,早期為了那種 70 年代前雙語融合的東方美感,後期則追求 80 年代後一種獨一無二 Cyberpunk。當奇觀不復存在,有製作單位斥巨資覓地嘗試重現風光,其他則利用 CG 配合資料蒐集複製場景。不管是哪種方式,往往都不得要領,問題總是出現在招牌字體之上;筆者將之歸咎於兩個主要原因。
黃宣游 圓融載物
|共9篇|
黃宣游:如何定型通才?
「能一直創作,能以自己的創作養家,這就是我的理想。」在電視台的一個設計節目訪問當中,我脫口說出這句樸實卻困難的總結。回想起來,確實也就是筆者多年來的心聲。
黃宣游:中華街聘珍樓 —— 凋落的白蓮
正當大家都在黯然銷魂地討論珍寶畫舫的沉沒,世界上另一家粵菜老字號亦悄然凋落…… 說的是挺過了多次大地震和二戰、卻因疫情提早結業,日本橫濱最古老中國菜館「聘珍樓」。
黃宣游:通街墨寶的東方之珠
香港舊日的城市風貌,是眾多歷史事件的因緣際會,眾多嶺南文化人、工藝人聚首,與西方文化產生的化學作用,結果也可謂空前絕後。林禮稠先生的故事是上世紀中葉廣東移民的一個寫照,以血汗和青春鍛造「東方之珠」。
黃宣游:建築以外的屋邨美學(上)
香港舊時公共房屋的建築設計享譽國際,各界學者專家已著墨不少,惟每當談及近代的設計,往往讓人唏噓不已。香港城市整體美感的病徵,也許已是陳腔濫調,我卻不禁好奇,到底是大家已經失去了分辨好壞的能力,還是對刺眼之景視而不見呢?
黃宣游:美學教育
在哲學層面,「美學」其實就是探討美為何(why)、如何美(how)以及甚麼美(what)。過去幾十年,我們的教育裡沒有數學,只有算術;更沒有美學,甚至幾乎沒有美術,剩下的只有美勞。可是,筆者和一眾友人卻不感到悲觀,事關美學並不限於教育制度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可從一事一物種感知到「美」,關鍵的是我們有沒有這個念。
黃宣游:字觀民情
文字是歷史的載體,書法是精神的體現。當你碰上一個北魏楷書書寫的招牌,你會聯想起昔日燈紅酒綠的「港風」,以及香港人豪邁不羈的性格;當你看到一個隸書題字的招牌,你心裡也會泛起陣陣莫名的「和風」,還有日本人規矩有禮的態度。不論是榜書、北魏還是隸書;字,不僅能觀人性,還能察民情,你說不是嗎?
黃宣游:Presentation 第二戒 —— Less is more.
大部分成功募資的初創簡報,Slides 數一般在 10 至 20 頁之間,分為「Intro」、「Elaborations」和「Conclusion」三個部分。你可能心想:「有無搞錯,得咁少點講?」無錯,演講是應該廢話少講,以精練扼要為重。
黃宣游:Presentation 第一戒 —— Show, don’t tell.
長篇大論的教學內容,配合久違了的 PowerPoint「文字藝術師」,以及苦心卻又拙劣的 Office 過場動畫…… 這份目測跟筆者年紀相若的 PPT,實在不像一份會在設計學院出現的教材,哪怕講者飛天遁地,配合這樣的簡報瞬即自廢一半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