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鎊 meal deal 聽起來很頹,但能從琳瑯滿目的架子上隨心挑選食物,付錢後又能在收據看到省掉多少錢,確為生活中帶來片刻的驚喜和小確幸。
旅居客民誌
|共13篇|
商場裡的異鄉空間:倫敦的移民博物館
就算在英國生活了很長時間,移民的人也經常處於夾在中間的狀態,既不能完全遺忘他們的過去,又不能完全去了解和融入當地的文化,但從這次的博物館經歷,我知道海外香港人故事,原來在世界移民史中佔了重要的一頁,而我們每天在異地上演的片段,原來可以跨越時間和地域的維度,和無數的人連結在一起。
不服來辯:我正式宣佈倫敦是美食天堂
這不是惡搞,我亦不認為自己是味覺敗壞,我真誠覺得倫敦絕對是一個「美食天堂」。道理很簡單,當一個國家能海納百川,萬民來訪,百國精英匯聚,沒有地產霸權,沒有連鎖壟斷,想找到高質餐廳又會有多困難?
學做一名本地人 拋掉手機散步去
有一次不斷向南走,步行經過大英博物館,很多遊人堆在門口拍照打卡,我照樣穿插在人群當中一直走。事後回想,自己好像變得愈來愈像一名本地人。
一個學生宿舍廚房,兩個意識形態陣營
俄烏戰爭把我宿舍的廚房分成兩個意識形態陣營,當中暗藏張力。
在倫敦染上 COVID-19:我的第一身經歷
無論你我身處香港、英國,還是加拿大,人總會有生病的一天,這不是詛咒,生老病死就是必然的自然定律,問題是生病了我們該如何面對。
倫敦也有「歸北者」
對很多中國學生來說,或者從來沒有想過「歸北」與否,因為他們的留學生活根本從未開始過。
我在日本屋邨的日子:樓梯轉角的「團地」節奏
有時出門回來,便會看見「回覽板」掛在別家的門把上了。有時又會多天也在同一家的門把上,這時候我又會擔心,會不會鄰居生病了?但也不敢打擾。僅僅以「回覽板」的傳閱,感受團地內的共住節奏。
細菌的政治:在泰晤士河畔窺見被剝奪的親密之美
週六,我與友人到泰德美術館,事後兩人在泰晤士河畔南岸的沙灘漫步。那時天色漸暗,河水也有點濁,但在一片碎石污泥中,有雪白無暇的大肥鵝走到岸上,一名白衣女子蹲下來細心餵飼牠,有一種莫名的溫馨感。
走進英國精品卡店,以筆觸來一場心對心的慢活溝通
若然我在網絡世界上的痕跡有一天被刪除掉,我希望那些收過我寫的卡的人都會記得,曾經有那麼一個人真真切切地在這世界存在過。
倫敦的舊發電站與 2021 年最後一束光
那天 4 點鐘日落,剛好是香港踏入新年的時刻。在 2021 年,倫敦最後一束光下,我們用手機上香港天文台,以香港時間倒數一次。十、九、八…… 三、二、一,一班人自 high 地相擁,然後說聲 Happy New Year,旁邊的當地人則像巴特西公園的湖畔一樣平靜,釣魚的還是釣魚,談情的還是談情。
過聖誕節,當然看英國版「賀歲片」
上網一搜,發現一齣叫「街角小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的黑白電影播放場次非常多,而且也被多個英國網站列為十大必看的經典聖誕電影之一,那就選這套看吧!本來沒有抱很大的期望,但看完就覺得它是一個意外驚喜。
2021 年,我隻身前往英國去
不過 2021 年,我還是隻身離開香港前往英國去。一來收到英國大學的博士取錄,二來我清楚明白到,在香港已難以有所謂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