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尤其是近代史,在豐富的資料之間,往往經過編選和剪輯,美其名為化繁為簡、提綱挈領,實際上只選取一個橫切面。
陶傑
|共620篇|
陶傑:西方在網絡和瘟疫時代的智商危機
瘟疫期間,西方國家執行限聚令,青少年要在家中網上展開大中小學學業。專家擔憂這一兩年西方國家的教育水準會下降,因為上網雖然是當代少年兒童的主要生活行為,但是一代人上網,使用的文字和語言,並不嚴肅,網上的閱讀和寫作,也不是所謂的 Serious writing and serious reading,只是互相傳播短句、散章、圖案符號(emojis),對於真正的學習,並無促進幫助。
陶傑:一盤「偽女性主義」的大棋
自由派進步分子固然一眼就看出近年影視作品炒作重複的女性主義主題。但巧妙處卻是「后翼棄兵」卻是保守主義(Conservatism)的一局大棋,女性主義主題,本身是一隻棋子,被用來質疑挑戰今日的女性主義,此一吊詭(Paradox),為高明的局中之局。
陶傑:人離鄉總是賤?
在中國人的海外移居史上,人離鄉賤,互相攻擊甚或自相殘殺,屢見不鮮。
陶傑:政變從何起
此一軍事政變,幕後不論有否中國興風作浪,緬甸國內局勢之複雜,是主要原因。
陶傑:美國為何在緬甸早就輸給中國?
緬甸的政變,是新任總統拜登全球外交政策的第一張考卷。
陶傑:繼承奧巴馬
拜登做總統不足兩星期,緬甸發生政變,俄國則因反對黨魅力型領袖 Alexei Navalny 被捕且入獄,引起幾十個城市抗議示威。
陶傑:行政命令密密簽,然後?
拜登上台,只針對杜林普四年的大改變,以黨派的偏見與個人的情緒全部扭轉。但拜登本人對巴黎氣候協議,又理解幾多?其民主黨的智囊,又對其中細節知道多少?
陶傑:緬甸政變與拜登的選擇
昂山素姬有沒有選舉舞弊,或者緬甸的前景是否民主,大可以留給學院的自由派學者繼續花時間討論,因為這兩樣其實俱不重要。重要的是緬甸政變後,美中兩國在南亞的戰略佈局有何變化,這才是牽動整個東亞的支點。
陶傑:為脫歐賣廣告
英國和歐洲之間就接種疫苗,產生新的紛爭。
陶傑:杜林普下台之後,是否足以掀起第二場戰役?
有如拿破崙第一次失敗,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小休之後捲土重來,雖然最後仍全軍盡墨於滑鐵盧。1 月 20 日之於杜林普,到底是他的「厄爾巴島時刻」(Elba)還是「滑鐵盧終局」(Waterloo),就視乎拜登 4 年的表現。但拜登就職後 4 日,局面凌亂,形象軟弱,美國人驟失去了強人的陰影,也好像政治生活失去了重心。
陶傑:中國疫苗成外交槓桿
拜登上任,對中國外交有何轉變,雖難以推測,但民主黨對中國人權問題,卻比杜林普和共和黨更為關注。「維吾爾集中營產品問題」進入英美對華政策的視野,料美國將就此問題繼續施壓中方。中國應對之策,就是除了「一帶一路」的資金與援助,手上多了一張「疫苗牌」,可配合成為佔取最大利益的槓桿。
陶傑:Reset 進入「刷臉」大時代
「大數據暴政」(Digital Tyranny),勢將成為「後杜林普時代」,西方尤其是歐洲警剔的「1984」類型話題。諷刺的是:美中兩國正在展開爭奪「1984」冠軍的競賽,尤甚於展開核競賽。
陶傑:Reset Under China
任何 Great Reset 只有兩個選擇:一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大重整,整無可整。但若包含中國,則必需由中國主導。
陶傑:後瘟疫 Great Reset 的新神話
世界還需要 reset 一次,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令新的 reset 之後,世界經濟和財富分配更為公平。但是說來容易,如何實行?
陶傑:美國全球百年信譽形象的大崩潰
本來杜林普已經勢成過街老鼠,沒想到拜登集團連追猛打,否定了自由派所謂「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保衛你說的權利」此一宣傳百年的金句。自己撕下面具,露出猙獰面目,令人警惕:原來「1984」的魔幻極權社會,也出現在美國。
陶傑:不能說笑的中國式楝篤笑
近年原本小眾冷門的「脫口秀」表演,本來以為避開所有政治雷區,講文化、講消費、講男女關係、夫妻婚姻等等,應該「不會有事」。
陶傑:中國人缺乏了「羅馬學」
中國人讀西洋歷史,百年來忽略了羅馬的研究,引致對西方文明的誤判。造成的偏見後果,其實相當深遠。
陶傑:2020,空有舞台,後繼無人
2020 年即將成為過去,此一年份,毫無疑問,將會是世界現代史上,除舊迎新、巨大的齒輪交接的關鍵一年。
陶傑:生與義
瘟毒肆虐全球之際,2,500 名英國平民竟然參與一個「自願染疫」的計劃,以便協助政府展開新冠病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