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早前更改了計算飛行航線碳排放的方法,令航程的碳排放大減近半,惹起爭議。
思芳道
|共50篇|
如何應對水力發電氣候風險?
近月中國多地熱浪來襲,以水力發電出口而著稱的四川省正遭受該省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重慶約 15% 電力來自四川,由於降雨量減半,重慶幾乎失去四川所有電力供應,亦成為缺電受災區,需要限制工業企業用電。乾旱使人擔憂水電的可靠性,氣候對經濟生產的影響愈來愈明顯。
ESG 披露為何而做?歐美看待「重要性」路線不同
歐美地區正在加強監管漂綠,美國和歐盟近年積極發展新的 ESG 披露法例,但兩地監管機構對「重要性」的理解和路線並不相同。歐盟走得更前,認為 ESG 披露除了是為保障投資者了解企業的 ESG 風險,也要揭示企業的環境和社會足跡;惟儘管其可持續披露願景更進取,同時卻偏離目前醞釀中的國際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
減工時跟 ESG 也有關?
COVID-19 疫情改變人對工作形式的認知,讓全球大量公司和員工體驗彈性工作模式。許多員工正追求更具彈性的工時和工作地點。在勞動力市場緊張之時,公司也在尋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法。縮減工時不僅員工受益,也帶來環境和社會效益,可成為企業改善 ESG 的措施之一。
修理 ESG,應只談碳排放量?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大談 ESG,希望與環境和社會責任沾上邊;投資基金也愛談論之,號稱能為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惟與此同時,有關爭議不絕,質疑 ESG 為商業和金融炒作,有名無實。有意見認為,要修理 ESG,最好是拆夥,只談「E」—— 碳排放(emissions)。
【書展系列】電子書比紙質書更環保?
有些人鍾情實體書或紙本印刷帶來的實體感,有些人則喜愛電子書的輕巧便利,一部平板電腦或閱讀器可藏上百上千本書。在講求環保的年代,實體書或電子書的環境足跡,亦是選擇購買實體書或電子書的因素。
擺脫中國壟斷,稀土供應鏈去風險
稀土包括 17 種化學元素,當中多種於屬轉型潔淨能源的關鍵元素,例如用於製造永久磁鐵,供應予電動車和風力渦輪。如此重要的礦物資源,目前來源集中在中國,惟其先前已有以稀土供應作政治籌碼的前科,加上近年當地因應開採污染而控制開採規模,對其他稀土消費國家構成不可忽視的供應風險。
推出一日即暫緩的 AI 碳信用項目 CarbonCrop
紐西蘭的自願性碳抵銷公司 CarbonCrop 在 6 月 28 日正式發售,其 AI 協助的碳信用額 Native CarbonCrop Units(CCU),惟推出市場一日後,即遭該公司暫緩發售。其發放準則的致命問題,是並未採用基線來計算可抵銷額。
SDGs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真有政治影響力嗎?
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政治層面的實質影響,並沒有表面看來那麼深入。來自世界各地的 61 位學者,就協作分析逾 3,000 項審查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學術研究,以檢視 SDGs 的政治影響。
ESG 投資熱潮降溫,各地打擊金融漂綠挽名聲
ESG 投資近年成為大熱,自 2019 起全球 ESG 主題 ETF 已吸納逾 3,000 億美元資金。惟這股投資熱潮已大幅減退,據 Bloomberg Intelligence 數據,在 5 月股票類別(equity)的 ESG ETF,近 6 年來首次出現資金流出。
加密貨幣 x 碳信用市場 -「初創玩家」Adam Neumann 下一回合 Flowcarbon
加密貨幣早前亦落戶在碳信用市場。其中一間具話題性的加密貨幣初創 Flowcarbon,早前完成 7,000 萬美元融資,由加密貨幣創投公司 a16z 領投,General Catalyst 和 Samsung Next 參投。Flowcarbon 的創辦人,為個人操守甚具爭議的 WeWork 聯合創辦人 Adam Neumann,使該公司更受注目。
越南可再生能源躍進,歸功於政策推動和 ESG 催化劑
越南向來是重度燃煤國家,但近年極力轉型潔淨能源,自 2019 年以來,其風能和太陽能產能增加 3 倍。在 2018 至 2021 年四年間,當地以太陽能發電的份額,從幾乎為零增加到近 11%,不僅增速極快,甚至比法國或日本等較大的經濟體比例更高。到去年,越南已成為世界第十大太陽能生產國。總理范明政在去年 11 月更承諾停止建造新的燃煤電廠,並在 2050 年前將該國的排放量減少到淨零。
加密貨幣 x 碳信用市場,引進喪屍碳抵銷項目無助減碳?
去年底,名為 Toucan 的組織創立碳信用加密貨幣項目,以加密技術「代幣化」碳信用額,用戶可以把在碳信用認證機構,如 Gold Standard 和 Verra 處獲得的碳信用額換成「非同質碳代幣」,再轉換成同質代幣「基礎碳噸」(BCT);同時在原先的碳信用認證機構取消註冊該批碳信用額,以防止雙重計算。其理念包括讓人發現碳資產的價格、便利碳信用額流通,促進碳信用交易,以對抗氣候變化。
ESG 評級只著眼於風險和回報,而非企業影響?
ESG 近年佔據財經新聞版面,成一時無兩的時髦詞語;大眾大多認為其關係到企業有多環保、有否負起社會責任。但 ESG 其實包含兩種面向,一種關於投資回報和風險管理;另一方面講求公司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和責任,即 ESG 領域所謂的「雙重重要性」。
「塑膠抵銷」能幫助減少塑膠污染?
在提倡減碳的大趨勢之中,企業的碳排放量愈益受關注。有些企業會通過向他人購買碳排放額,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償。近年相關抵銷做法開始應用在塑膠污染之上,即企業能夠購買「塑膠抵銷額」(plastic credits),來抵銷自身相關足跡。
石化公司提倡新式塑膠回收,僅為拖字訣?
先進回收的效用和前景仍受爭議。化工業界標榜這種將塑膠還原成石化原材料的做法,能生產更高質量的塑膠,例如確保再生塑膠可達食品安全級別。其實,先進回收的過程需使用龐大能源,甚至比製造原生塑膠還要多。
城市如何利用自然之力預防洪災?
全球建築環境諮詢公司 Arup 月前發佈「全球海綿城市快照」調查報告,透過名為 Terrain 的人工智能和土地利用分析系統,分析面臨強降雨和嚴重洪水風險的 7 個主要城市,衡量城市空間管理過量水資源的能力。
要真正減碳,還需看消費型碳排放?
瑞典議會環境目標委員會 4 月初建議設立消費型碳排放減排目標,並納入 2045 年淨零排放目標,議會中的所有 8 個政黨均予以支持。如提議經立法落實,瑞典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消費型碳排放目標的國家。
酶分解塑膠,可以應用了嗎?
塑膠污染日益嚴重,有人呼籲要從源頭減廢,停用塑膠;有人則提倡做好塑膠回收,以減少塑膠垃圾。傳統的回收塑膠方法是以熱力融化塑膠產品,製成再生塑膠。除此之外,化學家正拆解食塑細菌進食塑膠的秘密,發展以細菌和酶分解塑膠和作工業回收。
歐盟循環經濟行動方案:消費者、商界和環境可以皆贏?
歐盟在 2015 年底首次發表循環經濟行動方案,時任歐盟委員會副主席 Frans Timmermans 解釋計劃背景時直言:「如果我們繼續採用『獲取、製造、使用和丟棄』的方式,我們的地球和經濟將無法延續。」歐盟委員會今年 3 月底提出新擬定的規例,針對使用資源最多且循環潛力高的行業,確保減少浪費,賦予消費者和公眾購買者權力,務求使可持續產品成為歐盟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