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衝突中,疏散平民旨在保護他們免受傷害,特別是兒童,二戰期間就有大批歐洲兒童從大城市轉移到相對安全的農村地區或海外。如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開戰,以色列國防軍發出撤離令,要求加沙北部居民在地面攻擊前向南撤離,但如何撤離、逃至南部會否陷人道災難,帶來一大堆問題。有人不禁會問:為甚麼巴人不離開加沙?其實離開加沙是不太可能的事。
甄梓鈴
|共9篇|
波蘭大選:從電影文化戰到全民公投,用移民議題打選戰
選前一個月,一部聚焦非法移民的波蘭電影 Green Border(台譯:「邊境無間」)上映,儘管該片贏得國際好評,但在國內劣評不斷,鬧得最大聲的是現屆政府。執政右翼法律與公正黨(PiS)黨魁卡欽斯基形容新戲「可恥、令人厭惡和噁心」。隨著國會大選將至,移民議題將更多人討論。
塔利班回朝兩年,阿富汗的女性權益倒退了多少?
自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重奪政權,女性權利便受到嚴格限制,基於性別隔離政策,她們承受著不合理的壓迫,但這兩年來仍持續用各種方式爭取權利。*CUP 媒體亦訪問阿富汗女權人士以及學者,透過他們的眼睛看看塔利班掌權兩年後,阿富汗女性面對的掙扎與現實。
【AI 音樂專題之二】AI 歌詞生成器可以替代作詞人嗎?
「ChatGPT,各位作詞人害怕嗎?」台灣饒舌歌手熊仔 7 月 1 日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頒發最佳作詞人獎時,向台下音樂人這樣提問。當時現場只有寥寥幾人舉手,熊仔大膽估計 1 年後再做調查,一半以上的人可能都會舉手。這反映人工智能(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使用 AI 作詞便是一例,台灣有初創公司推出輔助音樂人作詞的生成式 AI 產品,更獲香港填詞人林夕協助開發。在 AI 創作的新時代,它到底是威脅人類還是為音樂產業帶來全新可能?AI 生成的作品受版權保護嗎?
【AI 音樂專題之一】專訪陳珊妮 —— 當歌手親自訓練自己的 AI 分身唱歌
在台灣,唱作歌手兼製作人陳珊妮親自指導自己的 AI 模型唱歌,推出台灣首支 AI 歌曲「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猶如做一場實驗,她想用一首歌來證明創作人不會被 AI 取代。陳珊妮接受 *CUP 媒體書面訪問時表示:「我們都不確定未來 AI 創作會如何,但未來的 AI 也是由現在的人定義的。」
減塑時代,台灣手搖茶業者變革之路
近年台灣不斷更新限塑政策,現在已愈來愈少見手搖店提供塑膠杯,店家以紙杯作替代,更多人自備環保杯,看來台灣人的消費習慣已漸漸改變。這個現象,關乎當地的立法手段,*CUP 媒體就專訪手搖茶業者,到底在限塑政策下,他們如何適應這些變革?
【俄烏戰爭一週年】專訪:留守烏克蘭的年輕人,重新思考未來
在戰爭衝突中求存的年輕一代,這一年來過著不安穩的生活,*CUP 訪問了 7 名仍留在烏克蘭的年輕人,從前線救援到民間義工,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些人目睹戰爭殘酷,承受失去至親好友的傷痛,所造成的心理影響難以想像。年輕人被迫一夜成長,戰爭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隨著交戰時間拉長,他們如何重新思考未來?
【俄烏戰爭一週年】「戰時新聞部」的誕生 —— 專訪俄羅斯反戰學生雜誌 Doxa
過去一年,這個學生媒體變成了俄烏戰事的報道者,DOXA 編輯 Ivan Solarny(筆名)透過視像接受 *CUP 訪問,在戰時狀態中,一份學生報如何與讀者互通消息,突破網絡審查,和俄羅斯官媒抗衡,將戰爭真實一面傳遞給在俄羅斯的人?
【專訪】劉以達「尋根記」,出書細訴香港樂壇與時代變遷
「方丈尋根記 」自傳出版後,59 歲的劉以達連日來東奔西走,訪問一個接一個,又重遊成長地彩虹邨,拍片回憶舊時光。因為自資出書,他事事親力親為,連包裝書本也是由他和幾個朋友處理,結果切裁氣泡紙時不慎割傷了手指頭。訪問當天,達哥左手食指仍貼著膠布,他笑稱:「好彩不用彈結他,不然就大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