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 feel self-pity, the most destructive emotion there is. How awful to be caught up in the terrible squirrel cage of self.”
— Millicent Fenwick, American politician
自傷自憐是最具毀滅性的情緒。再也沒有比深陷於自我的牢籠更糟糕的事了。
— 米莉森. 芬威克(美國外交官)
“Never feel self-pity, the most destructive emotion there is. How awful to be caught up in the terrible squirrel cage of self.”
— Millicent Fenwick, American politician
自傷自憐是最具毀滅性的情緒。再也沒有比深陷於自我的牢籠更糟糕的事了。
— 米莉森. 芬威克(美國外交官)
近日復課,卻相繼有學生因壓力問題選擇輕生,令人惋惜。事實上,自殺問題不止困擾本港,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的報告,每年有超過 70 萬人死於自殺,更成為 15 至 19 歲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為處理心理健康危機,美國多個州份今夏將實行只有 3 個號碼的全國自殺預防熱線「988」,方便人們可以像撥打「911」一樣作緊急求助。
歐美各地和日本等 20 個國家,近期出現原因不明的兒童嚴重急性肝炎病例,截至上週二,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至少有 348 宗相關懷疑病例,英國官方指當地有 176 宗。早期證據顯示,兒童不明肝炎可能與腺病毒感染有關,但同時也有研究人員指出病例可能與 COVID 有聯繫。月刊「大西洋」報道則指,兩種觀點未必彼此排斥。
不少人或曾有類似經驗:身邊長者因髖骨折或心臟病等需接受麻醉手術,出院後其認知能力卻急轉直下,甚至無法照顧自己日常起居。醫學界近年才關注「手術後認知功能障礙」(POCD)問題,這種可能由麻醉手術引起的副作用,也會發生在兒童身上。
疫情以來,為進行病毒測試,排隊讓人用棉花棒「撩鼻、撩喉嚨」,已成為各地人民熟悉又麻煩的生活日常。但在疫情爆發至今逾兩年,有些國家的衛生部門開始對進行大型檢測的好處產生疑問,尤其這些措施的花費數以億計。路透社記者就此詢問各地科學家意見,了解繼續大型檢測的實際效用。
塔利班重掌阿富汗至今,對婦女愈發「趕盡殺絕」,包括革除公職及禁止接受教育。最新法令更規定,女子出門不只要穿罩袍,還必須遮臉。唯幸在此困境之下,首都喀布爾尚有數間由女性營運的醫院,每天疲於拯救生命、提供婚姻建議,並照顧遺嬰及孤兒。當中許多醫護已為人母,甚至是家中的經濟支柱。
人總有不想再想起的事,但大腦又能否控制這些記憶不要再度浮現?近日有研究發現,大腦中有一個信號,或能抑制不堪回首的記憶。若更深入了解其機制,未來有望找到強迫症、焦慮及抑鬱的新療法。
走到山川海洋極地,或者鹽、水和尋常食物,微塑膠都已無處不在。一週過去,人體可能已攝入約 5 克的微塑膠;上月一份研究更顯示,人體血液中也檢測到微塑膠。避無可避的微塑膠,會對人體造成甚麼傷害? 「國家地理雜誌」報道指,科學家雖然有所憂慮,但目前尚未確定微塑膠的健康威脅。
有「冰人」之稱的荷蘭極限運動員 Wim Hof,曾創下最長時間浸泡在冰裡等超過 20 項健力士世界紀錄,並提倡「冰人呼吸法」改善身體免疫力而廣為人認識。最近他在 BBC 節目「與 Wim Hof 一起凍結恐懼」中,邀請體育節目主持 Gabby Logan 與歌手 Alfie Boe 等名人,每日以攝氏 12 度冷水淋浴 15 秒至 2 分鐘,宣稱有助提升體能和減壓,當中可有科學根據?
世上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應該是母胎裡,不過對妊娠期間的烏克蘭母親們來說,外面的世界並不安全。戰爭期間,準媽媽們苦於在逃離國家或留下安胎之間作抉擇,對人身安全的擔憂及壓力,使嬰兒早產數字顯著增加。
亂世求生,身體要緊。一日食足早午晚三餐似乎是基本,但從小灌輸的思想,是否便為正確?抑或形同其他迷思,純屬都市傳說?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訪問多位專家,從生物到歷史角度,分析這個說易行難的生活習慣與健康有多大關係,部分答案更與我們的認知大相逕庭。
聽到龐貝古城,很多人想到火山帶來的死亡浩劫,西佐治亞大學古代史教授 Nadejda Williams 卻想要知道,歷經政治動盪與地震威脅的龐貝人,災前是如何活過來,答案就埋藏在火山灰封存的一家麵包店內。
全球疫情多番起伏,醫生、護士及應急人員等,始終冒著染疫風險,在物資緊絀的現場奮力搶救病患,背後的貢獻和犧牲無異於衛國士兵。近日一份美國研究指出,前線醫護在大流行初期,被迫對患者實施醫療資源配給,卻見其他人無視安全措施,因而受到的「道德傷害」,相當於退伍軍人的精神創傷。
混亂失當的防疫政策,難免令市民質疑決策層的智商(IQ)。但從心理學上討論,說他們智商低恐怕不夠準確,他們欠缺的更可能是「認知彈性」。
身體隨年齡增長一點一滴的改變,是必然之事。可以在外表、皮膚上一直保持青春,相信是不少人的夢想。近日,英國劍橋 Babraham 研究所的科學家,就基於多年前複製羊多莉的技術加以創新,日漸接近這個夢想。科學家希望未來人體其他組織同樣可以「逆齡」,開發出治療糖尿病、心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與年齡相關疾病的治療。
過去兩年,英國疫情時好時壞,自稱見鬼撞邪的報告則有增無減。與此同時,捉鬼探秘之旅亦參加者眾,關於超自然現象的節目更廣受歡迎。對於靈異事件,大可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但在疫症肆虐、政經不穩之際,男女老幼同樣「鬼迷心竅」,現象背後的社會和心理因素,或許非「胡思亂想」這麼簡單。
主演「虎膽龍威」(Die Hard)聞名的布斯韋利士(Bruce Willis)因患上失語症,被迫放棄長達 40 年演藝事業,轟動國際影壇。究竟失語症成因為何,是否有治癒的可能?有哪些名人同樣受失語症之苦?
瘧疾是十分古老的傳染病,在羅馬時期已經盛行,若果得不到恰當的藥物治療,後果可以不堪設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單是 2020 年,瘧疾就感染了 2.41 億人,奪去 62.7 萬人的性命,當中 95% 個案來自亞撒哈拉地區,而 5 歲或以下的小童佔總死亡人數的 80%。不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帶來好消息: 瘧疾疫苗已經面世。
在家工作的漫長日子中,家務不再像以往般是苦差,反而逐漸成為減壓運動。焦慮時暫時擱下工作,稍為整理辦公桌、摺衣服、洗碗或吸塵,可以為上班族提供暫時分心的機會;將物件整理好後,眼前不再凌亂,似乎也更能專注工作。
香港理工大學上週發表研究指,4 成 COVID-19 患者在康復 12 個月內有疲勞綜合症。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兼副系主任符少娥表示,康復者的疲勞成因未明。在澳洲,有學者正研究長期 COVID 症狀與慢性疲勞綜合症(CFS)的關係;澳洲廣播公司(ABC)就訪問當地醫學專家,嘗試解釋為何不少人會出現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