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多年來亦大力發展外骨骼機械動力輔助裝置,幫助老人及行動不便人士鍛鍊身體,令他們得到更好的生活質素,更希望裝置能進一步用於需要高體力勞動的工作環境。
精神健康
|共1632篇|
鴉片類藥物為禍,全美增設自動販「藥」機
好評如潮的美劇「毒癮」,講述 1990 年代藥廠唯利是圖,促銷包裝成安全止痛藥的鴉片類藥物,導致眾多人對此成癮。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估計,已有逾 70 萬人因而喪命,比嗎啡強效百倍的芬太尼更是目前的頭號殺手。為挽救更多性命,全美各地湧現一種自動販「藥」機,為受鴉片類藥物煎熬的人士,免費提供納洛酮(naloxone)這種「神奇解藥」。
離鄉別井後,難民面對的身心健康危機
近年全球多國走向獨裁,政局變得動盪,很多人流離失所甚至被迫遠走他國。這班難民因為往日經歷的政治暴力而身心受創,到達其他國家後,又要長期活於貧窮狀態之中,難免出現各種身心健康問題。2022 年,美國加州羅馬琳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就在「刺針」旗下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分析緬甸流散群體的健康情況。
後疫症時代,為何各國醫療系統更趨崩潰?
大流行期間,各國醫療系統均增加隔離設施以減輕負荷,結果在歐美多國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然而,進入後疫症時代,許多發達國家的醫療系統反而愈趨崩潰;「經濟學人」遂蒐集多方數據作剖析,揭示它們正面臨大流行所帶來的「後遺症」。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科學家重建遠古生物蛋白質,對抗現代人類疾病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在南極洲冰層、海溝和火山環境中尋找微生物,追蹤可改良基因編輯技術的新蛋白質,糾正引致疾病的基因。最近,西班牙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表示,透過復甦已滅絕數十億年的生物蛋白質 Cas9 酶,研發出新的 CRISPR 基因編輯系統,並適用於現代人類細胞。
從哈里王子回憶錄,理解喪母的長期創傷後遺
哈里王子回憶錄 Spare 日前出版,在爭議聲中登上暢銷書榜,縱然該書以「用愛的永恆力量戰勝悲傷」(Eternal power of love over grief)為宣傳,但新英格蘭大學社工學系副教授 Sarah Wayland 反而指出,哈里疑有喪母的「複雜性創傷」後遺,悲傷不是被戰勝、只是被粗暴壓抑,影響其身心發展至今。
神經多元:透過正名,糾正針對腦部功能差異的歧視
一些腦部發展與主流群體有差異的小朋友,例如自閉、過度活躍,可能因為未能符合教育體制、以至家人的期望,在成長路上困難重重。然而古往今來,不少傳奇名人其實都有上述所謂的腦部發展障礙。近年,西方社會愈來愈多人提出一個新用語「神經多元 /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ce),希望透過正名,建立一個能令更多人健康成長的社會。
感覺憂鬱,不如做些好事
做好事真的可以利人又利己?近日有研究顯示,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人,可以透過為他人做些好事來幫助自己。善意行為會為患者的病情帶來改善,甚至比其他兩種用於治療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治療技術效果更好。
身體自愛運動成風:肥胖研究成為新興學術領域?
隨著女權運動和酷兒運動慢慢被大眾所認識,「身體自愛」(Body Positivity)和「肥胖接納」(Fat Acceptance)等用語,都時不時出現在公共領域之中,甚至改變了文化產業,例如時裝模特兒和影視作品的選角。近年,肥胖研究(Fat Studies)更成為新興的學術領域,並發展出自己的研究期刊。
7種「心聲」,助人作出好決定?
日常作出大小選擇、取態及決策時,人們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更多會聽從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在近月出版的書籍中,心理學家 Jim Loehr 及行為遺傳學家 Sheila Ohlsson Walker 稱指導內心的聲音為「YODA」,是每個人的私人決策顧問,但有時卻可能會提供造成決策錯誤的資訊,所以專家認為,需要訓練心聲,才能助人作出更好的決定。
【愛在左右】誰都可發光 只要有個共融健身室
Samuel 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其他人看到自身的可能。同時,他留意到目前香港並沒有傷健人士友好健身室,因此和朋友創辦 4U Fitness,為傷健人士提供適合做運動的場地,更為他們免費提供一對一健身班,希望幫助他們強身健體。
癌症疫苗,mRNA 能度身訂做
作為全球第二大非傳染性致死疾病,癌症每年奪去 930 萬條生命。抗癌研究從未停步,發現真菌在腫瘤生物學裡可能發揮作用、發展 CAR-T 免疫療法等,都正為治療癌症尋找新希望。其中 mRNA 技術生產的癌症疫苗,近期就取得研究進展。
新一年不想患慢性病、早逝?你絕對要見字飲水
新一年想更健康,以迎接未來更多個新年,但想到健身、控制飲食,又覺得太辛苦,何不先養成勤飲水習慣?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近日發表在期刊 eBioMedicine 的研究指出,喝夠水可顯著降低患慢性病、早逝及生理年齡大於實際年齡的風險。
持續腹痛,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不少人會視腹痛為等閒事,以為多是消化不良、食物敏感引致腹瀉的症狀,忽視了持續腹痛有機會是重症的先兆。導致腹痛的原因眾多,由內至外,例如腸胃不適、內臟器官發炎、肌肉拉傷,甚至由「生蛇」(帶狀疱疹)或婦科病引起。
理想
任何形式的上癮都不好,不論麻醉劑是酒精、嗎啡還是理想主義。
—卡爾.榮格(瑞士心理學家)
“Every form of addiction is bad, no matter whether the narcotic be alcohol or morphine or idealism.”
—Carl Jung, Swiss psychologist
新基因療法,逆轉「氣泡男孩病」命運
Artemis-SCID 是非常罕見的遺傳疾病。如果兒童在出生時患有 SCID,會令免疫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但一項研究發現,新的基因療法能部分或完全恢復 10 名嬰兒患者的免疫系統,反映基因療法出現突破。
夏海安:唔病唔知 —— 加拿大醫療系統好壞
筆者近日身體抱恙,因著看病和覆診的緣故,有機會親身了解加拿大醫療系統的運作模式,順道把自己上課學到有關加拿大醫療制度的知識分享一下。
多走走,做人更快樂
早在 18 世紀,歐洲貴族青年已盛行去「壯遊」(Grand Tour),長途跋涉漫遊各地作文化藝術交流,此舉在英國更被視為年輕貴族男性的成人禮。在 19 世紀,巴黎亦發展出「漫遊者」(flâneur)文化 —— 在街道上閒逛,觀看一切事物。時至今日,有研究更發現遊歷不同的城市區域,的確可令人更快樂,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