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讀者又或者身邊朋友,都有一定程度的儲物癖,有些人會儲名牌,有人會收藏模型,又或者藝術品和書籍,這種儲物癖或在遠古時期已嵌入古人類的 DNA 之中。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古人類學教授 Juan Luis Arsuaga 的研究團隊,就在馬德里以北 45 公里,發現了尼安德特人收集獨特動物頭骨的證據。
文化生活
|共5362篇|
韓國的人想出去,國外的人想進來
每逢談到南韓人口,離不開生育率低、長者增多的問題。其實除了這種自然加減,還有一個較少提及的現象 —— 利用法律漏洞入籍韓國、在此落地生根的外國人似乎變多,但選擇移居甚至移民、今後不做韓國人的男女為數更多。血統、國籍、文化、生活,如何左右大韓民國的人口流動?
鴨仔團
旅行者看到他所看到的,遊客看到他想來看到的。
—吉爾伯特.基思.卻斯特頓(英國作家)
“The traveler sees what he sees, the tourist sees what he has come to see.”
—G.K. Chesterton, English writer
「國王的伸冤」:現實與電影都是羅生門?
在莎士比亞劇作中,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向來被寫成謀朝篡位的暴君,但最新上畫的電影「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卻為此平反。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沒有學術訓練的婦人,如何堅信理查三世被冤枉,無師自通下發掘出理查三世的遺骨,過程中受盡白眼。究竟現實中這趟考掘過程,是否同樣戲劇化?
垃圾圍城:由來已久的歐美工會抗爭策略
巴黎再次爆發大規模示威。由於衛生工人罷工,當地行人道已經變成垃圾倉庫,秀麗的塞納河岸暫時變成彌漫惡臭、充滿老鼠的小巷,在多座蜚聲國際的地標建築襯托下,反諷意象更為強烈。彭博社就追溯,垃圾圍城如何成為歐美工會的抗爭策略。
60 年代,英國的非洲兒童寄養潮
電影「流水落花」以香港作為背景,講述一對夫婦與 7 位寄養孩子之間的故事。現實中,外國有許多類似故事,英國有多年寄養家庭歷史,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從 1950 年代起,大批非洲父母把孩子寄養在英國白人藍領家庭。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
【愛在左右】城市科技農夫 在香港種植的可能性
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要推廣種植甚至發展農業,絕不容易,但仍有人願意花時間花心機花錢,將這熱愛的種子散播出去,吸引更多人了解行業生態。
呂嘉俊:37 分鐘用餐是慢食還是趕急?
我當然明白慢慢咀嚼、細味品嘗的樂趣,但有時會想,進食時間的長短與享受,是否有直接關係?具體地說,花 4 小時吃一頓飯,是否代表我們真正能嘗出食物的真味?反過來說,以 30 分鐘用餐,就表示不理解吃喝的真諦?
夏海安:在萬稅之國生活的婆仔哲學(上)
在加拿大,生活成本不低,所謂「慳得一蚊得一蚊」,認識不少港人來到加拿大後,工作收入大打折扣,自然要發揮「師奶」、「婆仔」本色,想盡辦法「慳」!故此,我和身邊的朋友也漸漸在加拿大搜羅二手物品,發現了一個新天地。
1892 年巴哈拉號沉船事故:香港板球隊遇難
在民航業發展前,船隻是人們周遊列國的主要工具。航海不單所費需時,也因氣象監測技術不如今日發達,存在一定風險。世上最著名的海難事件當數 1912 年英國鐵達尼號沉沒,而香港也曾有一宗慘烈的沉船事故。1892 年香港板球隊乘坐的巴哈拉號(S.S. Bokhara,台譯博卡喇汽輪)從上海返港期間,在澎湖觸礁浸沒,過百人遇難。
中國呼籲女青年:對高價禮金說不
「紐約時報」報道,中國聘禮金額近年大幅飆升,在一些省份平均約 14 萬人民幣,不少人難以負擔而無法成婚。面對人口及結婚率皆降的威脅,官方就想到打擊高昂聘禮,以鼓勵適婚者成家。
借錢都要比貼士?失控的美國小費文化
小費源自英國,不過現今談得上「小費國家」的卻是美國。當地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畀貼士」,早前就有一名女侍應在 Twitter 批評一群歐洲遊客,消費 700 美元卻只給 70 美元小費。美國標準小費並非如歐洲般「加一」,事件純屬文化差異之過。不過近年就連美國人,也開始不滿本國的小費文化。
又一餐
飢餓總是一種空虛 —— 缺乏營養 —— 但如何補充它卻非顯而易見。
—比.威爾遜(英國飲食作家)
“Hunger is always a kind of emptiness – an absence of nourishment – but what it will take to replenish it is far from obvious.”
—Bee Wilson, British food writer
劉偉民:意大利葡萄酒 Masterclass —— 區區意酒 12 講
剛剛開始接觸意大利葡萄酒,難免會有掉進茫茫酒海的感覺,不過只要你明白意大利人獨特的思考模式,再加上一點好奇心和冒險精神,便可迅速游回岸邊,享受杯中跳出框框的多元味道。
巴黎奧運:沒有冷氣的選手村,真可行嗎?
2024 年奧運將於法國巴黎舉行,為貫徹低碳理念,當地正於興建設施的過程中採用低碳建築技術。巴黎奧委會計劃在選手村採用一種冷卻系統,就像羅浮宮去年應對酷熱天氣所使用的系統一樣。有金牌得主支持這類可持續發展計劃,但亦有人始終擔心,沒冷氣的選手村會否太熱。
哲學家的風流韻事:是偷食抑或實踐?
有哲學界 KOL 捲入背妻偷食醜聞,引起連番網絡討論。事實上,哲學界有外遇絕不稀奇,最著名有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他們是唇齒相依的終身伴侶,但各自發展出其他浪漫與性關係 —— 大前提是雙方都事先有協議共識。
筆是港媽:賞櫻
賞櫻對非居日者之難,在於櫻花滿開只有 1 至 2 日,而假期的機票酒店總要提早預訂。若果突然有寒流,花期就會延遲;若果太快回暖,花則會提早滿開。即使溫度平穩,只要滿開前遇上大風或落雨,櫻花也會立即凋謝。
打機也要談政治:中國如何在手遊市場突圍?
凡事皆政治,電子遊戲也不例外。除了多人連線打機時政見不同的玩家互罵,遊戲開發本身也是國際政治的角力場。日本稱霸電玩市場多年,如今卻面對中國在手機遊戲市場異軍突起,並引起西方國家的安全疑慮。「經濟學人」雜誌專題報道,一場軟實力較勁如何在屏幕內外開打。
甲午戰爭中的美籍抗日英雄:馬吉芬
回望歷史,其實有不少美國人對中國現代化作出莫大貢獻。其中一位美國人就曾協助大清帝國訓練北洋水師,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親身走上前線,結果身負重傷,更因為北洋水師慘敗而鬱鬱寡歡,最終自殺身亡。他就是威海衛海軍軍校創校校長、鎮遠艦幫辦馬吉芬(Philo McGiffin)。
【Soul Monday】八旬跑手挑戰超級馬拉松
年紀大,機器壞?60 歲以上的超級馬拉松選手,其實並不少見。本月初舉行的美國田徑協會 100 英里道路錦標賽,更有 5 名八旬跑者參加,挑戰約 161 公里的路程。其中 4 人成功完賽,這次 80 至 84 歲組別中的冠軍,所花時間更比該組紀錄快上 45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