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 世紀,歐洲各國廣設鐵路行駛火車,高速運輸人與貨物,令各地區之間本來的空間「消滅」,大國化成小城鎮。在瑞士這種山區國家裡,村鎮之間有高山隔阻,不利貿易與運輸,鐵路火車「消滅」重重關山,便利運輸,可謂瑞士人的「恩物」。
麥敬灝
|共72篇|
玻璃大樓的先驅:海德公園「水晶宮」
英國人於 1851 年舉辦首次萬國工業博覽會,廣邀各國人來參觀,故此,會內的建築和設備,一定要新,而且生產技術亦要夠高超。當時不少人為博覽會的建築與佈局獻計,而執事者選取了建築師約瑟夫.帕克斯頓的提議,以鋼鐵與玻璃於海德公園建造玻璃大殿,後人稱之為「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
布達佩斯「世界末的華麗」:安德拉什大街
巴黎有香榭麗舍大道,而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則有安德拉什大街(Andrássy Avenue)。若然沒有此大街,布達佩斯也許就沒有「東歐巴黎」這個外號了。
藏於意大利森林的魔境
在 16 世紀意大利中部,有位公爵奧爾西尼,此公爵好美術,曾於博馬爾佐鎮建設大庭園,稱之為「神聖森林(Sacro Bosco)」。庭園雖以神聖為名,園內佈局卻不隨當時文藝復興的潮流,將綠草地切成對稱形狀,或置天使美女俊男塑像於花園之中,而是反其道而行,在庭園內置滿巨型神魔妖獸,而園內花草樹木,亦不整理,任由草木橫生。
桑蠶事與另一對「羅密歐與茱麗葉」
自古以來,桑葉養蠶,眾多百姓賴以謀生,又因起源甚古,故神話傳說甚多,甚至有人稱桑樹為神木,桑葉為神葉,亦有人祭祀蠶神。
櫻的故事:櫻桃貴,櫻花悲,櫻樹沒有說謊話
櫻樹是北半球常見植物,北美洲、歐洲、亞洲也有。櫻的果實,現代人叫櫻桃,港人俗稱「車厘子(cherry)」,在古代又稱含桃,名中雖有「桃」字,但與桃是不同的植物品種。
真菌、細菌、植物:本非同根生,「相煎」又相生
菌類自古以來就與人共處,但真菌的生態與習性如何,人類自 20 世紀之後,才有深入的理解。
在美國有日本葛:「恩物」變「害草」
葛曾為美國農人保護泥土半世紀,又曾是廉價養牛飼料,而葛藤又早已經是園藝裝飾。本是「恩物」,而今卻是「害草」,美國農人應該「愛葛」還是「恨葛」呢?
獅子:真貌與假相
在華夏古國,自古以來也沒有野生獅子。話雖如此,獅子卻在民間化成神獸與吉物,為何如此呢?因為早在漢朝時,就有西域古國進貢獅子,據「後漢書」所載,疏勒國曾獻「師子」給漢順帝,而順帝在位的時期是在西元 2 世紀。但在漢朝時,有幾多人能親眼目睹這隻獅子呢?大部分平民百姓肯定是看不到的。所以多數人就只聞獅子的大名,卻不見其真面目。坊間相傳的「獅子」,漸漸化成神獸如辟邪、天祿、狻猊。
神話歷史,虛實之間:阿爾戈英雄與金羊毛傳說
史詩「阿爾戈英雄」詳述伊阿宋與群雄為取金羊毛,由希臘乘船遠赴黑海東岸的故事。旅途航程長達二千多公里,時值史學家所謂的青銅器時代,所以有人認為伊阿宋的事蹟,全屬虛構。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英國探險家 Tim Severin 以古希臘人的造船術重建阿爾戈號,與二十人乘此船由希臘出發,順利航行至黑海東岸格魯吉亞。從此以後,伊阿宋的神話又向歷史走近了一步。
極地冰道:貨車司機「搵命搏」
美洲加拿大北部天氣嚴寒,大地冰土難分,湖泊密布。原住民的聚居地散布在海岸或湖邊。歐洲人初到此地時,學原住民以雪橇載人運貨,後來又以飛機代步。到了 1930 年代,有人在大熊湖附近發現鈾礦,又有人於黃刀鎮發現金礦,引來大量歐美人來做採礦生意。但開礦機器大而沉重,無法以當時的飛機運輸,而河湖只在夏季能行船,其餘三季也受冰雪阻擋。有人試過將貨車駛進此苔原,但因地面積雪厚,湖面冰層有厚有薄,如果不熟悉地勢及「冰勢」,容易翻車或壓穿冰層而墮湖。
古人也派名片?
交換名片之俗,自漢朝已有,當時紙未通行,貴族士大夫以竹簡或木簡作「名片」。
鐵路火車:時空消滅者的先驅
自 19 世紀起,就有學者將火車鐵路這些「巨型機械」稱為「時空消滅者」。其速度比馬車快 3 倍,故火車即「消滅」了 3 分之 2 馬車車程的時間。工程師為了令火車速度平穩不變,建造鐵路路軌時,必須平整地基,建橋挖隧道,使軌道平直。故火車行駛時,不似馬車搖晃起伏,相比起來穩定得像沒有動一樣。乘搭火車就是上車之後呆等至某站落車,乘客甚至連沿路風光(savor)都未必來得及記住,由某地往某地之間的「空間」,就此消滅。
「發展」如「發育」?
「發展」之意為何,人人看法不同。但或因這詞富有學術味道,一說「發展」兩個字,就彷彿是在做偉大事業似的。而今「發展」一詞,常見於各機構高層職員演講辭或新聞稿、宣傳口號,以及求職者的履歷表之中,猶如禮物包裝紙。「發展」的英文字「develop」源自 17 世紀法文字「desveloper」,本作拆除包裝紙之意。但現代人常濫用「發展」一詞,使其化成千重「包裝紙」,拆開一層又一層,不知何時了。
怎樣才叫「青春」?
青春期少年從何時起化成社會身份呢?有學者認為這種新身份,源自 50 年代沙靈格小說名作「麥田捕手」。小說主角是少年,他與書中的同輩人,就是日後現代社會青春期少年的典範。例如有一人名叫 Ward Stradlater,這個人是怎樣的人呢?主角如此說:「他從來不擦乾淨刮鬍刀。打扮完畢之後,外貌看起來是挺帥氣的,但是你如果像我一樣熟悉他的為人,就知道這個人在私底下就是邋遢鬼。整理儀容,打扮自己外貌,只因為他是自戀狂。他認為自己就是全西半球上最俊美的人。」
「壓力」,從何談起?
本來壓力是描述的用詞,沒有感覺可言。後來,憂愁與緊張心情,就漸漸以「壓力(或精神壓力)」一詞代替了。「壓力」從何時起成為心情呢?「壓力」的新意義,源自匈牙利內分泌學者 Hans Selye 的研究文章。在 1930 年代,Selye 曾經做過實驗,從動物各器官中抽出汁液,將各汁液注入老鼠體內,觀察這些汁液如何改變老鼠體內的荷爾蒙分泌。結果發覺,各種注射液都令身體內分泌系統有相同的反應。這些反應與徵狀,Selye 稱之為「壓力(stress)」。
在「世界地圖」尋人間天堂
現代世界地圖,印刷精美,陸地與海洋外貌,參照太空衛星所攝的影像來繪畫,地形的大小比例非常精準,有平面印刷版或電腦版本,亦有立體地球儀。早在歐洲中世紀時,已有人畫「世界地圖」(Mappa mundi),但當時地圖所繪的「世界」,和現代的世界地圖相比,有天壤之別。為何如此?只因歐洲中世紀的「 世界地圖」,是舊約聖經的世界。
談噴嚏 —— 閨怨與風寒,所謂何事?
「講壞話、打噴嚏」的典故,由來已久。在宋朝時,這種反應叫「人道我」,即「有人說我」的意思。為甚麼「人道我」會打噴嚏呢?據洪邁「容齋隨筆」所載,相傳兒女私情在冥冥之中能為人所感應,如果有人想念某人,想念到睡不著,對方就會打噴嚏。
月亮正能量:又能治病又能令你瘋狂?
在啟蒙時代之後,有歐洲人依然像古時的部落人一樣敬畏月亮。畏月者,例如 19 世紀精神病學家 Joseph Daquin,認為月圓會令某些人發瘋,於是當時的法例中就有新字辭,以定義因月圓發瘋的人,這些字在英語中就化成「lunatic」或「lunacy」一字,其意思就是精神錯亂,而字裡的「luna」就是月亮之意。至於敬月者,則將月亮視為「新神」,立新規矩,定時聚會,行敬月的新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的威卡教(Wicca)就是一例。在畏月者和敬月者之外,也有大量「疑月者」,他們究竟「疑」甚麼呢?
自動機械發展:從巧奪天工到搵笨「必勝人」
在 18 世紀啟蒙時代,歐洲貴族紛紛著迷新知新見新技術,當時歐洲人又視東方產品為「異國新潮貨」。有人就趁此潮流,製作假機器以巧詐名利,這台假機器就是自動下棋機,而因為機器的外貌如有位土耳其人坐在棋盤前下棋,故又稱「土耳其機械人」。此機器並非出自拜占庭人之手,而是由匈牙利人肯佩倫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