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日本的麻雀選手穿著像賽車或田徑運動員般的運動服,上面印了多個贊助品牌的商標時,就知道這是一門大生意。因此在推動麻雀文化前,要先問能否把它變成一門生意?當這門生意能夠養活正在參與這門生意的人時,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
鴻若遠 落花流水
|共94篇|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4 —— 海外小企業的聯乘效應
鮑魚和參茸海味的銷售,從來都是以華人為主,因此跟華人普遍嗜好的打麻雀作聯乘活動,確是雙贏。因為不管是社團支援或商業小買賣,港人組織在海外勢孤力弱,所以不同機構的聯乘合作至為重要。
鴻若遠:未來第二季,先來真人版 ——「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
雖然只看了頭 5 集,但參加者已由一開始的 400 多人,驟降至 100 人以下。而每個人的性格亦開始浮現出來,有人渴望和最強的人團結一起,有人則趁機把有機會問鼎冠軍的最強對手除掉,因為人人都知道,團結只是暫時方向,到最後還是只得一人獲勝,所以比自己強的對手永遠是威脅,不管他/她是站在己方還是對面。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3 —— 麻雀比賽中被遺忘的兩個角色:裁判與戥腳
麻雀是個固定人數的比賽,一定是以四人為單位,當分配好後,就不好隨便改變。若是足球比賽,大家多打一個少打一個,或許會影響強弱之勢,但只要雙方同意,比賽還是可以繼續。可是打麻雀就缺一不可了。因此主辦方得準備好一定戥腳人數,以應付臨場需要。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2 —— 麻雀在老外和華人眼中的區別
試問有哪個校董會願意借出禮堂,給人家去舉行一場麻雀大賽?哪怕這場比賽根本不牽涉半點賭博成分。因為在華人眼中,麻雀早被定義成發生在掛著霓虹燈的竹館中,某個角落還有著關二哥神位、下面供著祭品及插著刀的薑。即使打麻雀不算是非法活動,但難免都是會跟三教九流、難登大雅之堂等詞彙掛鈎。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1 —— 論離港與留港之間的尷尬與矛盾
這個去或留的問題,總能引起各種爭議,甚至變成互相指責。對此,筆者基本認同在連登看過某位網友一個很簡單說法:「留尊重,走支持,勸留勸走都 X。」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0 —— 關於廣東牌和台灣牌之間的爭持
有人認為台灣牌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和技術性,更能凸顯雀手技術,亦可增加刺激感;但也有人認為身為海外香港人,打廣東牌才是「根正苗紅」。當然,台灣牌支持者認為其實有不少港人在香港早已打著台灣牌,因此更為普及。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9 —— 有華人就有鬼,傳統麻雀禁忌
麻雀是華人的傳統,只要有華人之處,除了賭博,也少不了怪力亂神鬼故事, 因此關於麻雀的鬼故事多不勝數。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8 —— 麻雀房,只有海外才能擁有的奢華
一旦移民到英美,眼界豁然開朗,家裡突然擁有大量可發展空間,房子的閣樓和地庫是聞所未聞的新大陸,成為了你個人的明日大嶼,等著你去開發,因此各種各樣過去的興趣都可以搬回家中進行,於是終於可以買一張比車子還要奢華的、不摺疊的、純粹的麻雀桌。這個要是在香港,實在困難。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7 —— 對於海外港人自發組織 Logo 的想法
Logo 設計和練習功夫一樣,不以實戰做案例,是很難研究出來。在這點上,筆者就試以近日網上留意到的英國麻雀大賽 Logo 作為討論準則,與其他如雨後春筍的香港人團體分享,從專業設計角度看這樣的 Logo,應該如何改善。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6 —— 香港人的五筒真係可以扮四筒?
賀歲片一般意味著群星拱照,誰有空就來拍幾天,大量散 gag 串燒,故事性薄弱。可是「嚦咕嚦咕新年財」成功推翻了這概念,簡單來說,它是麻雀版的「臥虎藏龍」。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5 —— 為香港人組織英國麻雀大賽提供一些意見
很高興在這裡推廣麻雀後,真的看到有移英港人組成團體,籌辦英國麻雀大賽(Mahjong League of United Kingdom,簡稱 MLUK),並於上月在南倫敦 Sutton 成功舉辦了其首屆的第一站英國麻雀大賽,並得出了冠軍。
鴻若遠:預告片中透露東莞仔的命運 ——「黑社會」1 和 2 後,還有 3 嗎?
自從上次買了英國修復版「天若有情」後,筆者一發不可收拾,繼續禮失求諸野,尋找港產片海外修復版,最新入手的是紐西蘭 Chameleon Films 的「黑社會 2:以和為貴」。這個修復版算是一個功德,它包含了外國影評人的語音旁述、對黑社會過去的介紹,以及杜 Sir 在影展的訪問。
鴻若遠:禮失求諸野 —— 最美好港產片畫面,只能在海外追尋
過去最美好的港產片年代,出現過無數的精彩電影,遺憾因成長於 VHS 年代,即使後來的 VCD、LD、DVD,以及 Blu-ray 全都儲過,但不少 80、90 年代精彩的港產片,卻從沒有一個比較像樣的版本。
鴻若遠:「大熊餐廳」——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串流平台 Hulu 於 2022 年推出了一個小小的電視劇「大熊餐廳」(The Bear),講述一個在米芝蓮餐廳工作的年輕廚師,突然收到哥哥自殺死訊後,回到芝加哥接手廉價快餐店的故事。現今美劇以噱頭掛帥,這麼平實的小故事竟有機會被製作成劇集,實在有點難以置信。
鴻若遠:從「夫妻決裂:尊尼特普訴安芭赫德案」看近期港產片的財富密碼
影片中,除聚焦在尊尼特普與前妻的恩怨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探討了網絡 KOL 在這宗誹謗案的角色。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4 —— united by the wind,團結於逆風順風中
四方城上英倫歲月,無限鄉愁,都團結於牌局中。聽到英國有港人組織,決定以麻雀聯繫感情,其口號正是 united by the wind。要是蘇格蘭人能以風笛演繹其勇悍民風,那香港人正好用麻雀來體現我們思考縝密.大膽的槓,小心的上。轉章變陣,大象無形。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3 —— 他鄉遇故知,四圈解鄉愁
在我成長的年代,香港有著大量麻雀,我不肯定是否當年打麻雀運動而導致有大量麻雀向南逃亡,但面對這樣的打壓,麻雀不單沒有滅絕,反而一直擴散。在我來到英國後,才發現香港品種的麻雀,原來一直有橫跨歐亞、飛到英倫島嶼,並扎根於此。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2 —— 到底是麻雀還是麻將?
關於麻雀發源地,一直眾說紛紜,普遍認為是起源於寧波。古時寧波稱為明州,是跟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而寧波話的「麻雀」與「麻將」同音,所以日本亦保留了「麻雀」作書面稱呼,讀音就是「マージャン」,可見受寧波影響之重。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 —— 接通世代的鴻溝
人在異鄉,在認識到新朋友時,連繫華人文化的,原來還是最傳統的共通語言。如果「第三類接觸」說宇宙不同文明的共通語言是音樂,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言就是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