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旨於分析當下社會切面的研究 —— 例如民意調查,通常「告一段落」的事件會比較受學術研究歡迎。這是滿諷刺的,「香港」這件事告一段落,正好給予了「香港研究」抬頭的契機。
Moyashi 末日風情畫
|共554篇|
Moyashi:世界記憶的政治
日本決定推薦「廣島原子彈爆炸視覺資料 —— 1945 年的相片及影像」申請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中國在 2015 年成功申請「南京大屠殺」時,掀起了巨大的爭議。日本官方立場承認屠殺事件,但對中國所提出的死亡數字表示質疑。為了表達抗議,日本在 2016 年凍結了對聯合國的 44 億日元資助。
Moyashi:香港文化的第二生命
日本 80 年代的 City Pop 黑膠唱片價格被瘋狂推高,香港電影以及關連的流行文化也在同樣的語境下成為炒賣對象。在日本,舊電影雜誌的成龍特集有價有市,周潤發的「英雄本色」去年剛剛推出日本上映 35 周年紀念的高清復修光碟。
Moyashi:熊熊很可愛,請不要殺熊熊
日本的熊出沒報告近年不斷增加,尤其北海道和東北的縣市,愈來愈多入侵城市的案例。今年的出沒數創新高,正當政府努力驅除的同時,許多人打電話到市政府投訴:熊太可憐了,請不要殺害牠們。
Moyashi:義警 YouTuber
日本在數年前開始流行所謂「社會糾正類」(世直し系)的影片,簡單說就是拍攝「義警行為」類型。拍攝者會以改善社會的名號,尋找作出不合理乃至犯法行為的對象對質。然而問題就出於這到底是社交平台的內容,最終也是觸及率和觀看數的戰爭,於是內容演變得愈來愈激烈。
Moyashi:崩壞的寶塚神話
今年 9 月 30 日,寶塚歌劇團宙組一名 25 歲的團員突然死亡,當時的報道只說死於自家公寓範圍內,警方認為有機會是自殺。11 月 10 日,過身團員的家屬委託代表律師召開記者會,認為女兒自殺的原因是超長時間勞動,加上團內成員間的高壓關係和欺凌,要求寶塚學校謝罪。
Moyashi:沒有受害者的犯罪
日本「讀賣新聞」在日前報道,日本的網上平台裡有大量 AI 生成的兒童色情圖像。報道中訪問了法學教授,表示在海外應該是犯法。不過,日本的法例並沒有禁止這類生成的兒童色情圖像。網站負責人也聲明因為並不違法,所以不會刪除。
Moyashi:你今天捐血了嗎?
為了吸引年輕人捐血,日本紅十字近年出盡法寶,與當紅的動漫作品 —— 例如「SPY × FAMILY」和「鬼滅之刃」等合作,推出捐血紀念品。手段非常有效,的確吸引了許多人衝著紀念品來捐血,但同時有人把紀念品放上網炒賣。
Moyashi:真人版阿童木
真人版「阿童木」擁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價值,價值是在於其夠「爛」。因為實在太爛,爛得手塚治虫都受不了,所以觸發了他創作動畫的念頭,才有蟲製作動畫公司,再有了 1963 年的動畫版「阿童木」。於是日本第一部國產電視動畫的誕生,可以算是由這部爛作間接催生。
Moyashi:優生與被優生
支持政府主導優生政策的人都有一種潛在的假定,就是自己不是「被優生」的對象。大家對自己的生理優勢都異常地樂觀,沒有想過其實自己都是劣質人口的一部分。香港網絡有一名句:「窮人生仔正仆街。」優生的基準可以不是生理,而是基於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
Moyashi:便宜莫貪中國製
日本德島縣在 2020 年花了 8 億日元,向 29 間高中派發了 16,500 台平板電腦。今年 7 月開始頻頻故障,至今壞了 3,500 部,新聞說是名為「馳為」(Chuwi)的中國牌子。網民一同嘲笑德島縣,時事評論員西村博之也諷刺,德島縣教育委員會是身教「貪平買得個吉」的道理。
Moyashi:解散一個教會
10 月 13 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向東京地方法庭提出申請,要求批准對統一教會(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實施解散命令。如獲得法庭批准,統一教會將失去宗教法人的地位。
Moyashi:澀谷沒有萬聖節
每年的萬聖節,裝扮成各種鬼怪的人都會大量湧入日本澀谷,把一般街頭變成露天狂歡派對,但區長長谷部健在 9 月 12 日召開記者會,請所有人在 10 月底不要再來。平常賣廣告的巨型招牌都換成標語,以日英雙語寫著「澀谷不是萬聖節活動會場」。
Moyashi:大阪沒有世博
1964 年東京奧運以及接著的 1970 年大阪世博,都是戰後日本經濟高速成長的代表象徵。在 2020 年代重新舉辦這一系列的活動,就是企圖在令和召喚昭和的亡魂,讓日本「重新偉大」。
Moyashi:葬送的芙莉蓮 —— 生命原來沒有意義
相信生命有意義,等於相信意義會續存,會在生命完結之後延續,自己只是終點前其中一個環節。人類會繁衍,將知識傳遞到下一代,相信價值會疊加上去,而自己是未來世代的基石。生命的意義事實上是存在於外部,存在於生命本身以外的地方,存在於能夠繼承或者能記憶你的人身上。
Moyashi:味道不似預期的宮崎駿
宮崎駿監督的最新動畫電影「蒼鷺與少年」在台灣上映一星期,首波評論已經見於網絡,觀眾們應該已經理解為甚麼該作品在日本評價那麼兩極。兩個月前在日本看畢電影,我就覺得海外的評價狀態會差不多,甚至負評的部分會更大。
Moyashi:加害者不在的復仇劇
尊尼事務所的前社長尊尼喜多川性侵事件中,作為主角的罪人喜多川從演出名單上缺席,使復仇劇一開始就亂了套。大眾失去了譴責的目標,只能把手中的石頭向其他方向掉,幾乎所有關係者都成了罪人的代演。
Moyashi:日本大眾媒體的自我反省
自從尊尼事務所前社長的性侵問題被搬上枱面後,除了對受害者們的補償外,被檢討的還有媒體長久的沉默。然而由過去的集體沉默,到現在的集體割席,都只是全體主義的不同表現形式,本質上沒有變化。
Moyashi:發票制度所毀掉的東西
由 10 月 1 日開始,日本正式實行所謂「發票制度」(インボイス制度)。簡單而言,就是 1,000 萬日元營業額以下的小型公司,變為課稅登錄對象。政府的目的是為了準確掌握消費稅的納稅額,但自僱人士則叫苦連天,動畫產業界也是其中一分子。
Moyashi:那條代表父權的薯條要強姦我
日本的麥當勞廣告動畫突然登上了搜尋熱門,正當以為是與哪個歌手明星或者著名畫師合作之際,才發現竟然是被炎上。因為廣告過於正常,我反復看了幾次也發現不了有甚麼問題,結果用了一段時間看遍留言才理解,原來政治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