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基於甚麼理由,封區隔離限制居民自由,從來都是具爭議的政策。納粹德國便曾封區隔離猶太人,刻意製造社區爆疫的條件,試圖借斑疹傷寒感染殺滅猶太人。近年有研究卻先後證實,猶太人在隔離區內自救,靠社區自治和推行公共衛生運動,令納粹初期的滅絕政策無法得逞。
Brian Liu
|共405篇|
回顧歷任美國第一夫人
經歷連月選戰風波,拜登行即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其妻子吉爾(Jill Biden)將會是首位不辭退正職的「兼職」第一夫人。民主選舉向來是投選總統,而不是選第一夫人,偏偏這個非民選角色舉足輕重。究竟第一夫人的角色是如何蛻變,以致能夠在政壇幕後發揮重要影響力?
舊區士紳化是社會問題,也是一道哲學課題?
近年有很多舊區湧現文青風格的小店,吸引大家消費打卡,卻也推高同區物業價格,原區居民和商戶恐有被迫遷風險,觸發舊區「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爭議。紐約大學法律學院學者 Daniel Putnam 撰文指出,士紳化現象遍及全球大城市舊區,很多人視之為社會政策議題,但其實哲學上同樣有介入討論的空間。
亂流下,湧現的末世小說風
疫情無日無之,不少人透過閱讀排遣寂寞,但慰藉卻未必來自心靈雞湯。過去一年,以氣候災難為題的幾部末日類小說便榮登美國暢銷書榜,主角通常是置身末世災劫後的世界,或者親眼見證末日降臨,但故事也不是要散播絕望,讀者是可以從角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在亂世中覓得安慰。
俄國杜絕雙重國籍公務員之法
有消息透露,北京擬禁止 BNO 護照持有人擔任公務員,甚至剝奪其投票權利,但實際操作上,當局又如何查出你持有其他護照?俄羅斯數年前就收緊法例,強制國民申報持有的外籍護照及海外居留權,否則干犯刑事罪行。警方以此對付異見人士之餘,政府近月亦開始整治持有雙重國籍的公務員。
Draconian Law:古雅典的嚴刑峻法?
如果有看英文媒體報道香港近況,可能會留意到,記者經常以「Draconian Law」形容港版國安法。這個詞彙是嚴刑峻法的意思,源於古希臘雅典政治家德拉古(Draco),究竟他訂立過甚麼法例,以致聲名狼藉至今?他與後來的雅典民主又有甚麼關係?
中國是弱還是強?
新冷戰爆發以來,美國應如何看待中國這個勁敵,專家們各持不同見解。有人視中國為威脅全球的超級強權,亦有人視中國為不足為懼的紙老虎,美國國防部前中國專家 Dan Blumenthal 新書 The China Nightmare 卻辯證地提出另類看法 —— 中國既強且弱,其內部脆弱正正促成其全球野心,觀點惹起專家熱議。
疫後復甦,要先搞好廢物管理?
人類為抗疫製造大量即棄廢物,由口罩、面罩到防護衣物,令市政系統不勝負荷。有世界銀行專家認為,各國在研究疫後復甦計劃時,應當以改善垃圾收集和處理為基礎,緩解失業問題之餘,又能減輕疫情的垃圾禍患,長遠節省公共開支。
2021 年全球 10 大風險預測
2020 年武漢肺炎成為世紀大疫,國際形勢風雨飄搖,疫情尚未有解決跡象之際,究竟新一年還要面對甚麼挑戰?智庫組織 Atlantic Council 憑藉為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IC)進行預測的經驗,評估 2021 年有 10 大國際風險 —— 台海局勢或引起美中衝突、各國因抗疫債台高築恐釀金融危機、世界處於 50 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等。
2020 是史上最差一年?問問歷史學家再說
「時代週刊」以「史上最差一年」作為年終總結,但放諸數千年的人類歷史維度,如此說法又是否經得起考驗?有歷史學家就認為,答案其實是公元 536 年。當年有神秘煙霾蔽日遮天,歐亞大陸陷於漆黑近 18 個月,此後農作物失收,大量人口饑荒死亡,致命鼠疫緊隨其後,究竟現今科學如何解答連串異象?
【羅馬式建築】蓄水池保育絕非天方夜譚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昨日進行清拆,本地罕見的羅馬式地下結構首度曝光,旋即引發保育爭議,有網民翻查文獻指證蓄水池早建於 115 年前。縱觀全球各地,雖然不少蓄水池深埋地底,但不代表沒有建築美學價值,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便是典範,即使是近代的蓄水池也有保育案例。
除了造星,還造出族群認同
香港某電台的造星節目,成為很多市民近來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同類造星真人騷近 20 年風靡全球,同樣引起過學術界的討論。雖然這些節目設計感覺千篇一律,有研究卻指出,節目組會按本土市場和品味調整,而觀眾投票互動的環節,更可能與本土族群認同產生互動作用。
當接種中國製疫苗成為宗教義務
埃及政府最近授權採用中國國藥集團疫苗,盼能解武漢肺炎疫情,奈何疫苗尚未完成臨床試驗,不少民眾揚言不甘做白老鼠。負責頒佈伊斯蘭教令(fatwa)的宗教機構居然聲稱,接種疫苗是必須履行的宗教義務,令公共衛生成為埃及宗教界爭議課題。
武肺疫苗帶動冷藏技術投資熱?
全球引頸以待的武漢病毒疫苗陸續面世,但輝瑞疫苗要以攝氏 -70 度極低溫保存,比南極還要冰冷,其他疫苗亦要不同程度的冷藏儲存,結果造就醫藥冷藏運輸產業備受矚目,成為現今華爾街最灸手可熱的投資項目。
移英?東歐人卻正離開英國
自從英國放寬 BNO 持有人移民限制後,不少香港人正舉家移民這個前宗主國。但「經濟學人」報道卻指出,10 多年來大舉移民英國的東歐人口,如今正顯著減少,甚至有人回流祖籍國,究竟是為甚麼?
法治社會搭上物聯網:能成智能家居模範?
談到家居設備互通的智能家居,通常人都只會聯想到貴價私人住宅,但有英美專家卻認為,公屋部門同樣可運用物聯網(IoT)技術,提高公屋能源效益,及早偵察各類滲漏問題,以改善管理質素。
從視像會議虛擬佈景,回顧佈景攝影的時代
疫情下視像會議頻繁,但在家工作的大家未必希望房間入鏡,應用程式內置的虛擬佈景就派上用場。史丹福大學藝術史學家 Kim Beil 教學時發現,學生選用的佈景千奇百怪,令她聯想到 19 世紀流行的肖像攝影,當時人亦喜歡以油畫佈景拍攝,究竟背後心理與今日是否相同?
俄製疫苗,俄國人也不打?
香港政府宣佈採購兩款武漢肺炎疫苗,最快下月到港;遠在俄羅斯,政府上周已批准醫護與教師接種首批俄製疫苗,但接種中心卻門可羅雀。事關這款俄製疫苗 Sputnik V,與港府採購的中國製科興疫苗相似,還未完成 Ⅲ 期臨床試驗,但夏季已取得政府緊急授權,有俄國人對疫苗的安全深表懷疑,表明未有試驗結果都不會接種。
沒有諾貝爾頒獎禮的那些年
今年諾貝爾獎頒獎禮原定瑞典時間今日舉行,但受疫情拖累被迫取消,得獎者改為在身處國家領獎及網上演講。雖然非常措施稱不上破天荒,但上次類似情況已經要追溯到二次大戰,瑞典停止頒發大部分獎項,頒授和平獎的挪威更諷刺地落在納粹德國鐵蹄之下。即使戰爭後期再次頒獎,也未能舉行正式頒獎典禮。
古拉格的遮醜布:蘇聯如何掩飾集中營暴行?
古拉格集中營伴隨蘇聯誕生,勞役囚犯至死的問題一直存在,但這個活人地獄卻經常被忽略。普立茲獎得獎作家 Anne Applebaum 作品「古拉格的歷史」發現,1920 年代古拉格建立之初,國際社會確曾關注過虐囚問題,也發起過抵制古拉格產品的運動,究竟蘇聯是如何反擊批評,最終把垂死囚犯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