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亞劇作中,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向來被寫成謀朝篡位的暴君,但最新上畫的電影「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卻為此平反。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沒有學術訓練的婦人,如何堅信理查三世被冤枉,無師自通下發掘出理查三世的遺骨,過程中受盡白眼。究竟現實中這趟考掘過程,是否同樣戲劇化?
Brian Liu
|共767篇|
各國制訂外國代理人法,為何威脅公民社會?
俄羅斯南鄰的格魯吉亞,被指訂立俄版「外國代理人法案」,最後在人民激烈抗議下拉倒。這類法案針對傳媒與 NGO 的外國資金來源,絕非俄羅斯獨有,過去 10 年在全球愈來愈常見。美國塔夫茨大學俄羅斯與歐亞計劃訪問學者 Maxim Krupskiy 就分析,定義模糊的外國代理人法,如何方便政府打壓異己,扼殺發展蓬勃的公民社會。
哲學家的風流韻事:是偷食抑或實踐?
有哲學界 KOL 捲入背妻偷食醜聞,引起連番網絡討論。事實上,哲學界有外遇絕不稀奇,最著名有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他們是唇齒相依的終身伴侶,但各自發展出其他浪漫與性關係 —— 大前提是雙方都事先有協議共識。
打機也要談政治:中國如何在手遊市場突圍?
凡事皆政治,電子遊戲也不例外。除了多人連線打機時政見不同的玩家互罵,遊戲開發本身也是國際政治的角力場。日本稱霸電玩市場多年,如今卻面對中國在手機遊戲市場異軍突起,並引起西方國家的安全疑慮。「經濟學人」雜誌專題報道,一場軟實力較勁如何在屏幕內外開打。
【新詞】「腦谷」:AI 熱潮如何改造三藩市面貌?
由 Midjourney 到 ChatGPT,AI 生成工具成為全球熱話,吸引大量創投資金湧至。這股潮流也間接改變矽谷的面貌,一個集結 AI 界專才的三藩市小社區,如今被改稱為「腦谷」(Cerebral Valley),正集體想像人類科技的未來。
中國提出烏克蘭和平方案,背後有何戰略計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俄期間,提出調解烏克蘭戰爭的和平方案,俄羅斯總統普京自然響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亦邀請中國進行會談,以致戰爭焦點忽然落在中國之上。佐治城大學訪問研究員 Philipp Ivanov 認為,中國在衝突中扮演調解員,與中俄試圖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有關。
「小熊維尼:血與蜜」,反迪士尼恐怖電影宇宙的開端
英國 Cult 片「小熊維尼:血與蜜」原定明日在港公映,但前日突然全線取消預售,背後原因成謎。隨著多部迪士尼改編的經典原著喪失版權保護,一個反迪士尼的恐怖電影宇宙正在成形。除了小熊維尼,還有哪些童年經典準備崩壞?導演又如何在角色設計著手,以免侵犯仍受版權保護的迪士尼版本故事?
入侵伊拉克 20 年,如何為新冷戰埋下伏線?
20 年前美國全面入侵伊拉克,成功推翻薩達姆政權,但始終未發現大殺傷力武器,更未能為中東帶來自由民主。當世界已進入新冷戰時代,我們該如何為伊拉克戰爭蓋棺論定?究竟伊拉克戰爭的失敗經驗,如何為新冷戰埋下伏筆?
關繼威反映的越南船民危機真貌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台譯:媽的多重宇宙)成為今屆奧斯卡大贏家,兩位得獎者與香港甚有淵源 —— 馬來西亞籍影后楊紫瓊在港出道,最佳男配角關繼威(Ke Huy Quan)是昔日逃港的越南船民。翻查報道,關繼威與家人曾經在 39 年前談及逃難經歷,其中提供了幾個線索,足以破除主流對船民危機的普遍誤解。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五】老師應該教些甚麼?
隨著 AI 工具普及,教育界首先擔憂的是學生作弊問題,不少院校都以封殺 AI 強硬回應。然而,AI 作為未來發展大勢,不少技能不再是人類專利,「AI 清零」未必是出路,有教育部門毅然決定「與 AI 共存」,但問題是老師應該教學生甚麼?有甚麼無可替代的技能,值得我們在 AI 時代裡用心栽培?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四】設計業還有人類的位置嗎?
如果 AI 生成文字威脅傳媒業,AI 生成圖像工具的直接威脅,便顯然是設計專業。有設計師憂慮專業不保,有的則選擇盡快跟上時代,學習操作 AI 工具。究竟平面設計師如何看待 AI 時代的行業前景?AI 又會如何改變其他工業設計的流程?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三】傳媒工作不是夕陽職業?
當坊間憂慮 AI 淘汰人類之際,有外國傳媒公司證實,已經利用類似 ChatGPT 技術撰寫多篇報道,令傳媒工作被列作高危職業之一。究竟目前 AI 工具的表現,是否足以取代人手?傳媒工作者又該如何應對?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二】怎判斷 AI 是否擁有意識?
ChatGPT 能夠逼真模仿人類說話,甚至懂得口甜舌滑,是否意味著 AI 擁有真實情感?具備意識的 AI 是科幻故事常有設定,被視為人類夢魘,但原來現實中 AI 能否獲取意識,在學術上尚未有定案,究竟專家有何看法?又是否有客觀辦法驗證 AI 是否存在意識?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一】提示工程:AI 解鎖的新職業技能
一年內 AI 技術應用突飛猛進,AI 取代人手的恐懼也隨之而來。事實上,AI 威脅不同工種同時,與 AI 的溝通能力也成為新職業技能,甚至是新商機 —— 如何透過專業精準的提示,讓 AI 生成最理想的結果,這門學問稱為「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
與 AI 開戰:藝術家捍衛創作的新武器
透過網上數據深度學習,AI 生成的藝術作品矚目全球。但接連有藝術家控訴,作品被盜取以訓練 AI 模型,以致獨特畫風被 AI 完美複製。有團隊為此研製新平台,讓藝術家在知識產權受保障下發表作品,以免畫作淪為訓練 AI 模型的素材。
凌駕法律的超級英雄:從 Marvel 電影探討政治哲學
漫威電影宇宙(MCU)為史上最賣座的電影系列之一,不僅娛樂大眾,還充滿可堪玩味的政治隱喻。最新論文集便結集超過 25 名學者的研究成果,從 MCU 超級英雄反思憲法與權力本質、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哲學、種族和女性主義思潮等。
「黃金簽證」時代落幕:歐洲身份是非賣品
愛爾蘭及葡萄牙最近接連宣佈,撤銷俗稱「黃金簽證」的投資移民計劃,聲言要打擊房產炒賣或洗黑錢。其實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便明言歐洲身份是「非賣品」,擔心這類簽證淪為歐洲安全漏洞,多國受壓要收緊居留權與入籍要求,背後正反映新冷戰形勢下,「超全球化」時代的落幕。
康復者剖白,TikTok 如何傳播集體抽搐症狀?
去年,西方多國有數千名年輕人出現突發抽搐症狀,他們互不相識,但都看過某些 TikTok 網紅身體抽搐的短片,以致西方媒體驚現「TikTok Tics」(抖音抽搐)的新聞頭條。究竟不由自主的抽搐症狀,怎可能透過社交媒體傳染?有傳媒追訪康復者的心路歷程,並向神經科學者探尋原因。
成本低廉的 Tote Bag,蘊藏甚麼文化意涵?
香港人習慣稱作「環保袋」的 Tote Bag,成本價低廉,不但取代即棄膠袋,更是小眾文青的至愛。如今全球流行的 Tote Bag,究竟從何而來?其中蘊藏甚麼文化意涵,以致被人視為品味象徵?
以反殖先鋒自居:俄羅斯如何爭取非洲支持?
在 8 個月內,俄羅斯外長第二度出訪非洲多國,預料將利用非洲對蘇聯支援反殖的記憶,把俄羅斯推銷為反帝國主義先鋒。專研俄羅斯的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 Jade McGlynn 在「外交政策」雜誌解釋,這種「記憶外交」是莫斯科拉攏非洲的故技。烏克蘭又可如何利用先天優勢,以類似外交手腕,呼應非洲的殖民苦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