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 Liu

|共913篇|

基辛格:政治生涯毀譽參半,何以贏得政壇崇高地位?

被奉為「中國人民老朋友」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前日逝世,享年 100 歲。這位百歲政壇老人以促成中美破冰而聞名,身兼外交家、國際政治理論家等多重身份,今年大壽連場私人宴會,重量級賓客如雲,足見其難以動搖的政壇地位。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Stephen M. Walt 當時回顧基辛格一生,卻諷刺他談不上有豐功偉業,在學術上也乏善可陳,究竟甚麼為他帶來超然聲譽和地位?

你不認識的法國皇室後裔:拿破崙八世

「拿破崙」電影上畫後,評價相當參差,但無損大家討論這位一代梟雄的興緻。儘管法國早已推翻王權帝制,但拿破崙建立的法國皇室依然存在,目前家族族長是 37 歲的 Prince Jean-Christophe Napoleon Bonaparte,是拿破崙的曾曾曾姪孫,被波拿巴主義者奉為「拿破崙八世」。究竟這位「拿破崙」從事甚麼職業?他是否有任何政治野心,以拿破崙八世之名稱帝登基?

【芒格逝世】生前向中國押重注,死後受中國網民敬仰

「股神」巴菲特長期拍檔芒格(Charlie Munger)逝世,享年 99 歲,全球各地都有人哀悼,向這位投資界傳奇人物表達敬意。在中美關係緊張的今日,中國傳媒到普羅網民亦對他讚譽有加,並不令人意外。芒格生前高調看好中國前景,讚賞中國比美國更懂得處理經濟,稱讚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比 Elon Musk 更有才能,並以巨額投資比亞迪聞名。

超高能宇宙射線「天照粒子」,為新物理學創造可能

日本研究團隊日前成功發現超高能量的宇宙射線,以日本神話中掌管太陽的「天照大神」命名,稱為「天照粒子」(Amaterasu particle)。究竟「天照粒子」帶來甚麼未解謎團,有可能開創出新的物理學?一切可以由「宇宙射線」的基本概念說起。

阿爾特曼回歸了,OpenAI 發展卻有根本變化

OpenAI 經歷一星期峰迴路轉的劇變,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被解僱數日後,在近乎全體員工簇擁下強勢回歸。有如一場流產的政變,一切看似復常,但眾多評論都提醒,OpenAI 肯定再回不去。「經濟學人」更分析,事件象徵學術理想主義衰落,商業實用主義的興起,連串風波標誌著 OpenAI 與 AI 產業的新時代開端。

與哈馬斯臨時停火,內塔尼亞胡政治生命屈指可數?

以色列與哈馬斯在週三(22 日)早上達成臨時停火協議,哈馬斯今日將至少釋放 50 名人質,以換取以色列停止攻勢 4 天。雖然國際社會普遍歡迎以哈談判,但以色列政壇對此意見分歧,向來態度強硬的總理內塔尼亞胡與恐怖組織談判,被視為態度軟化,有猶太研究學者認為,內塔尼亞胡政治生涯正在倒數。

民望低企的辛偉誠,該如何決定大選日期?

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委任卡梅倫(David Cameron)為外相,非但未能挽救保守黨政府威信,近日更被揭疫情期間揚言應當「任由民眾死去」,更可能拖累保守黨民望。按照法例規定,英國必須在一年多時間內舉行大選,但執政保守黨民望落後工黨多達 20 個百分點,黨內右翼亦另有打算,令舉行大選的時機,成為辛偉誠面對的最大難題之一。

寇比力克沒有成真的經典:拿破崙傳

即將上畫電影「拿破崙」,叫不少影迷和歷史迷引頸以待。拿破崙集軍事天才、獨裁暴君、現代法國締造者的身份於一身,傳奇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大戲。著名導演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作為公認的拿破崙迷,其實亦有計劃為偶像拍電影,既做足資料搜集,又物色了演員人選,奈何沒有得到足夠投資以實現大計。究竟寇比力克構思的拿破崙電影是甚麼模樣?為何被影評家公認為沒有實現的經典作品?

來自千里達的案例,如何影響香港重新界定煽動罪?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佈煽動刊物罪,日前原定於區院裁決,但英國樞密院上月就千里達司法覆核案的裁決,裁定煽動罪必須有煽動暴力或動亂的意圖,令控辯雙方改為就此陳詞,裁決得以押後。究竟這宗遠至加勒比島國的訴訟,有甚麼來龍去脈?這宗案件又如何影響香港司法?

中美首腦會談前,美國會報告看淡兩國關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美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非正式會議,並於香港時間凌晨 3 時半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歷時兩小時,成為國際矚目大事。然而,不少輿論看淡會面成果之餘,適逢習近平抵達前一天,美國亦發佈對中美關係年度評估,對會面持保留態度,還在科技產業、人工智能與軍事等領域,警告正中國漸趨「強勢」。

留下爛攤子的卡梅倫回朝:辛偉誠的最後掙扎

6 個星期前,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還自詡為「變革首相」,決意要與過去 30 年的失敗劃清界線,如今卻邀請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回朝出任外交大臣。輿論普遍都不抱任何期望,甚至指控英國今日亂局就是卡梅倫一手造成,其回朝反映辛偉誠政府既無法擺脫過去,也想不出任何新法子。

旅美大熊貓回歸中國,「熊貓外交」走入末路?

大熊貓「美香」和「添添」在美國生活 23 年後,上星期四(9 日)與幼子「小奇蹟」返回四川成都,結束中美友誼大使的外交任務。隨著中國陸續收回向西方租借的熊貓,象徵著中西關係愈趨緊張,究竟熊貓外交是否走到了盡頭?面對熊貓回歸中國,美國輿論又如何反應?

兩面不是人:以色列籍的阿拉伯裔公民

探討以巴局勢,我們習慣把雙方分別看待成同質的整體,卻通常忽略以色列有多達 200 萬阿拉伯裔公民。在以哈戰爭爆發後,他們進一步陷入「兩面不是人」的窘局,得不到任何一方信任,被情緒高漲的猶太裔公民懷疑為內鬼,更有人因立場問題受到處分,引發以色列內部衝突的戰線。

一座太平洋小島,何以淪為全球網絡犯罪之都?

你未必聽過南太平洋群島托克勞(Tokelau),但你很有可能意外見過「.tk」這個大量散發垃圾電郵與釣魚攻擊的網域。托克勞是人口只得 1,400 的紐西蘭屬地,擁有自治政府、電話區號與網絡域名,但受到資源所限,其網域淪為網絡犯罪猖獗的三不管地帶。「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就此進行專題報道,探討當地網絡資源如何被犯罪分子騎劫。

荷里活電影愈拍愈長,純屬觀眾錯覺?

先有「奧本海默」、後有「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3 小時以上的荷里活大片似乎愈來愈常見。早前有傳媒引用數據說明,其實電影片長沒有顯著增加,但美國文化雜誌 Slate 卻提醒我們,即使平均片長差不多,但觀眾吹捧的大片愈拍愈長,確實是不容忽視的大趨勢。究竟電影愈長愈受歡迎,背後是甚麼因素使然?

澳洲乒乓外交:與中國建交的幕後故事

澳洲總理阿爾巴內塞(Anthony Albanese)近日訪華,中澳緊張關係急速降溫,時間正恰逢中澳建交 50 周年。很多人都知道,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透過乒乓球隊互訪,令中美兩國破冰,但其實同年的澳洲亦奉行「乒乓外交」。兩位當年訪華的澳洲球手最近亦再訪京,惟這段故事完全被中美破冰的風頭蓋過。

「多重危機」:骨牌式災難是否只發生在這世代?

經歷數年疫情蹂躪,全球經濟愈見不明朗。新冷戰繃緊局勢下,俄羅斯趁機入侵烏克蘭,引發各地糧食危機;中東又起以哈衝突的新火頭。在窮於應對連串天災人禍時,國際社會愈見顧此失彼,「多重危機」(Polycrisis)成為近年的熱門概念,以描述人類當前窘境。究竟我們是否落入歷史的例外狀態?當前面對的危機,跟我們祖先又可有不同?

以哈戰爭|為報道真相,多少記者獻出了性命?

以哈戰爭的消息鋪天蓋地,背後全賴戰地記者付出的汗水,還有性命。非牟利組織「保護記者委員會」(CPJ)初步調查顯示,自 10 月 7 日戰爭爆發以來,至少證實有 36 位新聞工作者喪生,但不少記者依然緊守崗位,努力向外界提供準確的戰爭消息。

超人類與反人文主義:人類時代落幕的兩種可能

人工智能與人類世,是兩個人文學科熱門探討的課題,美國知名詩人兼文評家 Adam Kirsch 今年新書 The Revolt Against Humanity: Imagining a Future Without Us 指出,縱然兩個課題看似互不相干,但在某些思考上殊途同歸,部分知識份子正按此預見「人類統治時代即將結束」,甚至有人慶祝末日來臨。究竟這些激進主張從何而來?又如何改變我們對現狀與未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