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是港媽

|共18篇|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帝王切開(剖腹產)

由於我上胎以剖腹產來分娩,醫生認為這胎也需要選擇剖腹產,以防子宮於生產時破裂,造成大量出血。但日本大部分的媽媽都是以自然產為分娩方式,加上語言不通,我一開始對於在日本進行剖腹產有頗高的不安感。後來做了點資料搜集去了解日本生小孩的情況,再通過產檢建立對醫護的信心,不安感才慢慢得以舒緩。

筆是港媽:學校的抉擇

不少移英的香港家長都會以校網來選擇落腳點。以倫敦為例,最受家長歡迎的校網包括:Kingston-Upon-Thames、Richmond-Upon-Thames、Kensington and Chelsea 等,但同時也有不少家庭考慮大倫敦地區或倫敦以外的校網。正在頭痕該在哪裡落腳的家庭,可以先看看凱西和威爾伯的故事。

筆是港媽:土耳其港媽之生活態度

蘇怡是我的中學同學。大學時,她到土耳其當交換生,認識了土耳其老公巴巴羅斯。當她決定嫁到土耳其時,我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同一時間,要離開親人、熟悉的生活圈子和土生土長的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和朋友圈,並要融入一個與自己差異較大的文化,真的不容易。加上兒子的出生,蘇怡也要面對教兒子的方式和語言學習的抉擇。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確認與產檢

生小孩的日文是「出産」,跟中文有點相似。我們的第一個小孩是在香港出世,所以在日本生第二胎就要重新認識所有程序。即使是第二胎,始終身在異地又不懂日語,還是有點緊張。這次在日分娩的經歷,無論在產檢、懷孕與生產過程,還是產後護理上都跟香港的經歷不同。就讓我在這裡分享一下當中的分別吧!

筆是港媽:日本媽媽的選擇 —— 全職媽媽 vs 在職媽媽

在日本,情況有點相反,大部分媽媽生產後會選擇做家庭主婦。屬於少數的在職媽媽的壓力未必是來自人言,更多是偏向社會環境和制度下引申出來的不便。無論學校、課外活動、醫療機構等,都會預設媽媽可以隨時接送孩子。若果媽媽要工作,真的會分身不暇。因此,她們大多有長輩幫忙照顧小孩或小孩已經夠年歲可以照顧自己。

筆是港媽:「神奇虎爸」—— 給爸媽的啟示錄

最近看了一套親子電影「神奇虎爸」(Captain Fantastic),戲中提及的育兒觀和教育觀值得我們深思。宣傳口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He(Ben)prepared them for everything except the outside world」。口號以「他」做主語,代表從他人的目光去評價主角。當局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旁人才能察覺到問題所在,不禁令家長們想:到底我們一直沿用的育兒方式是否在正軌上?

筆是港媽:嬰幼兒加固的疑惑 —— Traditional vs Baby-Led

每個爸媽都有自己執著的事,特別是對小朋友的飲食。有些家長堅持小朋友 2 歲之前都不能吃有鹽的食物,外出用餐會自備食物。也有不少新手爸媽放棄傳統餵食方式(Traditional Weaning,TW),嘗試新興的嬰兒自主餵食法(Baby-Led Weaning,BLW),卻要花更多的心思和時間調整餐單。

筆是港媽:賞櫻

賞櫻對非居日者之難,在於櫻花滿開只有 1 至 2 日,而假期的機票酒店總要提早預訂。若果突然有寒流,花期就會延遲;若果太快回暖,花則會提早滿開。即使溫度平穩,只要滿開前遇上大風或落雨,櫻花也會立即凋謝。

筆是港媽:尋找萊斯里普(Ruislip)的軌跡

每個天氣好的星期日,我們都會帶兒子到近郊地方玩,除了可以讓他「放電」,也希望帶他出外見識。萊斯里普(Ruislip)是其中一個我們喜愛的地方,更有適合一家大小的活動。Ruislip 屬於大倫敦的希靈登區(Hillingdon),在倫敦市中心的西北面。20 世紀初,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在 Ruislip 開設車站,這個小村莊便開始蓬勃發展,也吸引了很多人到 Ruislip Lido。

筆是港媽:日本的托兒所 —— 保育園

當年剛到日本,隨老公視察環境時,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他的老闆,他對我的專業很有興趣,於是給了我做兼職的機會。剛到異地,也無暇細想,能夠工作應該可以更全面地體驗當地文化。那一刻最緊要是孩子找到好的托兒服務,當時的我還不知道日本的保育園會對我如此重要!

筆是港媽:一歲早產兒子的發展里程

兒子在 7 個半月時出世。那時,長輩的說話成了無形的壓力:「他一定比足月嬰兒發展得慢,你要更有耐性地教他。」作為新手媽媽,沒有經驗而且無信心,又背負著「早產媽媽要比其他媽媽更努力」的標籤,我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後來,我慢慢明白這不是父母的擔子,我們應該享受與早產子女一同成長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