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商業社會的印象,一向都是唯利是圖,「講金唔講心」。但商界近年吹起新風,在分析一間公司的價值和前景時,會考慮企業在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方面的表現。ESG 在商界炙手可熱,商學院也敵不過「供求關係」,開設更多有關可持續投資的課程。
天衛六
|共230篇|
如何讓 Fast Fashion 與循環經濟共融?
如今全球經濟家和環境學者著眼於「循環經濟」,目標讓產品在使用後能重回生產鏈,減少資源浪費和產品的環境足跡。時裝這種線性經濟,如何能與循環經濟共融?
室內空間仍是武肺溫床,鮮風換氣是關鍵?
香港政府要求提供堂食的食肆於 4 月底前,把座位間的鮮風輸送量提升至每小時換氣至少 6 次。早於去年中,已有學者強調室內通風是傳播病毒的關鍵,包括香港大學的工程學系團隊。
電影已死:Bollywood 篇
Bollywood 是世界知名的電影產業之一,又以作品產量多見稱。但這百年歷史的電影業,現時卻面對兩大威脅。
即棄口罩可回收?
有些口罩本來將以焚化處理,但此舉會將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排放物釋放到大氣之中。最近,皇家康沃爾醫院信託基金(Royal Cornwall Hospitals Trust)等機構便利用專利設備「Sterimelt」,將即棄口罩回收並重製成可用於製作新產品的材料,例如膠樽、垃圾箱和傢具等。
教會又一醜聞:母嬰之家成兒童亂葬崗
愛爾蘭政府的委員會上週二發表報告,承認過去在愛爾蘭宗教機構轄下的收容中心內,未婚母親及其孩子的死亡率驚人。報告發現,未婚婦女和女孩會被秘密送往這些機構分娩,並催促他們棄養子女,送給收容機構。這些機構亦負責不道德的疫苗試驗,更對她們施加精神創傷性虐待。
AI 心法:人工智能需要「睡覺」嗎?
人工智能研究員、電子遊戲設計師 Demis Hassabis,在 2010 年與友人創立了研究公司 DeepMind,並開始研究在玩遊戲上更勝人類的人工智能。DeepMind 訓練的 AI 程式 AlphaGo 在 2016 年擊敗頂尖棋士李世乭,使 DeepMind 和 Hassabis 聲名大噪。Hassabis 在「新科學人」專訪中表示,他們希望能從根本上理解並人工再造「智能」(Intelligence),以助我們了解世界、影響世界,其中之一就是加快科學發現的步伐。
2020 北極融冰近況
經過長達一年的北極冰層探險之後,研究破冰船 Polarstern 進一步揭示北極冰蓋減少。最近的極端天氣,包括西伯利亞出現前所未有的熱浪,均加劇融冰趨勢。科學記者 Michael Gross 在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總結北極融冰的研究結果,預視如趨勢持續,不久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廢棄耕地可重新利用,對抗全球暖化?
制止全球暖化取決於許多因素,氣候科學家預測不同的社會和經濟變化路徑,並估計未來需要更多生物能源及太陽能產量。但要大量生產,則需要土地資源,這可能與其他土地需求相衝突,影響生物多樣性和糧食供應。而其一可行之舉,就是利用廢棄耕地來建立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
Rival Peak:在 FB 裡玩的 AI 遊戲
雲端串流、人工智能(AI)、實境節目,合起來可以做甚麼?Facebook 和科技初創公司 Genvid 糅合了以上元素,日前推出了名為 Rival Peak 的互動實境遊戲節目,那是甚麼玩法?
DeepMind 又贏:AlphaFold 深度學習 AI 預測蛋白質結構
Google 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 DeepMind 又再一次聲名大噪,其名為 AlphaFold 的程式,在兩年一次名為「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CASP)的比賽中,大勝其他隊伍。兩大頂尖科學期刊的報道標題均引述指 AlphaFold 是「格局的變革者」,「科學」期刊指「人工智能在解決蛋白質結構方面取得勝利」,「自然」期刊表示「DeepMind 的 AI 在破解蛋白質結構方面表現突飛猛進」。
No code 開發軟件,進入無碼時代?
無程式碼/低程式碼(No code/Low code)開發平台,把開發軟件的環境可視化,允許開發員在介面上設計功能組件。開發人員無需逐行編寫程式碼,從而使非編程專業人士,也可以建立應用程式。No code / Low code 去除技術壁疊,相關平台百花齊放,2020 後會進入「無碼時代」嗎?
彩色「X 光」,有何用途?
名為「光譜X射線彩色成像」的新掃描技術,卻能夠以驚人的清晰度展示骨骼、軟組織和身體其他組成部分的細節。掃描儀使用了稱為 Medipix3 的高度靈敏晶片,該晶片的作用類似於數碼相機中的傳感器,但要先進得多。
讓癱瘓病人復健,全靠蘆筍?
從食物中提煉出科學原理,除了傳說中牛頓的蘋果外,還有蘆筍。渥太華的生物物理學家 Andrew Pelling 便在一次煮飯時,注意到蘆筍的纖維結構,或可用來重建活組織。
熊臉辨識技術,有何用處?
近年我們常常聽到人臉辨識技術,擔心政府用來監控人民。熊臉辨識又聽過嗎?識別熊臉有何用處?遠在矽谷的軟件工程師,與加拿大的生物學者合作,開發能識別熊臉的深度學習程式。
有效無效?先批准就有效的武肺藥
以確診數目計,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疫情國家,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療方法。當地藥物管制總局首次批准幾種重新指定用途的藥物,用於「限制緊急使用」治療,然而有科學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批准的依據是甚麼,他們批評到目前為止,有關製造商就該藥效用提供的數據,尚無說服力。
氣候科學家反而搭更多飛機?
武漢肺炎重創全球航空業,商務旅行及觀光旅行近乎停頓。在此之前,航空業增長快速,由於比其他運輸方式的碳排放更高,許多氣候學家就關注如何從航空業界著手減排。但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與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相比,氣候研究人員反而更多出行和乘坐更多飛機。
圈養海豚太殘忍,由機械海豚做替工?
水族館和海洋主題公園圈養鯨類動物作表演和觀賞用途之舉,向來為人詬病,指這是打著教育公眾的旗號,讓原本應在海洋自由生活的海豚,被困在有限的活動空間,甚或被迫訓練來表演。有見及此,美國有工程公司設計出機械海豚,其迫真的程度,或能解救牠們於被圈養的困境。
全民基本收入:下屆韓國總統大選議題
隨著武漢肺炎爆發,令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再惡化,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社會保障的問題。全民基本收入,會否是保經濟護民生的靈丹妙藥?
天天健身不是好事?
所謂健身又健心,健身舒展筋骨,鍛鍊體態;居家隔離時,啞鈴也變得「渴市」。但多勞未必多得,在健身計劃當中,「休息日」亦相當重要。蘇格蘭鴨巴甸大學運動科學系主任 Derek Ball 日前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許多科學研究表明,休息日確實在健康以及健身成效方面,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