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共5篇|

【*CUPodcast】非暴力溝通第四步:請求,明確、正向而具體

非暴力溝通的前三步(觀察、感受、需要)為我們理清自己的內心,助我們向其他人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一步「請求」(Requests),則是邀請他人協助,去滿足我們的需要。請求亦有技巧,應該明確、正向而具體地表達。一個恰當的請求,是可以讓對方拒絕的,彼此能在之後互相溝通,理解各自的原因與想法。

【*CUPodcast】非暴力溝通第三步:需要,主導自己的情緒與行為

非暴力溝通第三步裡的需要(Needs),指的是人類共通的基本需要,如吃飯、喝水、睡覺乃滿足了「健康」之需要,而人與人之間亦有抽象的「連結」需要,如需要「歸屬感」、「相互依存」、「尊重」等。辨別人我需要的分別,以及恰當地表達這種需要,在任何人際關係中皆能獲益。

【*CUPodcast】非暴力溝通第二步:感受,勇敢呈現自己的軟弱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感受(Feelings),指單純描述自己內心的狀態,直接講出當下感受。傳統華人家庭鮮少談及感受,對負面情緒更是避之不及,令如此環境下長大的兒女,對自身情緒相對陌生。要打開自己的心,首先要拿出勇氣,願意表露自己的脆弱。其次,要懂得分辨各種感受,如「開心」可以有「興奮」、「期待」等更加細緻的描述。更甚者,不少人將個人感受與主觀評論混為一談,例如「我覺得你很討厭」就屬於對他人的主觀感覺,不能當作個人感受看待。

【*CUPodcast】非暴力溝通第一步:觀察,而不評論

觀察(Observations)是非暴力溝通四步曲的第一步。所謂觀察,講求的是客觀平靜、如實陳述,避免加入個人評論,將事實與意見混淆。賴佩霞在「我想跟你好好說話」一書裡就提到,以平穩的情緒給予回應、不要以不耐煩的態度對待他人,需要有意識地反覆練習,例如避免使用「你一天到晚都⋯⋯」等主觀句式陳述事件。

【*CUPodcast】影響世界的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創始人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是一位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年少時的他目睹造成死傷的種族衝突,加上在學校受歧視與欺凌的經歷,令他對研究人類心理充滿興趣,想解構人與人之間為何不能好好相處。畢業後的他繼續致力研究,直到 1960 年代完成一套影響世界的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