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Observations)是非暴力溝通四步曲的第一步。所謂觀察,講求的是客觀平靜、如實陳述,避免加入個人評論,將事實與意見混淆。賴佩霞在「我想跟你好好說話」一書裡就提到,以平穩的情緒給予回應、不要以不耐煩的態度對待他人,需要有意識地反覆練習,例如避免使用「你一天到晚都⋯⋯」等主觀句式陳述事件。
人際關係
|共155篇|
【*CUPodcast】影響世界的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創始人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是一位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年少時的他目睹造成死傷的種族衝突,加上在學校受歧視與欺凌的經歷,令他對研究人類心理充滿興趣,想解構人與人之間為何不能好好相處。畢業後的他繼續致力研究,直到 1960 年代完成一套影響世界的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
【Soul Monday】以換物代替購物,多了友誼少了浪費
貪新忘舊乃人之常情,你我家裡或多或少總有些重複購買或棄之可惜的東西。為令它們能再度派上用場,一群美國人開設名為 Buy Nothing 的 Facebook 群組,讓鄰里間可以交換物件,或是免費各取所需。這股熱潮更登陸澳洲,當地湧現數千個同類專頁,推動社區交流及零廢生活。
2020 年我們的集體情緒:Acedia
經過一整年的抗疫戰,很多人都疲倦了。課堂變成網上進行,無法與同學相見;限聚令下,公眾活動都暫停,無以享樂。可是,人們還是要工作,只不過有時是 Zoom,有時則要回辦公室。慢慢地,新聞一天比一天差,網劇好像愈來愈重複單調,人們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勁。澳洲天主教大學宗教學家 Jonathan Zecher 就用一個古老英文字「Acedia」來形容我們的集體情緒。
疫症大流行,催生無朋友的男人
男人老狗,三五成群,不是喝酒就是看球,頂多抱怨一下工作,再聊聊名車美女。但武漢肺炎爆發後,無法再去酒吧,也沒愛隊可捧,他們至此驚覺,過去稱兄道弟的日子,原來都只在風花雪月。真正困擾自己的前途、感情甚至健康問題,卻礙於面子而從未多說。如今才想跟知己談心,是否為時未晚?
從視像會議虛擬佈景,回顧佈景攝影的時代
疫情下視像會議頻繁,但在家工作的大家未必希望房間入鏡,應用程式內置的虛擬佈景就派上用場。史丹福大學藝術史學家 Kim Beil 教學時發現,學生選用的佈景千奇百怪,令她聯想到 19 世紀流行的肖像攝影,當時人亦喜歡以油畫佈景拍攝,究竟背後心理與今日是否相同?
幼童疫下無社交,對日後會否有影響?
幼兒在疫症下幾乎與世隔絕,每波疫情之始,最先停課的總是幼稚園,不能正常上課,也不能再參加生日會或遊樂聚會。而從小經歷社交隔離,無法與其他小童相處,日後會否產生長遠影響?
「武肺觀」不同,愛情友情決裂在即?
人人心裡都有一把尺,當量度事物的標準不一,感情再好也會產生裂痕。日本醫科大學特別教授、心理內科醫生海原純子早前撰文,指武漢肺炎爆發,對一些年青男女的人際關係產生龐大壓力。由於防疫意識及生活環境有別,令昔日親密非常的摰友、戀人,因為「武肺觀」差異而決裂在即。
【Soul Monday】疫下紐約,以明信片維繫友誼
一次又一次的居家抗疫,令即使身處同一座城市的好友,也彷彿相隔千里難相會。特別是像 Karin Kawamoto 這種獨居於紐約的高危人士,由 3 月下旬開始自我隔離以後,就只剩下四面牆為伴。不過,知己 Emily Learnard 的一個貼心舉動,讓二人在這段無法見面的日子,依然互相關懷和鼓勵 —— 她每週一次甚至多次,都會給 Karin 寄張明信片。
【*CUPodcast】好聆聽者具備的 7 種特質
凱特.墨菲(Kate Murthy)在今年 1 月推出「你都沒在聽」一書, 探討聆聽的不同面向,解構為何現代人的聆聽能力每況愈下,以及如何成為更好的聆聽者。綜合墨菲在全書所述,*CUP 整理了 7 個好聆聽者的特質,以供參考。
【*CUPodcast】相反意見為何令你暴跳如雷?
小至家人之間的生活習慣,大至全球矚目的政治議題,人際間都無可避免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這種時刻,有人惱羞成怒,有人卻平心靜氣。能讓人不慍不怒面對相反意見的,是願意聆聽的心。撰寫「你都沒在聽」一書的凱特.墨菲(Kate Murphy),就試圖解釋她建議大眾學習聆聽相反意見的原因。
【*CUPodcast】你聽唔聽人講嘢,原來由成長背景決定?
當今世界,人們總追求更好地表達自己:練習演說技巧、在社交網絡上高談闊論、修習「高效溝通」課程,卻只聚焦於表達而非聆聽。當每個人各執一詞,「溝通」便成空談。人與人之間相處,唯有好好學習聆聽,才能真正互相交流想法,而非單向輸出個人意見。要學懂聆聽別人,首先要明白每個人的聆聽能力基礎有高低之分。
年長黑猩猩社交方式:朋友重質不重量
有朋友作伴總是好事,不過,朋友的性質及數量不免因年紀而改變。成年後,人們往往有很多朋友,但隨著年齡增長,社交圈開始「貴精不貴多」,傾向只與一些最要好的朋友保持聯繫,並享受與他們相處的樂趣。據「紐約時報」報道,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人類身上,黑猩猩也是如此。
【Soul Monday】亂世之中,與親友更有效關懷彼此
基於防疫所需,再是知心的好友,大半年來也甚少見面,只能靠短訊、電話或是視像聯繫。但在屏幕背後,對方或正為經濟、健康、前途等問題,感到焦慮甚至抑鬱。在這個明顯不 OK 的情況,我們該如何問句「你還好嗎」,表現關懷而不造成困擾?
【Soul Monday】陌生人的來信,疫症中的慰藉
武漢肺炎擴散以後,全球多國實施封鎖令,人人留家與世隔絕,容易感到孤立無援。有見及此,哥倫比亞城市麥德林(Medellín)多間圖書館早前合辦活動,安排素昧平生的市民交換信件「遙距打氣」。由陌生人的來信帶來慰藉,靈感正是來自哥國名著「愛在瘟疫蔓延時」。
白首?罷手?為何上一位不釋懷?
不少相處不順的情侶,一直離離合合,無法逃脫又愛又恨的輪迴。在美國,3 分 2 大學生曾經在分手後復合,一半人仍然跟前度繼續性關係;3 分 1 同居情侶及 5 分 1 夫妻曾經歷離合。分手時如此堅定,為何各散東西後,卻總難以忘記舊情人?若被分手,想要拋開舊愛好好生活,又應該怎樣做?
夕立:古今無緣考 —— 自由與孤獨
「無緣社會」指出,隨著社會發展,原本維繫人際關係的傳統逐漸被打破,人與人之間不再有任何關係與血緣。串連起社會各部分的「緣」消失,被認為是老人「孤獨死」此類社會問題的癥結。
方俊傑:無痛斷捨離 —— 說到底還是自私
人呀,說到底還是為自己而活,又有幾多人真可以愛一個人愛到忘記自私?
你懷念有身體接觸的日子嗎?
「握手?不了。攬一下?咪搞。」疫情之下,社交距離有多遠隔多遠,身體接觸可免則免,可是這樣的情況,你能維持多久?摟肩搭背的日子不再,有人開始記掛相擁時的溫暖,但觸碰彼此除了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外,原來也是人類進化遺留下來的天性,對身心發展大有裨益。
鄭立:叮噹大長篇 —— 為何大雄總當手足是 condom?
為何從沒有一個大長篇,大雄可以坦誠的告訴那些戰友,我們其實不會相見,我也不想記起你們的事情,就當沒發生過吧?這不是比較老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