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時,我和朋友的關係都很密切,她們多是我於中學和大學時認識的朋友。我們每月、甚至每週都會見面一次,交換近況和想法。我明白到了澳洲,即使有不同通訊軟件,交流的時間很難比上人在香港。故此,重新建立交友圈子是必須的,也可以更快融入這裡的生活。
人際關係
|共236篇|
哲學家的風流韻事:是偷食抑或實踐?
有哲學界 KOL 捲入背妻偷食醜聞,引起連番網絡討論。事實上,哲學界有外遇絕不稀奇,最著名有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他們是唇齒相依的終身伴侶,但各自發展出其他浪漫與性關係 —— 大前提是雙方都事先有協議共識。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9 如何確立影片主題?
你要記住,電影最後還是訴說在某個特定時空的特定人物之間的關係和遭遇,不管它最後是在電影院、串流平台,甚至是遙遠的人在手機上看盜版,最後的觀眾都是人,所以你要找的主題,就是人際關係。
助人脫離邪教,首先別要否定他
邪教可怕,更可怕的是旁觀者清但熟悉的人深陷其中,想幫助對方脫離邪教又苦無辦法。最惡劣的後果,可能是當事人為了邪教信仰跟自己關係決裂。如何幫助身邊的人認清邪教真面目,需要技巧。
沒有交友軟件的年代,人們如何透過錄影帶尋找伴侶
在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繁忙的上班族要認識朋友十分困難。美國加州在 70 年代就曾興起卡式錄影帶交友熱,堪稱 Tinder 先驅。
方俊傑:TÁR —— 切記不要嘲諷他人或怒罵他人
就算做事再小心翼翼,只要你是一個人,你也總會有機會遇到像 TÁR 一樣的經歷。人無完美,一世太長,總會試過發火臭罵他人,或無聊嘲笑他人,統統可以變成黑歷史。
研究:好好聊一聊 做人更幸福
與好友共聚聊天,開開玩笑、關心對方近況,可以令人感到快樂。而這不單是個人感受,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朋友進行具質素的對談,的確有助增加幸福感,並有效降低壓力水平。
【新詞】借錢的社會學:借與不借的兩難
相信不少讀者也遇過親友來借錢,如果自己有餘力,手上資源又真能幫對方渡過難關,固然無傷大雅。不過,有時大家會陷入兩難局面,借的話擔心長貧難顧,又怕令對方不能自拔,不借的話又擔心傷及友誼,令人覺得自己冷漠無情,惹人非議。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 Frederick Wherry 為首的團隊就在學術期刊 Social Force 發表論文,大談借錢的社會學。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如何成為職場上的強大盟友?
近年美國和許多國家的職場上,人們都希望與被邊緣化的族群結成盟友 —— 給予實質支持、建立更平等而有效的工作環境;但很多時也擔心適得其反,或怕被誤解成扮演「白人救世主」角色。美國西華盛頓大學管理學教授 Meg A. Warren 最近在「商業道德雜誌」發表研究,建議如何促進盟友關係(Allyship),長遠改善工作場域中的不公。
新一年,試試有技巧地表達意見
想要訓練自己開放思維,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譬如從熱門新聞中挑選一個你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來捍衛與你自己相反的立場。如果做不到,就找一個也喜歡思考的朋友,請他解釋這個與你相反的立場,然後複述他們的立場,直到他認可你表達得很準確。
日本人,為甚麼繼續戴口罩?
雖說日本過去就有不少人外出選擇戴口罩,但也非像疫情至今,街上幾乎人人戴著。當地政府早在 5 月已更新指引,多數情況下在戶外不必戴口罩,也無法改變大多數國民的做法。願意除下口罩的人寥寥可數,或者關乎日本人之間的同儕壓力。
如何識別無能的領導層?
你有否遇過自負而無能的管理層,令辦公室士氣低落、員工不敢進言?倫敦大學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心理學教授 Tomas Chamorro-Premuzic 指出,其實只要通過 9 條簡單問題,便可在面試階段推測候選人是否自負無能,從而做到真正任人唯才。
自知之明:如何了解自己的真實個性?重要嗎?
你認識的自己跟別人眼中的你未必一致,哪個才準確?17 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開始關注內省;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研究自我認知哲學家 Mitchell Green 認為,此概念是現代西方哲學的獨特之處。然而,心理學家指出自我認知缺乏客觀標準,近年遂透過比較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來探討其真確性,以及認識自己是否能讓人活得更好。
想更聰明更有智慧?試試與陌生人交談
在充滿猜疑的社會,人們自幼被教導提防陌生人,更不應輕易跟他們搭訕。但紐約專欄作家 Joe Keohane 近年走訪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等各界人士,以及數百名隨機挑選的陌生人,在其新書中揭示:多與陌生人交談或使人更愉快、聰明。
茶里:人際關係中那看不見的溫柔
老電影的威力,強於能只用一枚硬幣就讓人眼淚潰堤。Click 是一部不少人看過的經典電影,故事講述一名忽略家庭的工作狂 Michael,在某天意外地獲得能控制人生的電視搖控器,正當他享受能快轉生活、跳過所有痛苦的人生時,卻發現重要的事情正被他漸漸地遺忘。
反駁別人時,永遠集中一點反駁,不要分散論點
你要怎樣分辨一個人是否找你麻煩呢?很簡單,看他對你是否有禮。因為如果是真心想討論的人,他知道自己跟你意見相左,為了盡量不想使討論亂掉,定必是小心翼翼,客客氣氣的。至於那些來找麻煩的人,可沒管這個,如果明顯的無禮,若不是他個人的待人接物能力不足,就是來找麻煩的。
【Soul Monday】離島留學,不登校的孩子重新上學
突如其來的抑鬱,侵襲就讀初中二年級的掃部曉里,令他成為日本眾多「不登校」孩子之一,直至畢業也沒再上學,終日躺床而睡。不過,當掃部通過「地域未來留學」制度,隻身遠赴北海道的禮文島,入讀只有 58 名學生、全國最北的高中,新的生活環境和校園生活,反而讓他找到歸屬感,甚至成為島上名人。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愛在左右】電器換新前 不如去一趟「復修冰室」
一班退休義工師傅,每星期無償到位於石籬的復修冰室埋首維修家電,由風扇、抽濕機以至計數機、鐘錶等,師傅們都會盡力拯救,除了讓損壞的家電得以重生,亦希望復修背後每個故事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