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Observations)是非暴力溝通四步曲的第一步。所謂觀察,講求的是客觀平靜、如實陳述,避免加入個人評論,將事實與意見混淆。賴佩霞在「我想跟你好好說話」一書裡就提到,以平穩的情緒給予回應、不要以不耐煩的態度對待他人,需要有意識地反覆練習,例如避免使用「你一天到晚都⋯⋯」等主觀句式陳述事件。
溝通
|共63篇|
【*CUPodcast】影響世界的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創始人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是一位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年少時的他目睹造成死傷的種族衝突,加上在學校受歧視與欺凌的經歷,令他對研究人類心理充滿興趣,想解構人與人之間為何不能好好相處。畢業後的他繼續致力研究,直到 1960 年代完成一套影響世界的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
信息隨時傳出,但為何溝通仍然錯誤?
如今,大多數具有如此重大風險的資訊,都內建了錯誤檢測,例如信用卡上的校驗碼。
【*CUPodcast】好聆聽者具備的 7 種特質
凱特.墨菲(Kate Murthy)在今年 1 月推出「你都沒在聽」一書, 探討聆聽的不同面向,解構為何現代人的聆聽能力每況愈下,以及如何成為更好的聆聽者。綜合墨菲在全書所述,*CUP 整理了 7 個好聆聽者的特質,以供參考。
【*CUPodcast】「唔瘦即係肥?」七種你我都有的不良思考
我們總會遇過某些人,往往只會以非黑即白的態度作判斷,或總以「我永遠是對的」心態與人爭辯。大多時我們會將之視為品格問題,但在心理學角度而言,這些並非不良品格,而是人人都會犯的認知扭曲錯誤,屬於不良的思考方式。
親愛的,可以讓我先把話說完嗎?
傳媒人 Kate Murphy 為出版著作,進行了兩年觀察。在那期間,她留意到人與人溝通時一個弔詭之處 —— 我們愈是感覺親密,愈是不太仔細聆聽對方的話。不等對方說完就搶著接話,嚷著「不用說了﹗我們認識多久了,我明白的啦」。這種親密溝通偏見(closeness-communication bias)若是久了,足以破壞甚至終結關係。
辦公室的「座枱電話恐懼症」
電話響,沒人接?這是日本不少辦公室內的日常光景。當地的職場文化下,接聽電話乃是新人的分內事,但如今在年輕員工之間流傳所謂「座枱電話恐懼症」,一些「患者」甚至因此身心不適,引發就業困難的「併發症」。作為上司和前輩,可以如何應對?
為何面對面時玩手機,會影響我們的交流?
一機在手,世界各種資訊觸手可及。手機改變了世界,也造就了許多低頭族,佔據日常的生活時間。也許你也遇過以下的場景:與朋友用餐時,各人默不作聲地按著手上的電話,甚至情侶之間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很好奇,手機如何影響我們的交流,使我們的社交關係變得疏離?
仍有需要用固網電話嗎?
當每個人都擁有智能手機後,家中固網電話似乎變得多餘,不少家庭甚至放棄在家中安裝電話,但雜誌「大西洋」專文指出共享家用電話的沒落,不僅會影響家庭生活,更會影響社交能力。
開放式關係要成功,關鍵是甚麼?
在一夫一妻制為主流的社會裡,人們若是有多於一名伴侶或性伴,多被視為敗壞道德的出軌行為。然而,人的情慾本就多元,若這種非單對單的關係狀態,經所有牽涉在內的人認可,那又能否是一種出路?為了進一步了解如何經營一段成功的浪漫關係,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 Ronald Rogge 在最新的研究裡將關係分成五類,並探討哪一種更容易成功。
Moyashi:反面教育電視
「杜汶澤 vs 陳百祥」是一輯教育電視,是一輯反面的教育電視。
網絡時代,對話的意義
如何有效溝通,是一門深奧學問。只是,說到底,對話的前提是需具備同理心、了解談話對象的想法,否則對話徒具形式,根本無法拉近對話雙方的距離、增進彼此了解。例如對 200 萬人的聲音充耳不聞,但期望能與 150 人「對話」,與獲抽中的人有 3 分鐘時間深入交流,其「對話」質量、效用可想而知,無異緣木求魚。對話有效,但不是這種。
包大人:逃犯條例 —— 學習與年青人溝通
其實年青人現時需要的,不是充滿魅力非常聰明年年考第一高高在上的政治領袖,他們需要的是普通人,真誠、誠懇聽他們說話的普通人,不需要好有個人魅力,更不需要甚麼教導,只需要和他們傾偈替他們辦事。
【Soul Monday】請釋出善意,與陌生人對話
無論是日常上下班、坐在公園野餐、同唱聖詩,還是到超市購物,每天我們都被陌生人包圍。然而,面對陌生人,我們多會傾向自我隔離,因為感覺上主動接觸陌生人,有時會令他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實是,這些舉動反而有助於相方身心更健康。
父母強裝和諧,反礙孩子成長?
「華爾街日報」近日有專文指,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隱瞞所有分歧,反而可以藉著爭拗,示範如何與所愛的人打破僵局。研究也表明,如果父母能夠解決衝突,關係轉向緩和,能夠教會孩子更好的應對技巧,亦較易產生安全感。
保持安全距離感
人與人之間安全距離是多少,從來都沒有絕對準則。有些人成長的文化背景中,就是沒有太多距離意識,但有些人天生就是怕他人亦步亦趨、步步進逼。距離如果拿捏得不好,就容易令人覺得不適,更可能惹禍上身。近日前美國副總統拜登被多名女性指控「行為不當」,但拜登認為自己只是純粹握手、擁抱、示好,表達支持及安慰,並無其他意思。「紐約時報」為此專文探討安全距離問題。
「密室逃脫」成風:擺脫網絡,回歸離線社交體驗
即將邁向 5G 網絡世界的當下,潮流逆轉,人們正開始將視線從電子屏幕移開。離線遊戲「密室逃脫(Escape rooms)」在全球崛起,證明這個新興的混合娛樂行業,已變成當地商機蓬勃的主流消閒活動。雖然「密室逃脫」應用了許多新穎科技,但真正推動這股熱潮的並非科技,剛好相反,是源自人們企圖脫離網絡世界,進行一場「離線社交體驗」的慾望。
同享一盤美食,易於談判成功?
杜林普與金正恩在 2 月底的峰會上一同用餐。雖然無協議而歸,但心理學家認為,能如此一同進餐,有利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據「經濟學人」報道,最近有研究表示,如果用餐過程中,分享同一盤食物,可能會產生更正面的結果。
手寫信成就 10 億美元企業
在電腦可以解決一切溝通問題的世代,參考實用書信格式,撰寫一封電郵,或者編寫一封書信文字檔打印再寄出,就可以毛遂自薦,手寫信似乎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但英國廣播公司近日訪問德國技術公司 Celonis 的聯合創辦人 Alexander Rinke,他就告訴世人:2011 年成立的初創公司,如何靠著手寫信向大企業叩門,憑藉手寫信的溫度,令公司現在成為了市值 10 億美元的企業。
藝評:「原則」—— 談溝通之難與無力
甚麼是溝通,又該如何溝通?「原則」一劇藉新校長上任所掀起的學園風波,探討「溝通」。校長、老師和學生三方在香港大會堂劇院上演校園風波。看畢全場,佩服演員能記著一頁頁爭論的台詞,又盡力去「推銷」自己所相信的一套觀念。我深深感受到他們希望贏得其他角色及觀眾的認同與支持。然而,當他們如此盡力地「推銷」自己的理念,其他人的不為所動和執念,令說話的一方陷於巨大的無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