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戲匠

|共6篇|

藝評:「傾城無方」—— 七個角色,一種信念

發生於 1941 年的「香港保衛戰」,距今約 70 多年,有多少人還有記憶、甚至不曾認識這段本土歷史?香港話劇團的「傾城無方」以此為歷史背景,時間設置在香港被日軍統治前的 18 日,利用 7 個角色的故事段落構成一齣探索內心的戲劇。

藝評:「青春的角落」—— 對「青春」的苦澀回眸

劇本以「Corner」解散的經過作為線索,描繪「青春」的脆弱易逝,帶出青年難以堅持理想、尋求愛情的挫敗與無力之感,有關內容頗能喚起觀眾共鳴。況晴(黎瑩影飾)請求加入「Corner」之時,組織與學校協議的免費租約即將屆滿,而各成員也將畢業,他們必須決定是否讓「Corner」繼續運行。編劇借「Corner」持續與否的爭論,展現各成員在理念上的衝突與矛盾,亦借各成員之間的愛情關係,寫出青春時的愛情因現實情況而無法萌芽,各人的感情與友誼隨著「Corner」解散而無疾而終。文本中對青春逝去的深切懷念與追憶,加上導演配合得宜的舞台調度,令不同背景的觀眾仍能透過演出,找到那個只屬於自己的心靈角落,重溫或是繼續經歷那終將逝去的美好時光。

藝評:「好人不義」——直視罪與罰的本質

主角張宇懷著熱心助人的善意,扶起半路跌倒的陳喜,開車護送她至醫院就醫,甚至慷慨解囊提供金錢協助,從任何角度來看,他的義行完全符合愛人如己的基督精神,卻沒料到換來的下場竟是被誣告撞人逃逸,而這正是劇名「好人不義」諧音隱含的雙關涵意:當好人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藝評:令人唏噓的「順風‧送水」

乍看這劇的宣傳,以為「順風‧送水」只是純粹探討香港現況、諷刺時弊的黑色幽默劇作,所以觀賞前並沒有抱太高期望。直到觀劇後,被一種隱隱約約的唏噓一直纏繞,幾經沉澱、過濾,再翻看場刊裡編劇的話和早前編劇的訪問,發現那種唏噓原來源於劇本對個人「存在」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