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看了最近的電影「『鬼滅之刃』上弦集結,前進刀匠村」後感到非常失望,原來只是前一季最後 2 集加上新一季第 1 集,完全不作剪輯,純粹把幾集合併上映,即使在「總集篇」的角度而言,也是的確誠意欠奉。
專欄
|共5096篇|
Percy Leung:The Absurd Conducting Audition
I was focusing on completing my doctoral thesi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nd largely put aside one of my greatest passions – conducting a symphony orchestra. I missed the days when I could make music with fellow musicians, collaborate on projects and discover new repertoire together.
呂嘉俊:37 分鐘用餐是慢食還是趕急?
我當然明白慢慢咀嚼、細味品嘗的樂趣,但有時會想,進食時間的長短與享受,是否有直接關係?具體地說,花 4 小時吃一頓飯,是否代表我們真正能嘗出食物的真味?反過來說,以 30 分鐘用餐,就表示不理解吃喝的真諦?
夏海安:在萬稅之國生活的婆仔哲學(上)
在加拿大,生活成本不低,所謂「慳得一蚊得一蚊」,認識不少港人來到加拿大後,工作收入大打折扣,自然要發揮「師奶」、「婆仔」本色,想盡辦法「慳」!故此,我和身邊的朋友也漸漸在加拿大搜羅二手物品,發現了一個新天地。
林喜兒:「繼承之戰」最終回 —— 有沒有好結果?
HBO 皇牌「繼承之戰」第 4 季今個星期首播,創作者 Jesse Armstrong 在開播前已宣佈這是最後一季,傳媒王國 Roy Family 最終花落誰家,最後又會否兩敗俱傷?
曾詩敏:跨界別的室內賽艇比賽
今年賽協以「Everybody Rows」為口號,以推廣跨越年齡、界別和傷健界限,享受室內賽艇運動。賽事更邀得數位田徑的港隊精英運動員,跟賽協主席吳江泓一起與殘疾運動員,攜手角逐共融盃項目。這樣的「跨界」合作,除了增加賽事可觀性,也吸引到更多傳媒目光,更將賽艇運動帶到不同的運動圈子。
劉偉民:意大利葡萄酒 Masterclass —— 區區意酒 12 講
剛剛開始接觸意大利葡萄酒,難免會有掉進茫茫酒海的感覺,不過只要你明白意大利人獨特的思考模式,再加上一點好奇心和冒險精神,便可迅速游回岸邊,享受杯中跳出框框的多元味道。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10 想賣就 Make Me Care
要是一開始教新手編劇太追隨自己的個人經歷,可能會讓他們認為寫故事就是純粹把自身經歷或感情記錄下來,但構成一個與觀眾共鳴的關係才是核心。簡單點說,就是要讓觀眾說一句「make me care」。
Moyashi:半世紀的死刑囚
3 月 13 日,東京高等法院決定把「袴田事件」發還靜岡地區法院重審。這宗日本著名的死刑冤案,在事隔 57 年後終於等到翻案的機會,但事主袴田巖已年屆 87 歲,直到開始重審程序的 2014 年為止,已經當了48 年階下囚。
筆是港媽:賞櫻
賞櫻對非居日者之難,在於櫻花滿開只有 1 至 2 日,而假期的機票酒店總要提早預訂。若果突然有寒流,花期就會延遲;若果太快回暖,花則會提早滿開。即使溫度平穩,只要滿開前遇上大風或落雨,櫻花也會立即凋謝。
紀浩基:編劇的十二堂課 —— #9 如何確立影片主題?
你要記住,電影最後還是訴說在某個特定時空的特定人物之間的關係和遭遇,不管它最後是在電影院、串流平台,甚至是遙遠的人在手機上看盜版,最後的觀眾都是人,所以你要找的主題,就是人際關係。
方俊傑:「波士頓絞殺手」—— 不要用緝兇片的心態看
「波士頓絞殺手」導演 Matt Ruskin 的功力,跟 David Fincher 相比,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如果你以緝兇片心態看待電影,只怕會覺得再沉悶 100 倍。
書店們:借問書店何處有
近日香港開關,大量遊客出現在香港街頭,不少人慕各大書店之名而來,有遍尋不獲,或擦身而過,也有不少人來電問路卻仍未能尋見。今次我們就借介紹圖書的機會,頌揚一下這些努力尋找書店的人。
唐明:文學女人 03 —— 所有女人最忌憚的那種女人
因為女主角思嘉,並不是俗稱的 Jezebel 式的「壞女孩」:恰恰相反,她其實是一個非典型的 red neck,她最重視的是土地和家園,「Land is the only thing that lasts」,為了守護這兩樣,愛情、理想、甚麼昔日的榮光,一切皆可抛。
Moyashi:那些將會被 AI 取代的人類
當我們討論「工作取代論」時,經常誤會人類勞力會被工具取代,但事實是人類從來沒有被取代。現實一直發生的是技術取代技術,工具取代工具,然後懂得使用新技術和新工具的人,取代使用舊技術和舊工具的人。
林喜兒:「無奇不有」—— 眾星救地球
近年的美劇以「未來」為重要題材,不過通常以科技為主。Apple TV + 新劇「無奇不有」(Extrapolations)則是以氣候變化為主題,2037、2046、2059 的世界,會變成怎樣?
鴻若遠:試當真,真的可以成真?
近日不少新晉電影人也嘗試把自己的概念拍成短片來推廣,而這些被垂青的電影人所拍攝的短片,或長片的預告片段,許多時候都不是有多大的製作、多漂亮的服裝或美術。因為一旦被選上,透過注入資金,這些都可以找專業人士幫忙補上,而這種樣片最要呈現的,其實是讓投資方看到主事者的敘述故事能力,他是否能駕馭到一個故事。
Ryan Fung:IPCC 中期目標 2035 年之前要減排 6 成
一直以來,各國的共識是最遲要在 2025 年之前做到全球碳達峰,並於 2050 年初碳排放達到淨零。不過,IPCC 的報告首次提出中期目標:在 2035 年,碳排放量需要比 2019 年的水平至少减少 60 %。
呂嘉俊:外國朋友遊香港,要帶他吃甚麼?
多年來一直有個「開心的煩惱」,到底外國朋友來香港,應該帶他吃甚麼呢?驟眼看,香港美食選擇多,但作為一個要「講好香港故事」的香港人,我們自然要盡地主之誼,特別是今天資訊流通量大,外國人未出發已可在網上了解香港美食,要滿足他們,大概要兵行險著,不宜太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