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共1071篇|

早期為香港歷史著書立言的人

近年,香港歷史愈來愈受關注,有很多關心地方歷史的民間組織和檔案計劃誕生,有以香港史為主題的書店,當然也有大量相關書籍面世,由科普書到研究面向,滿足不同程度的讀者。香港史研究亦早已走進世界,例如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在 2022 年設立了香港史研究中心。1994 年,歷史學家冼玉儀曾經撰文回顧香港史發展,認識早期為香港歷史著書立言的人。

尼克遜到彩虹邨打羽毛球,所為何事?

60 年歷史的彩虹邨重建消息傳出後,很多大事回顧都提到政要名人到訪的足跡,最早必定要數 1964 年到訪的尼克遜(Richard Nixon)。說到尼克遜,很多人都想到中美「乒乓外交」,但當年到彩虹邨打羽毛球的尼克遜尚未當總統,更在香港鼓吹圍堵中共戰略。究竟當時尼克遜為何訪港?

夏海安:原住民學校 —— 真相若被忘記,和解從何說起(下)

在真相與和解日當天,基本上都是鼓勵參加者身穿橙色衣服,響應關注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倖存者,亦令更多市民意識到這段歷史,作為推動和解的其中一環。在 Orange Shirt Day 活動會場,就看到不論男女老幼,在會場裡裡外外都身穿耀眼的橙色上衣,不少都是父母帶同子女參加,相信也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阿茲特克哲學:培養美德是社會共同課題

談到中美洲古文明阿茲特克(Aztec),很多人可能會想到電腦遊戲「世紀帝國 II」,只知道其物質文明,不知道其精神遺產同樣豐盛。紐約州立大學科特蘭分校副教授 Sebastian Purcell 研究發現,阿茲特克人沒有任何「聖人」的概念,他們深信培養美德不單靠個人修行,而是仰賴社會互相扶持才得以實踐。

英國皇室聖誕文告,如何演變成傳統?

聖誕節當日下午 3 時,查理斯三世將按照傳統發表聖誕文告,是其繼任以來第二份聖誕文告。從最初的電台廣播開始,到今日全球民眾都可在官方 YouTube 頻道收看,這項皇室傳統隨時代革新。對此有深入研究的諾定咸特倫特大學新聞與媒體系主任 Deborah Wilson David,就在聖誕前為我們分享這項傳統的歷史。

港新雙城記|1988 年,頂級經濟學家如何比較香港和新加坡經濟發展?

香港和新加坡一直是經濟學家比較的對象。可是,當大家都集中於港口城市、英國制度、自由市場等相似之處時,兩地的發展模式其實不盡相同。克勞斯(Lawrence Krause)是 20 世紀中後期研究亞太貿易的權威,他曾於 1988 年發表研究文章,比較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表現和前景。

第一場政治工運:1884 年香港反法暴動

在 19 世紀中葉,香港已經發展出繁榮的港口經濟,聚集了大量華工,亦衍生多次罷工行動。中法戰爭期間,一股排外情緒席捲中國,香港華人人口眾多,自然也無法免於這場反帝國主義運動。學者蔡榮芳就曾經在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講述 1884 年的香港反法暴動,這次抗爭也可能是香港首場大型的工業政治行動。

無名英國人,從被流放到成為蒙古帝國翻譯使者

東至朝鮮半島、西至烏克蘭、北至西伯利亞、南至中國,曾經全部或一部分是 13 世紀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彊土。這個從大草原崛起的遊牧民族,席捲歐亞成為史上最大連續領土帝國,但無論在征服過程抑或管治方面語言都是一大障礙。一個為歷史文獻所記卻又不知名的英國人,便為帝國擴張史補上一筆。

夏海安:原住民學校 —— 真相若被忘記,和解從何說起(上)

加拿大的真相與和解日設立的背景,與自 19 世紀設立、營運直到 1996 年為止的原住民學校有關。當局不理父母的反對,將當時的原住民小孩強制送到學校。按當局的說法,寄宿學校是要讓原住民融入主流文化,實際上則是強迫學生使用西方姓氏、西方服裝、只能學習英法兩種官方語言。

19 世紀中葉,香港的工人抗爭史

1841 年英軍登陸,香港逐漸發展成貫通中西貿易的轉口港,經濟活動愈趨繁榮,吸引不少工人前來謀生。19 世紀本地也出現不少階級矛盾,而且添上種族元素,令社會形勢更複雜。學者蔡榮芳就曾經在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講述 19 世紀中葉香港的工人的抗爭史。

1886 年,張之洞奏請成立大清駐香港領事館

隨著在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失利,滿清被迫「割讓」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予英國。但英國佔據後,香港與廣東商務往來依然十分頻繁,加上境內華民人口眾多,故此滿清政府,特別是廣東當局,需要與港英政府交涉以處理各種政治、經濟、民生問題。兩廣總督張之洞就曾經奏請朝廷,建議在香港設立領事館來解決爭端。

曾經,英國有機會完全買下新界

1898 年,英國通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向大清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 99 年,直至 1997 年 6 月 30 日,這片土地後來被稱為新界。其實,英國曾經有機會完全接掌新界,歷史學家 Franco David Macri 曾發表研究,講述 1938 年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向英國求售新界,最終被倫敦拒絕的事件。

港英政府,如何綠化改造香港?

經過百多年發展,香港除了經濟發達,還擁有高效的衛生體系和世界級郊野公園。香港史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841 年英軍登陸香港,過去很多討論聚焦港英政府大規模的社會和經濟改造,然而其管治實際上也大大改變了城市地景和自然面貌。香港大學 Robert Peckham 教授就曾在 Modern Asian Studies 發表文章,探討 18 世紀末、19 世紀初香港綠化。

中國改革開放前,香港如何確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近日,有網民形容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其中股市表現跑輸其他地區,在 11月底,台灣加權指數 31 年內首次超越香港恆生指數,而印度股市市值也有望超越香港。已故香港經濟學大師饒餘慶早在 1979 年,亦即中國才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就於 Asian Survey 發表研究,分析香港如何在 70 年代確立金融中心地位。

音樂遊記:艾比路朝聖之旅

現代聽眾能在享受音樂時體驗到如此立體的音場,艾比路錄音室對立體聲(Stereo)技術的開發絕對是功不可沒。步進錄音室再看看大牆上曾接待過的貴賓名單,你會發現由 The Beatles、David Bowie 及 Pink Floyd 等的教父級搖滾巨星,到橫掃奧斯卡的電影配樂家如 John Williams 及 Howard Shore 無一不是座上客。

沉沒的公共記憶 —— 1933 年關閉的香港大會堂博物院

近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計劃重整科學館和香港海防博物館,而沙田文化博物館亦可能被「殺館」。1962 年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前身)成立,過了半個世紀,香港辛苦經營出的世界級博物館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未知之數。而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其實也經過很多偶然與掙扎。索邦大學 Daphné Sterk 就在 Museum History Journal 講述香港大會堂博物院的故事,那是香港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卻彷彿在公共記憶中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