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共943篇|

「國王的伸冤」:現實與電影都是羅生門?

在莎士比亞劇作中,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向來被寫成謀朝篡位的暴君,但最新上畫的電影「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卻為此平反。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沒有學術訓練的婦人,如何堅信理查三世被冤枉,無師自通下發掘出理查三世的遺骨,過程中受盡白眼。究竟現實中這趟考掘過程,是否同樣戲劇化?

垃圾圍城:由來已久的歐美工會抗爭策略

巴黎再次爆發大規模示威。由於衛生工人罷工,當地行人道已經變成垃圾倉庫,秀麗的塞納河岸暫時變成彌漫惡臭、充滿老鼠的小巷,在多座蜚聲國際的地標建築襯托下,反諷意象更為強烈。彭博社就追溯,垃圾圍城如何成為歐美工會的抗爭策略。

60 年代,英國的非洲兒童寄養潮

電影「流水落花」以香港作為背景,講述一對夫婦與 7 位寄養孩子之間的故事。現實中,外國有許多類似故事,英國有多年寄養家庭歷史,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從 1950 年代起,大批非洲父母把孩子寄養在英國白人藍領家庭。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

1892 年巴哈拉號沉船事故:香港板球隊遇難

在民航業發展前,船隻是人們周遊列國的主要工具。航海不單所費需時,也因氣象監測技術不如今日發達,存在一定風險。世上最著名的海難事件當數 1912 年英國鐵達尼號沉沒,而香港也曾有一宗慘烈的沉船事故。1892 年香港板球隊乘坐的巴哈拉號(S.S. Bokhara,台譯博卡喇汽輪)從上海返港期間,在澎湖觸礁浸沒,過百人遇難。

甲午戰爭中的美籍抗日英雄:馬吉芬

回望歷史,其實有不少美國人對中國現代化作出莫大貢獻。其中一位美國人就曾協助大清帝國訓練北洋水師,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親身走上前線,結果身負重傷,更因為北洋水師慘敗而鬱鬱寡歡,最終自殺身亡。他就是威海衛海軍軍校創校校長、鎮遠艦幫辦馬吉芬(Philo McGiffin)。

日佔時期香港佛教史:高僧宇津木二秀的事跡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入侵香港,香港華洋將士展開香港保衛戰,但終於失守淪陷。在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中,日本對香港進行全面社會改造,其中一個較少被討論的是宗教戰線。京都大學佛學專家麥文彪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會刊」撰文,講述香港的日本佛教。

關繼威反映的越南船民危機真貌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台譯:媽的多重宇宙)成為今屆奧斯卡大贏家,兩位得獎者與香港甚有淵源 —— 馬來西亞籍影后楊紫瓊在港出道,最佳男配角關繼威(Ke Huy Quan)是昔日逃港的越南船民。翻查報道,關繼威與家人曾經在 39 年前談及逃難經歷,其中提供了幾個線索,足以破除主流對船民危機的普遍誤解。

寧可集體失憶:美國的納粹之夜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盟軍一方對抗軸心國,不過戰前法西斯主義也曾在美國宣揚。1939 年 2 月 20 日,親納粹組織德裔美國人聯盟就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了一場 2 萬人參與的親納粹集會。導演 Marshall Curry 早年無意中發現這場晚會的片段,就在 2017 年製成「美國納粹之夜」(A Night at the Garden),重新提醒人們美國史中一段被遺忘的過去。

在人類歷史中,吃人肉曾經是神聖而普及

在現代文明中,同類相食(cannibalism)一直被視為禁忌。在近代,一些發達國家的傳媒和流行文化產物,會透過食人族的故事,把南美、非洲、太洋洲等發展中地區,塑造出野蠻和落後的形象。其實吃人肉的習俗,遠比我們想像中普及,而且在某些時空曾被喻為神聖。

瑞士,曾經的紅色中國間諜中心

1815 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中立國。作為調解衝突的中立國,瑞士盡可能與不同國家保持外交關係,每年數以千計外交官前往日內瓦,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會議。外交人員往來頻繁,自然成為理想的間諜活動場所。1960 年代中期,世界各地報章就聲稱,中國駐瑞士伯恩大使館已成為「紅色中國間諜中心」。

古雅典人:其實交稅更開心

大多數人都為交稅所苦,古雅典人卻以此為樂。美國聖十字學院古典學教授 Thomas Martin 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古代雅典只有最富有的人會交直接稅,稅款會用於資助城邦最重要的開支,包括海軍及奉祀眾神等費用。這些頂級納稅人不但樂於交稅,更會炫耀自己交多少錢,由此獲得公眾尊重。

日常生活的間諜工具:二戰盟軍如何以編織收集情報

除了氣球,很多聽起來十分日常的工具,其實都可以用來收集情報。在手機未普及的年代,偶爾還會見到老人和中年女士在公園或者交通工具上針織,打發時間之餘,又可以為摯愛送上溫暖牌毛衣。不過,針織的用途可以遠遠超於你的想像。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分享在戰爭時,間諜如何以針織傳遞訊息。

【新詞】共享權威:口述及影像歷史的倫理學入門

過去數十年,隨著後現代理論崛起,學界和文化業界都意識到,在知識生產過程,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權力關係並不平等。於是,有學者致力研究口述及影像歷史的倫理原則,以求保障雙方,也能更好表達被研究者的聲音。其中一項經典原則是由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歷史學教授 Michael Frisch 提出的「共享權威」(shared authority)。

歷史的偶然 —— 德國展覽「未選之路」

1933 年 1 月 30 日,威瑪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拉為總理,德國以至世界自此走上一段災難之路。其實,1932 年秋天德國經濟已開始從大蕭條中好轉,納粹正失去支持,不多人認為納粹能在 11 月大選後掌權。如果德國歷史上面臨的關鍵時刻有所不同,歷史會如何改寫?德國歷史博物館(DHM)的展覽「未選之路」,就回顧 19、20 世紀間,14 段德國歷史時刻,探討歷史的可能。

湯若望與一眾傳教士,如何成就華人農曆?

每逢過傳統節日如新年、中秋、端午、冬節,人們都會忽然意識到農曆(又或者舊曆)的存在。其實我們認識的農曆也經過了不少歷史變遷,今天沿襲的版本,是由明代一眾外國傳教士如龍華民、羅雅谷、鄧玉函、湯若望所編纂,其中湯若望在清初更位至通政使,官至一品。

農曆新年不收爐:以加班賀年的文革時代

在華人社會,農曆新年向來被視為家庭團聚大節日。不過,在提倡「破四舊」的文革年代,過年卻一度被視為需要革除的舊風俗,被扣上虛偽迷信的罪名,甚至是「剝削階級套在勞動人民脖子上的精神枷鎖」,過年時加班工作更被奉為新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