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把恐懼歸類為負面情緒。坊間有很多慰藉心靈的書籍和網絡文章,鼓勵人們要克服內心恐懼,以建立豐盛人生。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害怕的時候,這是本能反應,但不是很多人會明白恐懼的本質。喬治城大學心理學教授 Abigail Marsh 的著作 Fear Factor 就嘗試解釋恐懼情緒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有時候甚至令人作出利他行為。
利他主義
|共3篇|
對社會不公愈麻木的人,愈不願保護環境?
說雙十一是地球浩劫,立即觸動了許多人的神經。「淘粉」紛紛反駁為何要針對中國普天同慶的購物大日子,為何不去「黑」美國的黑色星期五,又表示反對雙十一購物必然是眼紅中國的強大。說起來,為何我們要提倡綠色消費,保護環境?能讓我的生活變好嗎?社會上總有些人,傾向從保護環境角度思考,有些人則對之漠不關心。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一直也很好奇,持甚麼價值的人,對於保護環境的意識會較高或較低。
同情心害了你?
耶魯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 指出,同理心蒙蔽了眾人的眼睛,令人受情緒所主導,而無法作出將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我們要怎樣才能「正確地」行善?這包括免去「可辨識受害者效應」,以成為「有效利他主義者」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