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 2023 年 3 月,香港政府解除口罩令,大家都不用戴口罩。這引申很多討論:對於誓死反對「口罩令」,甚至各種防疫措施的人來說,這固然意味著行動和身體上的自由。但更多的人會基於適應期或安全的緣故而暫時繼續戴口罩。有人說這 3 年大家已被法例規訓,好像不戴口罩出街就不行,戴口罩的人似乎出於博弈思維,結果反而延續了法例的規訓。
情緒
|共96篇|
恐懼:同時驅動利他主義的情緒
很多人會把恐懼歸類為負面情緒。坊間有很多慰藉心靈的書籍和網絡文章,鼓勵人們要克服內心恐懼,以建立豐盛人生。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害怕的時候,這是本能反應,但不是很多人會明白恐懼的本質。喬治城大學心理學教授 Abigail Marsh 的著作 Fear Factor 就嘗試解釋恐懼情緒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有時候甚至令人作出利他行為。
為何星期日恐懼變得更嚴重?
一般打工仔在星期日晚上或多或少會感到有些憂鬱焦慮,因為一覺醒來會再次墮進工作輪迴中。西方以「Sunday scaries」形容休假完結快要上班的不安,這種愁苦感覺已逐漸成為困擾,2,000 名受訪美國上班族中,高達 75% 都在經歷星期日恐懼,估計是因為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財務壓力和就業問題。
同情疲勞:對暴力麻木,衍生更多暴力
疫症下的生離死別、被迫害的阿富汗婦女、家破人亡的烏克蘭兒童、遭內戰與地震夾擊的敍利亞人…… 全球天災人禍,無不令人痛心疾首。但你我又從何時起,對於他人的不幸或不義,只感到無何奈可,甚至想置之不理?在媒體及社交平台推動下,這種「同情疲勞」現象來得更快更廣。世界愈糟糕,人們愈麻木。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7種「心聲」,助人作出好決定?
日常作出大小選擇、取態及決策時,人們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更多會聽從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在近月出版的書籍中,心理學家 Jim Loehr 及行為遺傳學家 Sheila Ohlsson Walker 稱指導內心的聲音為「YODA」,是每個人的私人決策顧問,但有時卻可能會提供造成決策錯誤的資訊,所以專家認為,需要訓練心聲,才能助人作出更好的決定。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Tom Holland:不能承受的留言
電影「蜘蛛俠」男主角 Tom Holland 近日宣佈暫時退出社交平台,擁有 6 千 7 百萬追蹤者的他坦言,在網上讀到有關自己的報道時,情緒會陷入漩渦。有些人認為,名人應習慣被大眾評頭品足,但置身網絡世界,他們每天要承受大量負面批評,當中很多更是不負責任、不合理或純「Hater」留言,長期下來,身心都難以承受。更甚是被攻擊的對象往往不只是名人,普通網民也同樣容易受到困擾。
服務人員為甚麼會成為出氣袋?
無論是購物、飲食、搭飛機,都需工作人員提供服務。有時,這些遍佈各行各業、無處不在的陌生人,更有其他「作用」—— 成為顧客的發洩對象。不滿服務質素的顧客可能會責罵服務人員,但世上也有無理指罵的顧客。英國客戶服務協會的研究指,自大流行以來,超過一半招待顧客的員工,被顧客惡意對待的情況有所增加。
為何人總是牢記負評?
身體受傷後要康復,可能需要數星期,但若被侮辱、諷刺語言所傷,或會終生難忘。英國廣播公司(BBC)有專文指出,比起正面評論,我們更傾向記住負面評論,而且影響時間更長。
Moyashi:白事當紅事辦
白事當紅事辦,這是因為依靠絕對權威建立的大國崛起的神話無法承受負能量,負能量會激發批判思考的力量,讓人發現問題,質疑現有的權威。為了維持權威的神話,首先是維持發放正能量,其次是遏止負能量,讓白事永遠不出現。所以每當有災難發生,哀悼與檢討不會出現,取而代之是表揚和慶祝。
過度囤積?你可能已經病了……
在全港封區強檢擬實行禁足令的消息傳出後,市面上出現恐慌性搶購,不少超市貨品均告「清零」。適度購買糧食日用品,以應疫情及政策變化實不為過,但若是過度囤積,例如家中已有一定存量的用品,仍覺不夠要不斷購買,或是不願丟棄家中過期已久的物品,則有可能是出現囤積病(Hoarding disorder)的徵狀。
【Soul Monday】當快樂成為哈佛工商管理的一門課
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商學院中,工商管理人員學習商業交易及財務模型之餘,亦積極學習情緒管理,以及如何令自己及工作團隊更快樂。因他們明白上班更快樂,工作效率自然更佳,所得的好處絕對比營營役役埋頭苦幹更多。
如何與遺憾共存?
生活中難免會做出錯誤決定,教人悔不當初,希望有「早知」可以避免事情發生。英國廣播公司(BBC)專文指出,沉溺於遺憾及後悔之中確是不可取,但這種情緒也可以助人進步,重點在於學會與憾事共存。
吳蚊蚊:跌嘢唔好搵
想到之前眼鏡不見了,剛配好了新的一副,在同一天,舊的那一副就自己跑出來了。所謂「跌咗嘢試吓唔好搵」—— 係咁搵,搞到個人好忟憎;唔好搵,不妨試吓等一等。
茶里:放下手機的日子
當一直吸收各種資訊,卻沒有空間消化和思考時,大腦的判斷力就會愈來愈低,讓你更擺脫不了獲取資訊時的甜蜜回饋,形成一個死循環。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常常取笑的內容農場、標題黨會如此流行,就是因為它們的字夠大、資訊夠簡單、夠斷章取義,讓人們不用思考就自以為能學到東西,而對著真正有營養的長文,卻留一句「TLDR」(too long didn’t read)就滑走。
不必以負面情緒為恥
新一年才剛開始,本應充滿期盼。但隨著壞消息接踵而至,使得不少人陷入負面情緒中,當中有些人會強迫自己不再想傷心事,當負面意念在腦海中縈繞不去時,他們甚至會質疑是自己太懦弱。不過,心理學研究反映,人要學會正視及了解自己的躁動不安,才能化悲憤為力量,保持身心健康。
紀浩基:「毒魔:血戰大屠殺」—— 淺談日趨嚴重的成人電影兒童化
要不是花了不少成本做出精彩的特技,這部電影根本可以閉上眼睛當廣播劇去聽。過去能夠拍成電影的劇本,一般都是千錘百煉,但現在有了漫威這品牌做護身符,怎麼樣的劇本都能搬上大銀幕。
左思右想:情緒操控者如何選擇「獵物」?
在歌手王力宏的離婚鬧劇中,其前妻李靚蕾指王利用 Gaslighting 情緒操控她及其他人,好讓自己可以避開所有指控。Gaslighting 又譯作「煤氣燈效應」,是一種心理操縱及虐待模式,能夠利用此法的人,通常都很了解他人潛在的情緒、想法及反應。他們也會尋找更易落入陷阱的人,以期用最少力量就能支配對方。所以了解自己哪些行為及特徵會觸發情感操縱,由此避免成為受害者,至關重要。心理健康媒體 Psychology Today 近日就有專文,講解情感操縱者通常會選擇甚麼人作為「獵物」。
陶傑:西方列強品牌在中國的「退貨戰爭」
為何「加拿大鵝絨」與 LV 在世界各地「先進國家」都設有寬鬆的顧客退貨機制,獨是中國特別嚴謹?絕對不是加拿大鵝絨或 LV 的老闆的祖先,曾經參加過八國聯軍侵略清國,而遺傳的「種族歧視基因」到今日發作,而是「中國國情」之下的中國消費行為,形成統計學數字,換言之,金錢決定商業行為,與「西方列強不想中國強大」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