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共104篇|

殺傷案連連,引發南韓人集體恐慌

半個月以內,有「治安強國」之稱的南韓發生兩宗隨機殺人事件,案發地點皆在光天化日下的地鐵站毗連之處,本已導致人心惶惶。隨後網上再湧現殺人預告,令市民的不安達至最高點,終日如同驚弓之鳥,不是見疑即報就是先跑為上,結果全屬虛驚誤報。多位專家認為,韓國人已經陷入「集體恐慌」狀態。

【Soul Monday】烏軍遺孀作畫寄情

烏克蘭戰爭持續近一年半,數以萬計男士放下一切走到前線,力抗俄羅斯軍隊入侵,最終葬身炮火,留下摯愛痛心思念。有喪夫的過來人在半年前開始藝術計劃,讓烏軍遺孀們在基輔的工作室,以繪畫作為治療方式,把失去另一半的悲傷、無奈、憤怒等情緒,全都抒發到純白的畫布之上。

激情過後:後球季抑鬱症襲來

隨著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和 NBA 季後賽總決賽結束,本賽季的歐洲足球和美國籃球賽事都告一段落。心愛的球隊能交出成績自然令人高興,表現不符預期也不用失望,留待下次捲土重來。不過,相信熱愛球賽的你,完季後總會隱約有一絲絲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持續發酵的話,可能會引致一種被稱為「後球季抑鬱」(postseason depression)的現象。

經顱磁刺激:以磁石治療抑鬱症

面對社會局勢變化,加上經濟不景,人們面對極為嚴峻的壓力,令心理健康成為更加迫切的問題,其中香港就有超過 30 萬人患上抑鬱症,猶如可怕的都市病。醫學界一直研究各種對策,務求紓緩抑鬱症狀,其中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在今年 5 月起便提供名為「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的療法,嘗試以磁石治療抑鬱症。

【新詞】扁平的思維:靈魂深度只是錯覺?

很多人認為人類擁有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內心世界,我們會有信念、渴望、恐懼、個性、靈魂,甚至科學上的「潛意識」。不過,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Nick Chater 就在著作 The Mind is Flat 駁斥指,人類的心靈其實是「淺薄的」(shallow),沒有所謂的深度,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猜測和意義重構過程拼湊出來的錯覺。

你我都是自虐狂?人們為何透過痛苦尋找快樂

在珠穆朗瑪峰上,現時堆積了超過 200 具屍體,大多是因為缺氧、體力不支,又或者各種意外而死亡的登山客。人們如想征服山峰就要跨越前人屍體,有研究指,平均每 20 名登頂的冒險家,就有一人無法回程,可是依然不斷會有後繼者冒生命危險勇闖山峰。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 就在著作 The Sweet Spot,探討究竟人們為甚麼自願做一些令自己痛苦、甚至冒生命危險的事情。

書店們:離晒罩

踏入 2023 年 3 月,香港政府解除口罩令,大家都不用戴口罩。這引申很多討論:對於誓死反對「口罩令」,甚至各種防疫措施的人來說,這固然意味著行動和身體上的自由。但更多的人會基於適應期或安全的緣故而暫時繼續戴口罩。有人說這 3 年大家已被法例規訓,好像不戴口罩出街就不行,戴口罩的人似乎出於博弈思維,結果反而延續了法例的規訓。

恐懼:同時驅動利他主義的情緒

很多人會把恐懼歸類為負面情緒。坊間有很多慰藉心靈的書籍和網絡文章,鼓勵人們要克服內心恐懼,以建立豐盛人生。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害怕的時候,這是本能反應,但不是很多人會明白恐懼的本質。喬治城大學心理學教授 Abigail Marsh 的著作 Fear Factor 就嘗試解釋恐懼情緒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有時候甚至令人作出利他行為。

為何星期日恐懼變得更嚴重?

一般打工仔在星期日晚上或多或少會感到有些憂鬱焦慮,因為一覺醒來會再次墮進工作輪迴中。西方以「Sunday scaries」形容休假完結快要上班的不安,這種愁苦感覺已逐漸成為困擾,2,000 名受訪美國上班族中,高達 75% 都在經歷星期日恐懼,估計是因為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財務壓力和就業問題。

同情疲勞:對暴力麻木,衍生更多暴力

疫症下的生離死別、被迫害的阿富汗婦女、家破人亡的烏克蘭兒童、遭內戰與地震夾擊的敍利亞人…… 全球天災人禍,無不令人痛心疾首。但你我又從何時起,對於他人的不幸或不義,只感到無何奈可,甚至想置之不理?在媒體及社交平台推動下,這種「同情疲勞」現象來得更快更廣。世界愈糟糕,人們愈麻木。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7種「心聲」,助人作出好決定?

日常作出大小選擇、取態及決策時,人們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更多會聽從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在近月出版的書籍中,心理學家 Jim Loehr 及行為遺傳學家 Sheila Ohlsson Walker 稱指導內心的聲音為「YODA」,是每個人的私人決策顧問,但有時卻可能會提供造成決策錯誤的資訊,所以專家認為,需要訓練心聲,才能助人作出更好的決定。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Tom Holland:不能承受的留言

電影「蜘蛛俠」男主角 Tom Holland 近日宣佈暫時退出社交平台,擁有 6 千 7 百萬追蹤者的他坦言,在網上讀到有關自己的報道時,情緒會陷入漩渦。有些人認為,名人應習慣被大眾評頭品足,但置身網絡世界,他們每天要承受大量負面批評,當中很多更是不負責任、不合理或純「Hater」留言,長期下來,身心都難以承受。更甚是被攻擊的對象往往不只是名人,普通網民也同樣容易受到困擾。

服務人員為甚麼會成為出氣袋?

無論是購物、飲食、搭飛機,都需工作人員提供服務。有時,這些遍佈各行各業、無處不在的陌生人,更有其他「作用」—— 成為顧客的發洩對象。不滿服務質素的顧客可能會責罵服務人員,但世上也有無理指罵的顧客。英國客戶服務協會的研究指,自大流行以來,超過一半招待顧客的員工,被顧客惡意對待的情況有所增加。

Moyashi:白事當紅事辦

白事當紅事辦,這是因為依靠絕對權威建立的大國崛起的神話無法承受負能量,負能量會激發批判思考的力量,讓人發現問題,質疑現有的權威。為了維持權威的神話,首先是維持發放正能量,其次是遏止負能量,讓白事永遠不出現。所以每當有災難發生,哀悼與檢討不會出現,取而代之是表揚和慶祝。

過度囤積?你可能已經病了……

在全港封區強檢擬實行禁足令的消息傳出後,市面上出現恐慌性搶購,不少超市貨品均告「清零」。適度購買糧食日用品,以應疫情及政策變化實不為過,但若是過度囤積,例如家中已有一定存量的用品,仍覺不夠要不斷購買,或是不願丟棄家中過期已久的物品,則有可能是出現囤積病(Hoarding disorder)的徵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