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官僚思維一向不夠斬釘截鐵,另一個例子就是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雖定下時間表在 2035 年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表面上是為減碳做事,卻不同時為入手電動車提供更多誘因,只有「電動車一換一計劃」,做一半不做一半,算是一項思慮不周的政策。
環保
|共247篇|
【Soul Monday】舊報紙變環保袋
福島縣的只見町遠離海岸,町內一班中學生卻心繫海洋,不忍塑膠廢料污染美景。年紀輕輕的他們,非但想到以舊報紙摺出環保袋,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甚至親身走訪區內商戶,讓其他居民加入減廢行列。這些孩子希望以熱誠及活力,感染全町一同身體力行,實踐「自己未來自己救」這句話。
Ryan Fung:香港環保新政:興建焚化爐
一個焚化爐二次傷害環境三流官員四處打卡五零年碳中和要看六個行動方案是否有七八成機率走數九流流藍圖當交功課十分落後。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 個展 —— 心之旅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奧高古曼)於過去兩年,一直自我沉澱,與自己的黑暗面對話,嘗試尋找及期盼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繪畫,就是她的出口。她所創作的 Cosmic Girl 是一個宇宙小精靈,嘗試喚醒人類對環境保育的關注,表達愛護地球的重要性。然而,這次於 JPS 畫廊展出的「旅」(Inside),Cosmic Girl 成為抒發感情的替身,可說是藝術家最深情的剖白。
陶傑:行政命令密密簽,然後?
拜登上台,只針對杜林普四年的大改變,以黨派的偏見與個人的情緒全部扭轉。但拜登本人對巴黎氣候協議,又理解幾多?其民主黨的智囊,又對其中細節知道多少?
Ryan Fung:erthos 勢掀塑膠新革命
一直以來,扼殺氣候拯救行動的是資本主義,而非「人性」。當年塑膠成功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是因為塑膠的低成本特質,不過就埋下多年以後的氣候危機伏線。今次 erthos 能否成功破局,提供 ESG 新常態下廣泛應用的物料,絕對值得全球引頸以待。
即棄口罩可回收?
有些口罩本來將以焚化處理,但此舉會將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排放物釋放到大氣之中。最近,皇家康沃爾醫院信託基金(Royal Cornwall Hospitals Trust)等機構便利用專利設備「Sterimelt」,將即棄口罩回收並重製成可用於製作新產品的材料,例如膠樽、垃圾箱和傢具等。
Ryan Fung:曲線要講明 —— 海洋公園需要保育
發行綠色債券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把發債得來資金,用於綠色項目之上,例如一些再生能源、能效提升、防止污染及污染管制、廢物管理、水資源及廢水管理,以及綠色或低碳建築等相關的工務工程之類。但香港有綠色項目嗎?
綠色和平:新一年,香港的環境保護如何迎難而上?
「堅持下去才能看見希望」。眼前香港的環境每況愈下,難免令人產生無力感,但若然我們認輸、選擇放棄,恐怕便會失去如此珍貴的自然生態。我們將面對的挑戰,或會一次比一次艱難,但唯有堅持下去,才能守護香港的大自然。
一個簡單念頭,讓廢棄筷子擁有第二生命
不少政府以防疫為由禁止堂食,外賣需求因此急增,連帶即棄餐具的消耗量直線上升,對環境的危害令人憂慮。為更妥善利用資源,加拿大卑詩大學博士生 Felix Böck 創立公司,從食肆回收逾 3,200 萬支筷子,再以先進技術改造成各種用品,成為全新餐桌甚至樓梯一部分。
Ryan Fung:ESG 強制披露,代表世界更環保嗎?
不過香港仍有一班專業人士去補漏拾遺,在「考第一特首」喊口號前,港交所和證監會早已行動,前者要求上市公司做 ESG 報告,並收緊要求,讓公司進一步披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後者則建議要求基金經理在投資及風險管理流程中,考慮氣候相關風險及作出披露,並為此進行諮詢。
Ryan Fung:就算有碳稅,企業用這些方法也逃得掉
不過最明智的公司,從來不是迴避問題,而是佈下長遠策略,乘勢建立企業護城河,像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般,「別浪費每一場危機」,衡量公司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確定目前外界的碳定價、預測未來的碳定價,甚至決定公司內部碳定價,以提升氣候競爭力。
Ryan Fung:香港步向文明的一步 —— 碳變
若要為特首林鄭和財爺陳茂波一手造成的結構性財赤「埋單」,碳稅可謂一張為政府開源的「好牌」,既配合「施政報告」提及的「2050 年的長遠減碳目標」,也能符合中國 2060 年碳中和目標,兼且可以共香港商界的產,絕對符合今天的國情。
Ryan Fung: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
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2020 年政經波譎雲詭,某國人因為亂食野味、殘害大自然而引起全球連鎖反噬,一系列在石油、天然氣價格暴跌後的反思,引起整個地球思考永續之方,也令資本市場意識到全球健康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綠色和平:回顧 2020 氣候大事 展望更宜居明天
疫情肆虐全球一整年,不少人類活動因而停擺多時,但氣候危機並未停竭。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雖然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下降 4% 至 7%,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仍然再次刷新紀錄;更估計今年可能是自 1850 年有紀錄以來第二熱的一年。今年各地仍頻頻出現各種極端天氣,就讓我們回顧並記住這些氣候災害,在新一年進一步關注氣候危機,實踐低碳生活。
新加坡榮膺最乾淨城市,卻暗藏嚴重環境問題
在悉心打理公園、實行嚴格清潔措施,以及就亂拋垃圾收取高額罰款之下,新加坡成為世界上最清潔的城市之一。但在美好表面下,該國其實正面臨迫切的廢棄物管理問題。若當地人再不減少浪費及做好分類回收,唯一的垃圾堆填區將在 15 年內爆滿。
法治社會搭上物聯網:能成智能家居模範?
談到家居設備互通的智能家居,通常人都只會聯想到貴價私人住宅,但有英美專家卻認為,公屋部門同樣可運用物聯網(IoT)技術,提高公屋能源效益,及早偵察各類滲漏問題,以改善管理質素。
食品包裝上的碳足跡標籤
市面上發售的食品對人體固然有好有壞,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可從營養標籤看出一二;但它們對於整個地球的好壞,卻似乎沒有一個清晰的衡量標準。近年,愈來愈多公司開始在產品包裝上,以標籤顯示其生產過程對於氣候的影響,甚至試用一些別開生面的方式,喚起顧客對碳排放的關注。
華文華武:歐美舊能源公司掀潔淨新革命
舊能源公司搞新能源革命會否成功?歐美能源巨頭近年紛紛轉型,似乎就率先獲得資本市場認同。當中意大利電力公司 Enel 大力推動綠色能源,不但為公司市值帶來意外收獲,更在全球能源業引發漣漪效應。
華文華武:施政報告只玩政治 「碳」為觀止
特區政府新出爐的施政報告,窮得只剩下政治計算,在環境保育、創科發展等重要議題上,卻看不出絲毫誠意,在疫情下半場仍短視地尋求經濟利益,欠缺長遠部署,為香港進一步落後佈下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