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近年拓展海外市場,其推出的 Dolphin(海豚)電動車系列在香港掀起熱潮,並計劃在日本市場銷售,但日本一直是比亞迪難以攻下的市場,旗下 Atto 車款今年在日本只賣出 700 輛。而歐盟對中國補貼電動車展開調查,將對電動車行業帶來甚麼影響?
環保
|共395篇|
蘋果終於告別 Lightning,問題是……
蘋果公司近日在秋季發佈會上,推出充電端口從 Lightning 改為 USB-C 的新一代 iPhone 15 系列,令舊式的 Lightning 充電正式步入歷史。
各家研發新冷氣機技術,改變能源消耗
開冷氣不甚環保眾所周知,但近年高溫屢破紀錄,光在美國,每年酷暑造成的死亡人數就比洪水、龍捲風、颱風的加起來更多。堅持不開冷氣超過 10 年的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也笑言:「如果知道自己會死,當然會開冷氣。」改變現時冷氣機的製冷技術,能否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同時減少環境影響?
【*CUPodcast】ESG 傾呢啲:旅遊觀察,亞洲應對環境挑戰的變化
亞洲各國正努力應對環境挑戰,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分享旅遊觀察,從日本住宅太陽能板普及化到印尼的環保酒店,探討兩國如何在日常生活推動環保,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
細車換大車:歐洲人告別小巧四輪
電影「職業特工隊:死亡清算上集」那段羅馬追車,湯告魯斯駕駛改裝後的 Fiat 500 風馳電掣,觀眾看得刺激興奮。福士甲蟲車、Austin 迷你車和雪鐵龍 2cv 等小車,早就是深入民心的歐洲文化標誌,但據「經濟學人」報道,雖然歐洲家庭數目減少,家庭規模也愈來愈小,但路上行駛的私家車卻愈來愈大。
瑞典「木城」計劃:未來城市的想像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個舊工業區,滿是荒廢的廠房和停車場,發展商計劃在這裡建造一座「木城」,有望成為全球最大型的木材建築項目。現代木材結構建築好處多,既廉價且防火,採用木質建材更是應對氣候暖化的方案。
圖瓦魯數碼建國計劃,能否趕上氣候變化?
部分研究估計,按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圖瓦魯(Tuvalu)或成全球最早因氣候問題「滅國」之地。專家推測到 2100 年,此太平洋島國的 95% 土地將被周期性大潮淹沒,基本不再宜居。圖瓦魯遂積極開墾土地,並宣佈要把國家全面數碼化,在元宇宙保留歷史及文化。如今大半年過去,計劃能否趕上「變化」?
紀浩基:海外移民求生小智慧系列 —— 完全循環再用的助燃劑(Fire Starter)
在海外生活,若週末要進市中心,所花的交通時間成本,較在香港這麼集中的城市為高,因此許多人的週末活動,都是選擇與一班朋友去某個人的家,進行燒烤聚會。在這種情況下,就牽涉到後院燒烤爐的生火問題。有人喜歡用柴或炭來燒烤,但生火永遠是習慣了城市生活的香港人一個大難題。當然,你大可在網上或超市輕易買到炭精或其他各種助燃物料,但其實也有不少外國專家有教授如何自製助燃劑。
環保人士接連被捕,越南氣候問題未解
海平面上升、高度依賴化石燃料、野生動物非法販運,這些都是越南當前面對的環境問題。不過,該國愈來愈多環保人士被捕,倡議者的聲音被禁,越南還能應對氣候變化嗎?
提告達美航空,揭示碳抵銷只是假象?
3 年前,美國達美航空宣佈要成為首家實現碳中和的航空公司,承諾在未來 10 年投入 10 億美元,以少用燃油、提升飛航效率等方式來降低碳排放量。但最近有消費者入稟控告達美航空的碳中和聲明有誤,因航空公司並非採用原先承諾的碳移除方法,而是購買碳抵銷額度,有「漂綠」爭議。到底碳抵銷是拯救氣候問題還是假象?
【不洗衣運動】唔污糟唔洗,污糟都可能唔洗
一般而言,衣物只要穿著過,就會放到洗衣機清潔乾淨,尤其是經過 3 年多疫情,勤洗衣再加以消毒已成為日常。但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愈來愈多人選擇少衣服,甚至不洗,有的人是為保護衣物原色,有些人則反思衣物明明不髒,為何穿著過就要洗?
減塑時代,台灣手搖茶業者變革之路
近年台灣不斷更新限塑政策,現在已愈來愈少見手搖店提供塑膠杯,店家以紙杯作替代,更多人自備環保杯,看來台灣人的消費習慣已漸漸改變。這個現象,關乎當地的立法手段,*CUP 媒體就專訪手搖茶業者,到底在限塑政策下,他們如何適應這些變革?
洗衣產品起革命:縮小包裝體積更環保
要實踐環保,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洗衣又能不能更環保?近年愈來愈多品牌研究開始減少用水和能源的方法,例如縮小塑膠瓶的包裝體積、濃縮洗滌劑或肥皂以減碳,不斷推動洗衣產品創新,滿足消費者的綠色需求。
屢捲污染醜聞,比亞迪電動車進軍香港可行嗎?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指港府計劃在 2027 年前引入電動的士,比亞迪是合作夥伴之一。不過有聲音質疑比亞迪車的品質;湖南長沙比亞迪工廠去年又傳出污染問題,造成工廠附近兒童身體不適,觸發居民集體抗議,對汽車品牌乃至其進軍國際市場,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德國低價公共交通費,會是減碳出路嗎?
常有人說,響應環保應該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交通費素來昂貴的德國近日就推出全國交通月票計劃,乘客支付 49 歐元即可不限次數乘搭巴士及地鐵等。當地交通部長形容這項政策是該國史上最大型公共交通改革,鼓勵人們為環保支持公共交通。
Ryan Fung:塑膠問題成為 2023 年美國股東會 ESG 焦點
踏入股東會的季節,不少打著 ESG 旗號的機構投資者也會趁機發揮一下影響力,向一些 ESG 表現強差人意的上市公司投下反對票,雖然 ESG 議題現在政治化,但站在捍衛人類危機角度上,石油企業及其產業鏈似乎仍會被人聲討。
【專訪】香港加快走塑步伐,可降解環保餐具如何規管?
本港擬於 2023 年第 4 季實行管制即棄膠餐具第一階段,生物可降解塑膠產品在市面愈趨普遍,是次管制會否涵蓋這類產品,至今未有清晰指引,有環保餐具生產商負責人接受 *CUP 媒體訪問稱,生物可降解塑膠有其價值,能填補純植物纖維餐具的不足,業界需要時間尋找替代品。若然要做到真正環保,環保組織提倡在社區推動可重用餐具借還模式。
水葬法比傳統殮葬方式更環保?
歐美國家近年興起綠色安葬,在各種環保葬法中,花葬、樹葬的接受程度相對較高,水葬法亦開始受討論,這種殮葬方式如何進行?相比土葬或火葬是否真的更環保?
坂本龍一:反戰與保育分子
日本殿堂級音樂人坂本龍一,證實於 3 月 28 日與世長辭。以電影配樂聞名的坂本,去年獨行最後一次鋼琴獨奏,為國際留下珍貴的音樂遺產,但他不僅醉心於音樂藝術,其關懷更普及世界,多次運用自己影響力宣揚反戰、反核與生態保育。
樽裝水方便解渴,但恐難持續?
買樽裝水喝快捷方便,從利潤分佈來看,這個市場一直穩定增長。但研究發現,此行業不單帶來塑膠污染,還降低中低收入國家對公共飲水系統的投資,同時加劇全球供水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