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同時驅動利他主義的情緒

A+A-
在烏克蘭志願者日的紀念儀式上,婦女擁抱並向烏克蘭軍人致敬。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很多人會把恐懼歸類為負面情緒。坊間有很多慰藉心靈的書籍和網絡文章,鼓勵人們要克服內心恐懼,以建立豐盛人生。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害怕的時候,這是本能反應,但不是很多人會明白恐懼的本質。喬治城大學心理學教授 Abigail Marsh 的著作 Fear Factor 就嘗試解釋恐懼情緒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有時候甚至令人作出利他行為。

Fear Factor 提到恐懼如何鼓勵人們作出善舉。Marsh 認為同理心和能夠意識恐懼的能力,兩者是密不可分。她引用了一個 1978 年發表的研究,實驗參加者要聆聽一段收音機訪問,關於一位年輕女子的雙親過身,她要獨力撫養年輕弟妹,同時要完成大學學位,訪問後參加者會被問到會否捐錢予當事人。問卷另一部分會要求參加者判斷照片上的人喜怒哀恐的情緒。團隊發現能夠有效分辨人們恐懼情緒的參加者,會更樂於捐錢予訪問的當事人。

接著,Marsh 引用神經科學的研究,講解精神變態者的大腦杏仁核失效,令腦部激勵不了恐慌情緒反應。杏仁核是大腦調節情緒的部分,當人們偵測到附近有威脅,例如見到毒蛇,又或者身處懸崖邊,杏仁核就會發出警示,叫身體遠離危險。這些警示包括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急促、腎上腺素激增等。研究人員發現很多精神變態者的杏仁核都失效,因此不能體驗自己和他人的恐懼,也難以明白暴力背後的道德問題。

Marsh 進一步研究利他主義者的杏仁核之運作情況。她招募了 12 名願意捐贈腎臟予陌生人的志願者參與實驗。期間,她向志願者展示一些面露恐慌表情的照片,研究分析發現他們的杏仁核是比一般人活躍。當然,杏仁核活躍可以代表他們更容易焦慮,更害怕眼前可能的威脅,不單純是同情心更強。為了排除這個可能性,她也讓志願者看一些面露憤怒表情的相片,但這次結果正好相反,他們杏仁核的活躍程度反而較一般人低。

精神變態者通常不會感到恐懼,科學研究指出利他主義者通常更容易感到害怕。再以捐腎者為例,其實他們不單會害怕,更加會主動避開一些高風險的行為。有些人會因為要坐飛機而焦慮,又或者擔心駕駛時沒有汽油。他們英雄式的行為不是出於勇敢,而是因為他們本人都會害怕,因此有能力理解他人感受,再從而驅動他們做利他的行動。當然他們如何能克服恐懼,仍然是心理學的迷團,但 Marsh 就發現捐腎者做手術前,會有興高采烈的感覺。

其中一個關鍵可能是催產素(oxytocin),一種又名「愛的荷爾蒙」的肽類激素,會令人渴望親密的關係,激發父愛和母愛本能,特別是有保護孩子的衝動。Marsh 做過一個實驗,要求參加者吸取一小劑量的催產素,然後再看一系列的圖片。她發現催產素令參加者更能分辨嬰兒的情緒,特別是驚恐反應,也對小朋友展現出更多關愛。她認為催產素或者可解釋利他行為 —— 為甚麼人們自身感到害怕,仍然敢於捨己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