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

|共5篇|

Moyashi:拒絕歷史的永續復仇

「遺忘」是消極的「拒絕」,他們都在「學習」與「反省」最遠的距離上。無法面對歷史的國家,永遠都會在打過去的戰爭,無法真正進入現代社會,日本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大清亡了百年,義和團都化作塵土,「國恥」卻永續一個世紀。歷史的腳步這麼遠那麼近,你有聽見坦克車聲來了嗎?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駐日大使館職員的生活

大使館是一國外交代表居住與工作的地方,當兩國友好時,會在對方的領土互設大使館,以作外交聯繫;但當兩國交惡時,或會驅逐外交人員。二戰珍珠港事件後,就發生過一段被眾人遺忘的插曲:日本勒令關閉東京的美國大使館,職員被拘留在使館超過半年。但這批外交人員意外地得到十分人道的待遇,而且生活寫意,寫下一段另類的二戰史。

偷襲珍珠港:一場種族主義災難

75 年前的今日(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軍數以千計傷亡,輿論一夜扭轉,美國隨後宣佈參戰,世界戰局從此改寫--如此重要的事件,原來是一場偶發災難,本來完全能夠避免。美國記者 Simon Worrall 新作「倒數珍珠港」(Countdown to Pearl Harbor: The Twelve Days to the Attack)指出,日軍之所以偷襲成功,主要出於美國種族主義,美軍大意輕敵,雖然曾就類似偷襲狀況進行軍事演習,但始終不以為然,對各種情報線索視而不見,終於釀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