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珍珠港:一場種族主義災難

A+A-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戰進程從此改寫。 圖片來源:路透社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戰進程從此改寫。 圖片來源:路透社

75 年前的今日(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軍數以千計傷亡,輿論一夜扭轉,美國隨後宣佈參戰,世界戰局從此改寫--如此重要的事件,原來是一場偶發災難,本來完全能夠避免。美國記者 Simon Worrall 新作「倒數珍珠港」(Countdown to Pearl Harbor: The Twelve Days to the Attack)指出,日軍之所以偷襲成功,主要出於美國種族主義,導致美軍大意輕敵,雖然曾就類似偷襲狀況進行軍事演習,但始終不以為然,對各種情報線索視而不見,終於釀成悲劇。

珍珠港一役造成 2,400 多名美軍陣亡。 圖片來源:路透社
珍珠港一役造成 2,400 多名美軍陣亡。 圖片來源:路透社

「成見乃失敗之父。」(”Assumption fathered defeat.”)Simon Worrall 在國家地理雜誌訪問中如此形容美軍在珍珠港一役的失策。早於事件發生之前數月,同類襲擊方案已被預測並且對此實行軍演,但當日本全軍盡出,航空母艦駛離監察範圍,美軍依然不以為然;進入倒數階段,眼見日本大使館燒毀所有文件,甚至在 12 月 6 日截取一份加密情報,表示偷襲即將發生,美軍仍無提高警覺。

美軍早有預測過日軍的襲擊行動,甚至截取到偷襲情報,但對此仍然警覺不足。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軍早有預測過日軍的襲擊行動,甚至截取到偷襲情報,但對此仍然警覺不足。 圖片來源:路透社

Simon Worrall 認為,美軍之所以鬆懈輕敵,出於當時流行全國的偏見,包括種族主義。當時美國傳媒大肆吹噓美國軍力,高估太平洋海軍的應變能力,對日軍的理解更是流於種族偏見,將日本人視為「滑稽、科技落後」的民族。「甚至有人相信,日本人生理上不適合做機師,一來眼力不好,二來在嬰兒時期,他們被姐姐揹在背上蕩來蕩去,造成內耳傾斜,動作缺乏平衡感。」

12 月 7 日早上發生的事打破了美國的自滿,證明日軍機師質素精良,兼具眼力與平衡感。「165 年來,無一件事像偷襲珍珠港難以估計,動搖美國人的自我形象。」美軍低估了航空母艦的戰力,同時以為珍珠港太淺窄,攻擊不宜投擲魚雷,結果日軍已解決了這個技術問題,毋須過分低飛即能轟炸,最終擊沉約 18 艘戰艦,耗損太平洋艦隊近六分一軍力。2,400 多名陣亡美軍中,大部分死於亞利桑那號(Arizona)爆炸。

亞利桑那號沉沒一刻。該次爆炸造成珍珠港一役最慘重的傷亡。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亞利桑那號沉沒一刻。該次爆炸造成珍珠港一役最慘重的傷亡。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過 Simon Worrall 指出,當時美軍 3 艘航母並非駐守珍珠港,避過一劫,因此從軍事角度看,珍珠港遇襲其實不算損失慘重。當年航母面世只有 20 年,仍是未經試驗的武器,經此一役,美軍認知到 350 架戰機海上齊發的力量,及後美國參戰,美國航母對東西戰線均起了關鍵作用,特別是擊沉日軍 4 艘航母,奠定太平洋戰役的勝局。

珍珠港上,日軍零式戰機殘骸。 圖片來源:路透社
珍珠港上,日軍零式戰機殘骸。 圖片來源:路透社

偷襲珍珠港更多是一場心理衝擊。Simon Worrall 認為,珍珠港事件與 9.11 同樣是突如其來的大規模傷亡襲擊,分別在於前者發生之後,美國人都清楚未來將會如何改變:一夜之間,美國由旁觀者變成參戰國;但「後 9.11 秩序」的變化則無人知曉,甚至至今局勢仍不明朗。

美軍受創戰機。軍事角度而言,珍珠港損失不算太慘重。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軍受創戰機。軍事角度而言,珍珠港損失不算太慘重。 圖片來源:路透社

安倍晉三即將歷史性訪問珍珠港,表示不為道歉只為哀悼。珍珠港事件難以複製(今日軍艦相信難以在太平洋航行 3 千哩而不被衛星發現),但箇中教訓仍然合時。Simon Worrall 列出 3 項啟示:一、鼓勵下屬發揮創意;二、不容偏見扭曲事實;三、「如果你委任了下屬調查,千萬不要忘記成果報告!」畢竟,軍中一早有人考察並預測過偷襲事件,但做完了無人記得--直至 1941 年 12 月 7 日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