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尤其是近代史,在豐富的資料之間,往往經過編選和剪輯,美其名為化繁為簡、提綱挈領,實際上只選取一個橫切面。
戰爭
|共184篇|
支援緬甸手足的香港援兵:香港志願連
緬甸政變成國際焦點,令不少人察覺香港與緬甸暗地裡命運相連,但其實兩地淵源不止於此。80 年前香港淪陷,不少華籍英兵流亡後重新集結,向英軍請纓再度參戰,1944 年組成「香港志願連」(Hong Kong Volunteer Company)遠赴緬甸前線,加入英軍特種部隊「殲敵」,擊退日軍的戰績備受肯定。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有賴歷史學者鄺智文近年努力,才得以重見天日。
鄭立:馬沙之反擊 —— 點解太空孫中山要搞破壞?
瘋狂向對方作出破壞,其實就是瘋狂的頑固閉塞,這兩者是共生的。愈頑固的既得利益者,就會導致愈大的暴亂。馬沙可能和毛澤東很相像吧?如果我們只是叫人不要破壞,卻沒有叫人不要頑固,悲劇是不可能停止的。
戰略耐性:從奧巴馬時代的北韓政策說起
新任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在 1 月 25 日表示,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拜登希望以「戰略耐性」原則處理美中關係。戰略耐性看似模稜兩可,令一些網民為之不解,但其實這套外交原則,是源於奧巴馬年代的北韓政策,後來被廣泛應用在其他議題上,例如對俄和對華政策。國際關係學者多年以來,就對戰略耐性一說爭論不休。
Moyashi:世界大戰爭 —— 核戰到來,最後晚餐是蜜瓜
末日來臨之時,不是所有人都逃得及。如無力再反抗,起碼可以珍惜最後的時刻,可能只是與家人圍著吃一片蜜瓜。
沒有諾貝爾頒獎禮的那些年
今年諾貝爾獎頒獎禮原定瑞典時間今日舉行,但受疫情拖累被迫取消,得獎者改為在身處國家領獎及網上演講。雖然非常措施稱不上破天荒,但上次類似情況已經要追溯到二次大戰,瑞典停止頒發大部分獎項,頒授和平獎的挪威更諷刺地落在納粹德國鐵蹄之下。即使戰爭後期再次頒獎,也未能舉行正式頒獎典禮。
陶傑:當香港和「難民」這個名詞連結
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香港自由法案」,並承諾一旦有事,將會接納大量香港難民。
阿富汗撤軍:共和黨的黨內鬥爭
美國總統杜林普希望在這次任期之內,完成「退出無休止戰爭」的競選承諾,在 11 月 17 日宣佈加快從阿富汗撤軍。國務卿蓬佩奧亦於 11 月 21 日,與阿富汗政府和武裝組織塔利班開展會談。可是,杜林普的撤軍計劃招來各方批評,北約警告撤軍的代價可能很高,阿富汗朝野也希望可以延緩撤軍,杜林普亦要同時應對共和黨內元老強烈的反對聲音。
陶傑:曾經,「領導世界」的成績
民主黨候任總統拜登宣佈內閣主要名單,並提名舊人布林肯出任國務卿。拜登說:「美國回來了,美國準備要領導世界。」這句話自然是針對杜林普所說的「美國優先」。然而矛盾的問題來了:拜登代表的眾所周知是左派,杜林普被視為極右。若一個左派的美國總統說:「美國回來了,美國要領導世界」,那麼美左是不是要維持全球挑動戰事四起的美帝國主義?
把青年送進赤柬集中營的人:康克由
在東南亞歷史中,最惡名昭著的極權政府當數 1975 年到 1979 年間的「民主柬埔寨」(即赤柬)。赤柬得到中共支持,用極端暴力手段管治人民,連老弱婦孺也不能倖免,造成超過 200 萬人死亡。然而,行凶作惡的人確有可能會遭逢報應,康克由主管 S-21 集中營,摧毀無數青年的生命,在經過漫長逃亡、審判和牢獄後,最終在今年 9 月,於病魔折磨下去世。
波斯尼亞人輕視武肺,原因在 90 年代戰爭?
波斯尼亞戰爭造成 10 萬人喪生,220 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多年過去,當地仍未從經濟及心理打擊中恢復過來。該國衛生當局估計,這個巴爾幹國家近 350 萬人中,約有一半因戰爭遭受某種程度的創傷。現在,武肺病毒又為這個背負舊患的國家,添上更多麻煩。其中一個問題,是經歷過慘痛戰爭後,很多波斯尼亞人不當疫情成一回事,增加疫情爆發風險。
小灰:反思戰爭與和平
和平紀念日除了要追憶先烈,更重要的是明白前人保護的是何事何物,認真思考戰爭與和平的代價,承先啟後。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戰爭往往來得突然,而戰爭女神雅典娜,偏向眷顧做好準備的一方。
俄羅斯武裝力量總教堂:既愛國,也愛上帝?
在俄羅斯「武裝力量總教堂」(Cathedral of the Armed Forces)內,馬賽克壁畫上的天使,盤旋在砲兵部隊上方、自動步槍不時出現在宗教畫像中,就連畫像上聖母瑪利亞的姿態,也教人聯想起蘇聯二戰時期的海報。另類軍事大教堂融合了軍國主義、愛國主義及東正教,似乎利用「準宗教」方式主觀地記錄戰爭,做法惹來爭議。
亞美尼亞人靠海外移民打國際戰線?
去還是留,是很多人近來的掙扎,有人批評移民就是逃兵,但最近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戰爭中,離散各地的 700 萬亞美尼亞人再次證明,海外社群在國際戰線有無可替代的角色。去或留並非對立,關鍵始終取決於心態。
鄭立:有沒有想過,街機遊戲為何會在前線拾到各種裝備和食物?
後勤部隊並不是很多人想像中、在後面不斷追上作戰部隊的一群。相反,他們可能很早便已潛伏在前線並隱藏起來,甚至直接身在敵陣,將物資偷偷在作戰之前放下,例如食物、裝備、武器,或者是工具。他們知道大戰將至,便會在作戰前的晚上,偷偷的在前線各處放下物資,而且因為地方通常是敵境,所以才要將物件收藏起來。
昨日韓戰,今日台灣 —— 美軍來不來?
台灣立榮航空一架國軍包機,前往台灣東沙群島,被香港機場空管以「空域危險為由」拒絕該班航機進入領空,故被迫返回高雄。有分析指這是兩岸緊張局勢的事例,隨時演變成熱戰。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 Paul Wolfowitz 於「華爾街日報」撰文,以史太林如何判斷美國當年參與韓戰的意欲,反思今天台中爆發戰爭的風險。
陶傑:實現和平的「新龍馬精神」
龍應台反戰之關鍵,在於「不管你說甚麼」,這句話壓下來,抹煞了一切戰爭的大前提。
世界糧食計劃署:別讓飢餓成為衝突之源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榮獲今屆諾貝爾和平獎。武漢肺炎令全球貧窮人口激增,諾貝爾委員會形容,在疫苗未面世之前,「食物是平息混亂的最好疫苗」,並讚揚當局過往一直打擊「以飢餓作為戰爭武器的行為」。普渡大學傳播學家 Jessica Eis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食物與和平的關係。
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戰場,為何驚現敍利亞武裝?
據報日前有 55 名敍利亞武裝戰死,但葬身之地不是敍利亞,竟然是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戰場,感覺像是時空錯配,其實正反映背後縱橫交錯的國際形勢 —— 敍利亞武裝由土耳其僱傭以對付亞美尼亞,危及俄羅斯與阿拉伯多國區域利益,恐令衝突演變成代理人戰爭,也再度加劇北約內部矛盾。
美國增加對台軍售,並不足夠?
美國國務次卿克拉赫 9 月中出訪台灣,中國解放軍軍機則飛越「台海中線」作為回應。佐治梅森大學安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Michael Hunzeker,及薩姆侯斯頓州立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 Dennis L. Weng,於外交及國防雜誌網站 War on the Rocks 撰文,指不論中國想藉此傳達哪種具體信息,台北及華盛頓都會將中方近期舉動,視作其正考慮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的跡象。他們又提出極受爭議的建議:美國應改變長久以來軍事上模稜兩可的援台策略,向台灣提出實質的安全承諾,協助改革當地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