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

|共411篇|

【烏克蘭戰爭】罪犯當僱傭兵,死後也獲軍葬?

俄羅斯華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會聘用罪犯作僱傭兵,他們若在烏克蘭戰鬥中陣亡,遺體會被運回原本的居住地。有些人希望為「捐軀者」舉行英雄式葬禮,但亦有人無法忘記「罪人」作戰前所犯惡行。像這樣的道德爭拗,正在俄羅斯各地爆發。

甲午戰爭中的美籍抗日英雄:馬吉芬

回望歷史,其實有不少美國人對中國現代化作出莫大貢獻。其中一位美國人就曾協助大清帝國訓練北洋水師,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親身走上前線,結果身負重傷,更因為北洋水師慘敗而鬱鬱寡歡,最終自殺身亡。他就是威海衛海軍軍校創校校長、鎮遠艦幫辦馬吉芬(Philo McGiffin)。

【俄烏戰爭一週年】專訪:留守烏克蘭的年輕人,重新思考未來

在戰爭衝突中求存的年輕一代,這一年來過著不安穩的生活,*CUP 訪問了 7 名仍留在烏克蘭的年輕人,從前線救援到民間義工,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些人目睹戰爭殘酷,承受失去至親好友的傷痛,所造成的心理影響難以想像。年輕人被迫一夜成長,戰爭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隨著交戰時間拉長,他們如何重新思考未來?

【俄烏戰爭一週年】俄羅斯網絡戰為何未如預期?

網絡戰被視為現代戰爭的新常態,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網絡攻擊的陰影一直籠罩著歐洲國家,但戰爭開打近一年,有分析認為俄國發動的網絡攻擊成效有限,沒有令烏國陷入全面癱瘓。網絡戰並未在這場戰爭中決定生死,原因為何?

【烏克蘭戰爭一週年】無人機之戰:改寫未來戰爭形態

戰爭初期,烏克蘭曾徵召一名 15 歲少年操控小型無人機協助定位,他將拍下的照片以及俄羅斯部隊的座標傳給烏軍,助其殲滅敵軍,阻止俄軍向首都基輔推進。戰事持續一年,俄烏雙方在對戰過程大量使用無人機,民用軍用、大中小無人機通通成為這場戰爭的重要工具。這些無人機從何而來、如何運用,又如何改變未來戰爭的形態?

【*CUPodcast】經典食譜,用食物捍衛人的尊嚴

這次介紹的書籍 How to Cook a Wolf,是 1942 年由美國作者 M.F.K. Fisher 出版的食譜集。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民生物資不足,作者於是提供逾 70 個實用食譜,教讀者如何在戰爭中,即使沒有新鮮食材,也要盡力維持生活水平,用食物捍衛人的尊嚴。食譜集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重印,對現今社會帶來甚麼啟發?

日常生活的間諜工具:二戰盟軍如何以編織收集情報

除了氣球,很多聽起來十分日常的工具,其實都可以用來收集情報。在手機未普及的年代,偶爾還會見到老人和中年女士在公園或者交通工具上針織,打發時間之餘,又可以為摯愛送上溫暖牌毛衣。不過,針織的用途可以遠遠超於你的想像。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分享在戰爭時,間諜如何以針織傳遞訊息。

【烏克蘭戰爭】「我才是俄羅斯人應有的模樣」—— 那些聯烏抗俄的人

一場烏克蘭戰爭,讓數以十萬計俄羅斯人接到徵召通知。有人懷著不安應召,有人索性逃離本國避開兵役。當中,也有人只是不想以俄軍身份打仗,效力烏克蘭領土防衛國際軍團、由俄羅斯人組成的自由俄羅斯軍團(Free Russia Legion),就是其中之一。

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最新戰場:環境仲裁

近日阿塞拜疆對同屬南高加索國家的亞美尼亞提出法律挑戰,指控亞美尼亞在佔領具有主權爭議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近 30 年期間,破壞當地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這是首次有國家根據「伯恩歐洲野生物種保育和棲地公約」(Bern Convention),尋求與他國之間的仲裁,如果阿塞拜疆勝訴,將會開創先例。

夾在戰爭中,成為「垃圾人」的敍利亞居民

敍利亞東北部、現時由庫爾德族人領導的多民族政府地區,曾有廣闊的農田、油田,是該國主要收入來源。但內戰持續,加上 2015 至 2019 年間美軍支持庫爾德人領導的敍利亞民主力量(SDF)武裝聯盟打擊 ISIS,令居民生活至今仍未回復正常。有人要成為「垃圾人」,在垃圾場拾荒為生。

【烏克蘭戰爭】勸敵投降熱線,24 小時為俄服務

去年 9 月普京宣佈動員 30 萬平民作戰,迫使全國男性作出生死決擇。烏克蘭政府趁此機會,開設名為「我想活下去」的熱線供俄人投降。當局表示,每天收獲 50 至 100 通來電,至今超過 6,500 名軍事人員以此投降。而計劃的代言人,正是「棄俄投烏」的成功例子之一。

【烏克蘭戰爭】新一輪坦克供應,為何重要?

烏克蘭此前一直接收北約東歐成員國提供的蘇式 T-72 主戰坦克,但面對俄軍的 T-90 坦克,未能取得優勢。德國終於同意向烏軍提供豹 2 型坦克(Leopard 2),加上英美分別提供的挑戰者 2(Challenger 2)和 M1 艾布蘭主戰坦克(M1 Abrams),有望讓烏軍突破俄羅斯在東部頓巴斯地區建立的防線,以至奪回被佔領土。不過這些西方坦克能否讓烏軍對付俄軍預計於 3 或 4 月春季發動的攻勢,仍有疑慮。

【烏克蘭戰爭】囚禁無名的平民人質

人權組織「公民自由中心」表示,俄羅斯侵略至今接獲近千宗尋人求助,指烏克蘭平民基於不明原因被敵軍俘獲,逾半數仍然被囚。烏國人權特使 Dmytro Lubinets 近日更指,這類「平民人質」或許超過 2 萬名。他們從未參與作戰,部分人卻被當作戰俘長期扣押,其他甚至連這個「名分」也欠缺,以無罪之身被關在秘密設施,不知何時能重獲自由。

【烏克蘭戰爭】前線手機危機:一次通話,足以致命

現代人機不離手,打仗也不例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雙方均不乏士兵違反軍令,冒著被手機訊號出賣行蹤、招致敵方炮擊的風險,在前線附近通話及上網。有主戰的知名俄國博客甚至形容:「在 21 世紀前線打擊手機,就跟打擊賣淫一樣徒勞無功。」一件平凡普遍的工具,竟可能影響這場戰爭的成敗。

俄羅斯 IT 人不能再遙距工作?

自俄烏戰爭開始,俄羅斯就有大批 IT 技術人員搬到其他國家以遙距方式工作。為防止他們洩露國家安全等敏感數據,同時憂慮長此下去國內 IT 人才流失,俄羅斯國會計劃設立新法例,禁止企業實施遙距工作,想盡辦法要人才回流。但逃出去的 IT 人,真的有打算回國嗎?

2023 年全球 10 大高危火藥庫(下)

普京肆意入侵烏克蘭,逆轉全球局勢走向,適逢佩洛西高調訪台,中國以前所未見的大規模軍演回應,一度引起國際疑慮。新一年,國際危機組織(ICG)盤點全球 10 大值得關注的危機中,台海局勢再次榜上有名。

2023 年全球 10 大高危火藥庫(上)

一年前,沒有多少專家料想到,會有擁核國家在未受挑釁的情況下,試圖以軍隊征服鄰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改寫一切,更牽一髮而動全身,連鎖加劇其他地方的衝突,可能為更大規模戰爭埋下伏筆。新一年,國際危機組織(ICG)就為我們盤點 10 個值得關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