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貝爾和平獎歷史中,已故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得獎是最具爭議的決定之一,原意是表揚他促成越戰停火談判,但他策劃秘密轟炸柬埔寨卻為人詬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管理學副教授 Sophal Ear 指控,基辛格的決定直接破壞柬埔寨穩定,造就赤柬上台與恐怖統治。在這個蓋棺論定時刻,就讓我們清算基辛格要為赤柬上台負多少責任。
戰爭
|共485篇|
澤連斯基任期屆滿 —— 戰時選舉是幫你還是害你?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第一個總統任期即將屆滿,烏克蘭對於明年春季是否如期舉行總統大選存疑。分析認為根據戒嚴令,戰時選舉的可能性不大,但澤連斯基在國家危難中成了「民族英雄」,這樣會否有利爭取連任?歷史上哪些戰時選舉出現戲劇性反高潮?
曾經,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並肩作戰的時刻
以巴局勢近日持續惡化,全世界都關注各國領袖如何能夠平息衝突。自從 1948 年以色列獨立戰爭起,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對立局面已經持續超過 70 年,人們也許很難想像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肩並肩、一同作戰的畫面,然而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樣的時刻。歷史學家 Mustafa Abbasi 曾在期刊 War in History 發表文章,講述巴勒斯坦志願軍在二戰時的故事。
烏克蘭戰爭|被遺忘的戰爭,能否反攻?
以哈戰爭爆發,似乎將全球目光從持續超過一年半的烏克蘭戰爭上移開了。俄烏戰爭愈演愈烈,但今年初以來雙方只有不到 1,300 平方公里領土易手。如今戰火在地球另一個地方燃燒,不免令烏人擔心,西方對烏克蘭之關注及支持會否削弱,以至收復所有領土的最終目標能否達成。
認識「加沙地鐵」—— 哈馬斯錯綜複雜的地道網絡
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進入地面戰階段,然而即使其軍備佔優,也難以快速、全面控制整個加沙地區,事關哈馬斯自從 2007 年奪得加沙控制權後,一直大力投資於地下基礎設施,興建被稱為「加沙地鐵」(Gaza Metro)的龐大地下隧道網絡。
陶傑:由柏林圍牆倒塌說世界亂局的根源
今日的空前亂局,冰凍三尺,要從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說起。
以哈戰爭|如若戰事結束,又有誰來管加沙?
以哈戰爭持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為戰爭設定兩個目標:摧毀哈馬斯的軍事及治理能力以消滅之,以及盡一切可能將人質帶回家。以軍日前分別宣佈已包圍加沙城、將加沙地帶一分為二,其部隊正深入加沙城摧毀哈馬斯的「基礎設施、指揮官、掩體、通訊室」。但即使徹底剷除哈馬斯在當地勢力,以色列仍要面對一個問題 —— 沒有人想要統治加沙走廊。
以哈戰爭|杯葛親以色列商品作用有多大?
以哈戰爭持續一個月,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國家發起新一輪杯葛潮,抵制親以色列的商品,麥當勞、Starbucks、Disney+ 等歐美商家成攻擊對象,而背後發功的「抵制、撤資、制裁」(BDS)運動再次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杯葛潮對經濟到底有多大影響?
林喜兒:「呼喚奇蹟的光」—— 值得看的是原著小說
Anthony Doerr 的「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在 2014 年出版,獲得普立茲小說獎。把五百多頁的小說濃縮成四集故事,不期望鉅細無遺、原汁原味呈現,但保留小說的核心精神大概是最低要求吧,想不到 Steven Knight 與 Shawn Levy 這個組合,會交出這樣的功課。
偷窺殘酷:血腥影像改寫現代戰爭
身首異處的屍體、血流披面的平民、猛烈炮轟的火光、垂死掙扎的人質、敵對雙方的駁火…… 隨著手機和 GoPro 在前線普及,從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到本月哈馬斯與以色列的衝突,大量令人不安的影像淹沒了網絡。這些殺戮影片滿足了部分人對殘酷的偷窺癖,並作為威力強大的無形武器,改寫現代戰爭。
以哈戰爭|為報道真相,多少記者獻出了性命?
以哈戰爭的消息鋪天蓋地,背後全賴戰地記者付出的汗水,還有性命。非牟利組織「保護記者委員會」(CPJ)初步調查顯示,自 10 月 7 日戰爭爆發以來,至少證實有 36 位新聞工作者喪生,但不少記者依然緊守崗位,努力向外界提供準確的戰爭消息。
「全民隱身」時代來臨?現代戰場的隱身術
電影「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可能不再是虛構故事情節,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近日在科學活動上示範「隱身術」,讓自己的下半身瞬間消失,更揚言「全民隱身」時代來臨。事實上,隱身原理與科學有關,除中國外,世界各地的軍隊也在研發相關技術,究竟隱身方式有幾多種?這類新產品將帶來甚麼可能?
戰爭頻發,全球武器供應緊張
自從俄羅斯大規模入侵烏克蘭,歐美多國的國防承包商經已提高武器產量,但仍遠不及戰場上彈藥和裝備的消耗量。一眾西方國防高官如今更是憂慮,未知還要再花多少錢援烏抗俄之際,又有以色列為報復哈馬斯的突襲而開戰,將會缺乏足夠砲彈等軍火,讓兩個盟友都能繼續戰鬥。
【烏克蘭戰爭】尼泊爾人上前線打自己人?
俄烏戰爭持續逾一年半,俄羅斯曾揚言要擴大軍力,但招兵困難重重,普京的「局部動員令」一度引發國內男性逃亡潮,於是開始招募外國人入伍。「紐約時報」報道,來自尼泊爾的年輕人正同時在俄軍和烏軍之中服役,再這樣下去,戰爭中可能會出現「尼泊爾人對戰尼泊爾人」的場面。
小灰:以巴衝突短評
起初,面對哈馬斯的恐怖主義行徑,主流媒體一面倒支持以國的報復行動。以色列作為在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民主國家,受到穆斯林恐怖分子的襲擊,原本是一件很容易被西方社會理解的事情。但隨著事態發展,社會輿論變得愈來愈複雜。
陶傑:戰地記者在昨天的中國
長沙會戰的經過,因為有中外記者隨行,留下了珍貴的紀錄。至於今日的中國,上一場戰爭是 1979 年所謂「懲越戰」,有沒有記者跟隨解放軍進入越南、報道真相?一旦爆發台海戰爭,那時中國人和香港特區市民,又會知道多少實情?
書店們:加沙
以巴問題,一直是中東難以解決的族群衝突;而加沙走廊,則一直是這個問題的核心。自以色列立國以來,一直把巴勒斯坦人民驅離原居地,巴人數次起義及無數血腥襲擊皆由此而起,孤立於地中海一隅的加沙走廊尤其動盪。以下節錄 3 本相關書籍,思考未來中東局勢及以巴命運。
以哈戰爭|逃不出去的加沙人
世界各地的衝突中,疏散平民旨在保護他們免受傷害,特別是兒童,二戰期間就有大批歐洲兒童從大城市轉移到相對安全的農村地區或海外。如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開戰,以色列國防軍發出撤離令,要求加沙北部居民在地面攻擊前向南撤離,但如何撤離、逃至南部會否陷人道災難,帶來一大堆問題。有人不禁會問:為甚麼巴人不離開加沙?其實離開加沙是不太可能的事。
以哈戰爭|阿拉伯世界的團結與分歧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施展突襲,以色列對加沙地區大規模反擊,觸發雙方全面開戰。大部分阿拉伯人始終同情巴人被剝奪的遭遇,日前哈馬斯指控以國空襲加沙一間醫院造成嚴重傷亡,旋即在中東激起多場示威。但據「經濟學人」分析,有別於過去多次衝突,阿拉伯國家對以哈戰爭持不同看法,各有政治盤算。
以哈戰爭|戰時領袖人氣高,為何內塔尼亞胡例外?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後,民調顯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民望下跌,分析人士把以色列社會內部的矛盾及戰爭損害國家安全歸咎於內塔尼亞胡。即使戰爭完結,估計內塔尼亞胡也難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