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治時期的「台灣料理」開始,到後來稱為「台菜」,這當中經歷了很多變遷,台菜往後吸收了北投酒家菜的精神,又結合了台灣人節慶辦桌的各種菜式,到戰後台灣物資短缺,人民生活清苦,台菜卻一直轉化和收納,把清粥小菜的食物、煮內臟的飲食文化,都收入台菜之中。
本土文化
|共6篇|
【香港菜系列】呂嘉俊:如何能創造出「香港菜」?
同樣是由外地傳入,再轉化出新的模樣,但大家認為漢堡包是美國國食,香港的沙嗲牛肉麵卻是「混雜而成」的產物,這是否雙重標準呢?
【香港菜系列】呂嘉俊:為何世上沒有「香港菜」這字詞?
那些叉燒湯意、炒蛋多士、熱奶茶全部都有香港特色,原創性十足,更幾乎難以複製,論廣泛程度,相信全球沒一個國家有這麼多的人,會吃類似的早餐。再數下去,茶餐廳內很多飲品食物,或者車仔麵的食法和各種小吃,同樣是香港人創作,絕對該獲得一個「香港菜」的名字。
Moyashi:當本土是一種性癖
某個飯局中,有朋友在談笑之間,不以為然地爆出一句:「如果『本土』是一種性癖又如何?」真是一言驚醒洛克人。
Moyashi:初榨純正的香港文化
香港人對文化格局的變化非常敏感,因為與其他國家與地區相比,香港本土文化認同的源起不是基於歷史、也沒有國家敘事,取而代之是「集體回憶」,而所謂的「集體回憶」,其實是「集體消費」。
Moyashi:沉船中的身份認同
如果「獅子山精神」是本土文化普及的起點,那麼直到 70 年代香港才出現所謂的本地人。也因為 97 大限的迫近,香港文化在起飛的同時面對自己的死期。對於當時的香港人來說 —— 歸屬感接近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是一個「想回去」的地方,今天也許仍一樣。縱使北方的大地在各方面藕斷絲連,但那個國家的政權也不是「本土文化」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