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的成功之處,在於理論及實踐並重,有效梳理一些對香港的迷思,並建立一個以香港為本位的討論思考框架。書中對香港語言文化、務實政治及法治傳統的分析,於近年的社會政治亂局中有啟示作用,值得所有深愛香港、想認識香港的人士再三細讀。
本土
|共24篇|
除了造星,還造出族群認同
香港某電台的造星節目,成為很多市民近來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同類造星真人騷近 20 年風靡全球,同樣引起過學術界的討論。雖然這些節目設計感覺千篇一律,有研究卻指出,節目組會按本土市場和品味調整,而觀眾投票互動的環節,更可能與本土族群認同產生互動作用。
張鼎源:其他人已經有人做了
在 Gin 成為新興全球風潮之下,各地皆爭相參戰,不過能否跑出,關鍵可能在於王爾德(Oscar Wilde)曾說的一句:「做自己吧,因為其他人已經有人做了。」
唐明:美國鄉民美國的心
在一些歐洲國家,「其居民認為自己是外來移民,毫不關心當地命運。他們也不參與當地的重大變化,甚至並不了解,只是偶然聽到而已,更有甚者,他們對自己村莊的遭遇、街道的治安、教堂的處境,都無動於衷……如果一個國家,每個人都軟弱無權,又缺乏任何共同利益,無法聯合起來,怎能抵抗暴政呢?」
鄭立:「亂港黃屍狗圖鑑」讀後感
可以說,這本書基本上是為所有在裡面出現的人宣傳。因為就算有這些花生,恐怕也不會改變讀者對這些人的印象吧?真藍絲本來就討厭這些人,根本不會受影響;一般人根本沒興趣看;黃絲則可能看也不看就丟了;本土派就會覺得很有趣而收藏起來,但讓人知道更多資訊和人物倒是真的。
唐明:香港被背叛的奇案
英國的政治傳統奠定香港的根基,但是上一代的香港人並不認同英國,尤其是當權的所謂精英,即使他們的兒女和別墅都位於英國,;中國的政治險況迫使許多人逃難,但他們還是深深認同中國文化。
【短片】不麻木:奶茶控紀錄獨有香港味
香港有對孖仔,畫了奶茶 6 年,奶茶癮戒不掉,更發現研究奶茶是無止境之路。
廖康宇:海洋公園的本土與不本土
單純從顧客體驗角度出發,海洋公園的「本土情懷」是絕對失敗,並且叫人作嘔作悶。失去本地人口支持,出現持續虧蝕是可以預見的。
廖康宇:發展本土經濟,先要有本地貨幣?
在顧客的角度,£B 可作為一種對本地商戶的支持,而且在實際使用上和英鎊分別不大;在商戶角度,加入 £B 經濟圈等於標榜自己的生意是本地經濟的一部分,是一個免費又正面的宣傳途徑。
旅遊業 2.0:聰明管理旅遊的四大要素
全世界各大城市,因為豐富和有品質的生活才受人歡迎,當地居民也往往需要承擔高昂的樓價、稅收等代價。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城市中被忽略,日常消費活動以及遊玩的興致,都被擁擠的遊客所打擾。如果旅遊業不能令當地人獲益,這樣的旅遊業也沒有甚麼意義。
法國人,正捍衛自己的語言
教育局正研究刪除文憑試中文聆聽及說話卷,惹來大眾對政府有意「推普滅粵」的猜疑。反觀法國,當地一直都由官方帶頭保護法文。CityLab 文章指出,法國 25 年前已通過法律,要求大多數公共場合只能使用法語。但現在文化部長也開始擔心,法文會否受英文用語影響,並意識到必須更積極捍衛自己的語言。
自證身份 —— 印度公民淪為「外國人」?
家人為本國公民、自己在本國出生、成長,公民身份似乎無可質疑。但在印度東北的阿薩姆邦,正發生公民身份的卡夫卡式荒謬。2016 年以來,在該邦運作的國家公民登記署,負責從大量可疑的孟加拉非法移民中,篩查出真正的印度人。此舉卻令逾 3,000 萬名居民陷入麻煩,有人更因此失去公民身份。
Percy Leung:幾乎沒有香港人的香港管弦樂團
雖然港樂在過去數年的進步和轉變確實令人鼓舞,但此香港樂團卻愈來愈倚賴非本地樂手。港樂現時有 98 名全職樂手,但只有 18 名是在本地出生的香港華人;其他的 80 位音樂家均來自五湖四海,包括佔樂團最多席位的 33 名中國內地樂手。此「本地樂團只有少量本土樂手」的情況,在國際古典音樂界是十分少見的。
【專訪】郭子健與黃鐦:用香港特色,跳出本土
影壇大哥的一席話,令新導演黃鐦受到「啟發」,構思出「刺殺黃大仙」這個電影計劃。故事講述解籤學徒乘師傅跌傷休養,聯同好友擅自替信眾解籤,而他們發現藉著人為的「運氣」,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於是企圖透過「改運」,阻止區議員通過「VR 活化黃大仙」這項大白象工程…… 從本地的求籤文化,講到「運氣改變行動」,感覺有點神怪跳脫。但去年郭子健看過大綱,隨即接下監製一職。
江皓昕:請回答 2000 之「逆流大叔」
「逆流大叔」其實是一部穿越電影,帶我們暫且回到了更簡單、更純粹的香港。無邪年代,香港人原來是低處未算低,樂觀真能救世界。4 個大叔其實就是網絡短片「香港海底奇兵」(不是 Pixar 那部)中跌落坑渠的肥仔,即使站在水中央,渾身濕透,連部單車也失去,然後自己爬上來,大叫一聲:「唉唔 L 驚!」,就繼續人生 —— 而現在呢?對不起,水早已浸到天花板,再吸一口氣吧,香港差不多沒頂的了。
鄭立:離騷幻覺 —— 香港離擁有自己的科幻動畫電影有多遠?
「離騷幻覺」的「離騷」,正正是屈原的「離騷」,楚國的屈原,而這卻不是古裝劇,而是一套原音軌就是廣東話的科幻動畫。我就在想,這個導演小時候應該跟我一樣,是在 80 年代成長的,受過那個科幻最繁榮的年代洗禮,希望終有一天能拍出香港的科幻,能看到說廣東話的香港人,駕駛著機甲,在星河中穿梭吧?執著用動畫表現出來的原因,就是因為覺得香港文化值得擁有這樣東西。然後,自己盡力去實現他。
全球在地化考驗:當 Netflix 遇上地方政治
影視串流平台 Netflix 正在全球擴張業務,上季收入按年升 40% 至 37 億美元,升幅創紀錄新高,而全球訂戶人數已增至 1.25 億,美國以外的訂戶更佔了大多數,但 Netflix 在全球擴張同時卻存在暗湧,其在各地投資製作的劇集接連捲入各地方政治漩渦,甚至遭到杯葛抵制。雖然有輿論批評 Netflix 欠缺政治敏感度,但有電影人反指不斷觸碰「政治地雷」,恰恰體現 Netflix 崇尚自由開放的政治立場。
手機女孩走入年宵 玩本地桌遊知香港歷史
小眼睛、極短齊蔭、身穿標誌性黃衣、黑短褲的貼圖人物 ——「手機女孩(Mobile Girl)」MiM,大家即使沒有真正聽過她的名字,也總會在 Facebook 留言或 Messenger 見過她的貼圖,豎起手指公或是在地上踢腳耍賴,浮誇得來搞笑的畫風令她曝光率奇高。今年年宵,她將走出網絡,推出實體商品,而香港更是其第一次發售商品的地方,促成美事的,就是她的忠實 Fans。
Moyashi:香港核心的外圍
上星期六日,立教大學亞洲地域研究所舉辦了一連兩日的「香港回歸 20 周年紀念研討會:香港的過去・現在・未來」。作為一個香港人來旁聽,其實是想偷窺他者如何談論自己。當然筆者想聽的並非打飛機的讚美,而是這十年間幾近光速飄移的社會變化中,連香港人都無法捕捉確切的意義、許多事物都流進陰謀論的深淵時,他者是如何理解與梳理這一切的亂象。但從另一方面,或許只有在外面的才看得清裡面。
鄭立:六神合體 —— 在祖國和本土有衝突時,你選擇站在哪一方?
主角「李大龍」在故事開始時是 17 歲,是個人生勝利組,生於文明社會,年輕英俊,而且父親是大學教授,窮極有限,年紀輕輕就有份好工,當上了太空人,這樣的人生很完美吧?直至在某次執行任務的時候,他的腦海突然出現了一個幻影,聲稱自己是他的親生父親為止。這個聲稱是他父親的幻影,自稱「獨龍皇帝」,是一個宇宙強國的統治者,這個血濃於水的所謂親生父親,竟然說他不是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