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尹錫悅日前抵達東京,會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為兩國首腦自 2011 年以來首次正式會晤。因二戰時日本企業強徵韓國勞工爭議而緊張的日韓關係,有望暫時緩和,民間亦關心兩國首腦,如何以經典洋食蛋包飯建立友誼。
飲食
|共414篇|
【Soul Monday】以蔬菜為主角的床邊故事
孩子偏食不吃菜,令家長大感頭痛,但抗拒蔬菜,有時可能來自幼童對陌生食物的恐懼。有研究指出,當蔬菜融入故事,孩子在更熟悉蔬菜來源及特性後,就不會嫌棄這些有益食物。所以,由西蘭花、茄子、蘆筍、菠菜為主題的故事電子書亦因此應運而生。
呂嘉俊:用行動拯救柱侯牛腩吧!
一道菜的消失,有無數的原因;一道菜的復興,需要很多人的力量組合而成。香港餐廳要做好柱侯菜式其實不難,只要追本溯源,到醬園談出柱侯醬的細節配方,做好黃豆和麵粉混和發酵的過程,用天然日曬方式釀造出原豉醬,再配材料煮好柱侯味道,用來配肉類,控制炆煮時間,好吃的柱侯牛腩,或懷舊的柱侯雞,還是會有知音人。
咖啡只能一時提神,之後總是要還的
美國國家咖啡協會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每日飲用約 22.5 億杯咖啡,每年約 5,000 億杯。很多人認為咖啡有助提神,但英國紐卡素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學高級講師 Emma Beckett 指出,其效力或被高估;從咖啡借來的提神感,之後始終要奉還。
呂嘉俊:千萬別去非洲找非洲雞
至於非洲雞,百分百出自澳門,不見於非洲及葡萄牙。據說是當年一位華籍廚師在澳門一家酒店內,見有非洲廚師做安哥拉雞,將雞烤得乾脆後加辣椒粉同吃,但因華人不愛吃太乾的雞肉,廚師想到不如弄個醬汁,便用馬六甲的椰漿、印度果亞的香料,做成醬汁豐盈的非洲雞,自此風行澳門。
類生酮飲食,或對心臟有害
不少有減肥經驗的人都試過生酮飲食,強忍口腹之欲,減少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以加快變瘦。但近日有研究顯示,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LCHF)的「類生酮」飲食,可能與較高水平的壞膽固醇有關,增加罹患動脈阻塞、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呂嘉俊:如果名廚一生的代表作已成過氣……
飲食界很殘酷,不管你的創作有多前衛,即使過去你有豐功偉績,它總有過時的一天。Ferran Adrià 當年在 El Bulli 以分子料理震懾全球、René Redzepi 坐鎮的 NOMA 用採集料理開創世界先河,天才如他倆,同樣有從神台跌下來的一刻,他們是智者,明白花無百日紅,選擇在高峰期急流勇退。
日本蛋供應不穩,餐廳菜式愈見減少
烏克蘭戰爭持續,雞飼料及燃料費增加,全球雞蛋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加上禽流感肆虐各地,更令雞蛋供應出現不穩。從去年 10 月尾開始,日本爆發歷來最大規模高病原性禽流感,至本年 2 月 20 日已發生 76 宗感染案例,當局撲殺超過 1,300 萬隻蛋雞,相當於總數的 1 成。在無蛋不歡的日本,大部份食店亦因為雞蛋短缺,而要減少菜式選擇。
【Soul Monday】為災民送一碗熱騰騰的扁豆湯
土耳其及敍利亞發生強烈地震後,扁豆湯成為重要救援物資。這種簡單易煮的濃湯為流離失所者提供溫暖及營養、為救援人員提供體能所需,成為受災居民的安慰。
呂嘉俊:富記粥品結業,別忘了花生雞腳的意義
這種距離與關係很抽象,不知怎樣具體說明,或者以近年用到泛濫的「人情味」方能解釋,但又覺這字詞既玄且幻,不夠實在。不過隨著富記粥品的結業,我想這經營模式已難以存在,一碟平價的花生雞腳心椗將成絕響。
日本學校午餐保質素外,更是一場教育
在日本,學校午餐不只是提供溫飽,以及為發育中的兒童供給足夠營養,更是與食相關的最好教材,並可作為學童日後健康飲食的參考。日本文部科學省及學校尤其重視午餐,不但嚴格講求營養均衡及衛生,更會提供相關教育配套。
Moyashi:壽司恐怖襲擊
於是那名少年的人生基本上是完蛋了,在眾多的林木中,他怎說也成為了最大的一棵。他成為了食物類「XX 恐怖襲擊」的典型案例,同時成為了相似概念,例如「打工恐怖襲擊」(バイトテロ)的參考對象。他的出現導致許多過去已經沉澱的事件再次被轉載,當將來有類似的事件出現時,他也會是最先被轉載。
筆是港媽:日式嬰幼兒加固
當年來日本面對第一個育兒難題,就是為嬰幼兒加固,即最常聽的傳統餵食物糊和 BLW(Baby-Leading Weaning)。那時的我還不太懂煮食,對於準備幼兒加固,實在充滿壓力。來日本前,我買了幾本香港和台灣的加固書,發現兩地與日本的蔬果相似而不相同。
呂嘉俊:結婚飲宴難吃之謎
人生本來有兩餐飯非常重要,一頓在離世前,一餐在結婚時,離世前吃甚麼,我們很難作主,得看因緣。結婚的一頓飯我們倒有選擇,本該要吃得滿足,印象深刻,但近代酒席偏偏有太多繁文縟節,配合酒樓的流水式作業,煮出差勁菜式,令這頓飯變得有名無實。
呂嘉俊:雲吞麵輸給日本拉麵的原因
現代人比較看輕清湯的淡,如白水一樣的外觀,亦未能勾起人過分的聯想,但其實清湯的製作過程,一樣花心機和時間。
【香港道別式】志光麵檔 最後一碗心機
位於大角咀角祥街一隅,小店「志光麵檔」門外早晚亮著霓虹招牌,玻璃趟門偶爾打開,傳出皇牌豬膶米的香氣。縱然店內位置不多,亦無阻街坊在門外等候。不過此情此景,今個月起暫告一段落。
吃甚麼想甚麼:飲食如何影響思想、情緒和行為?
美國密芝根大學營養神經科學家 Monica Dus 專門研究食物成分及其化合物,如何改變身體機能和基因指令。她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揭示食物與思想、情緒和行為的密切關係。
呂嘉俊:從一棵香港菜,檢討過去吃的粗疏
兔年剛開始,一直回想過去一年到底吃過甚麼。要說最難忘的飲食體驗,不是甚麼山珍海錯,反而是幾個月前在北區農田內吃過的一頓飯。這餐飯由幾位農夫製作,9 成是素菜,食材都是來自香港農田,按時節氣候做成創意十足的菜式。
呂嘉俊:在「劏房」煮團年飯
過去住公屋,300 尺空間住一家四口,卻仍有一個四壁圍起的完整廚房,有完善的爐頭,良好的抽氣系統,足夠放大砧板的工作檯,媽媽和姐姐在內煎炒煮炸,做出一頓團年飯。如今即使樓盤名字改得多美好,樓下會所雕欄玉砌,我們還是貧窮得要吃外賣,談不上甚麼品味。看新聞,有劏房戶因居住環境太細,每天在廁所內煮飯,再把飯菜拿到床上吃,社會在這數十年到底有沒有進步過?一個家居廚房大概可說明一切。
在英國,於日常生活上一門有機食物課
香港家長對小朋友的食物都有要求,我也不例外。當媽媽以前,我沒有刻意選擇有機食物,但會盡量購買無激素的肉和雞蛋。有些報道指人造激素影響身體荷爾蒙,更會導致小孩早熟。雖然我並沒有核實這些坊間的說法,但選擇無添加激素旨在消除心中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