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黎的琛在明報的一篇文章,題為「香港菜係乜東東?」,內容一針見血說出重點,大約意思是:很多在香港出現的混合式食物,大家都會很輕視地用一句「中西合璧」帶過,再說到原因,又會很概括地用上「香港華洋雜處」便完成論述,卻甚少提出「香港菜」這名字。
世上很多食物都是在混雜中形成,正如意粉,大家都知它是意大利國食,相信亦沒人否定它是百分百的意大利菜。但翻查歷史,意粉或麵食其實早早在中國西北部出現,而阿拉伯人亦是煮麵食的能手,意粉傳入意大利是往後的事,卻從來沒人以一句「中西合璧」來形容意粉。
當然這關乎吃喝的廣泛程度。意粉是人家一整個國家在吃,吃了幾代人,產生了不同形狀、煮法和製法,才成為一種國食。但香港真的沒有類似的食物嗎?像我們茶餐廳的常餐,香港人同樣吃了很多年,那些叉燒湯意、炒蛋多士、熱奶茶全部都有香港特色,原創性十足,更幾乎難以複製,論廣泛程度,相信全球沒一個國家有這麼多的人,會吃類似的早餐。再數下去,茶餐廳內很多飲品食物,或者車仔麵的食法和各種小吃,同樣是香港人創作,絕對該獲得一個「香港菜」的名字,但為甚麼我們從來都沒有自家的「香港菜」呢?
我思考出很多原因,其中一個,是我們潛移默化認定香港所有東西都是外來物,而忽視了它在這個地方的發展和演變。主流意識的論述,都認為香港本來是一個荒蕪之地,真正建城的歷史主要在這一百年,因中國政局混亂,由民國到中共建國,從大饑荒到文革,都不停有各省市的人民來到香港。再加上特殊背景,由英國統治,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便成為一個暫借之地,內裡雲集了各種族和地方的人。於是我們輕易忘記了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和本土文化,亦低估了各種族和地方的人在香港落地生根和融合的情況。
以食物為例,大家都很自然將這裡出現的菜式食物,撥去某一個地方,而不視它為香港原創。魚蛋粉,來自潮州人或客家人。茶樓點心,是廣州人的食物。飲奶茶,英國人傳來的習慣。煎釀三寶,是根據順德人鯪魚肉菜式來做。雲吞麵,由湖南傳到廣州再落戶香港。咖喱牛腩飯,一定是海南人由馬來西亞帶來香港。
然後我們把香港出現的食物,以「列強瓜分」形式,切割給不同省市和其他國家,但又有誰想過,在香港吃到的點心,很多都不存在於從前的廣州茶樓。潮州人愛吃魚蛋,傳統上卻甚少用來配粉麵,而即使你吃翻了整個海南島和馬來西亞,都找不出跟香港茶餐廳一樣味道的咖喱牛腩飯。既然如此,那麼可以怎樣定義和保留香港菜呢?這個課題複雜,我們下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