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8 個月內,俄羅斯外長第二度出訪非洲多國,預料將利用非洲對蘇聯支援反殖的記憶,把俄羅斯推銷為反帝國主義先鋒。專研俄羅斯的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 Jade McGlynn 在「外交政策」雜誌解釋,這種「記憶外交」是莫斯科拉攏非洲的故技。烏克蘭又可如何利用先天優勢,以類似外交手腕,呼應非洲的殖民苦難記憶?
殖民
|共62篇|
亞洲球隊首征世界盃:1938 年荷屬東印度
在世界盃早年,亞洲球隊的道路並不平坦,甚至連參賽也成問題,這一切要從 1938 年的荷屬東印度首征世界盃講起。
冷戰危機:英國政府曾計劃以核武守衛香港?
隨著俄羅斯以「公投」形式吞併四個烏克蘭佔領區,普京政府一再威脅會以核武「捍衛國土」,俄烏戰爭把世界再次推向核戰邊緣。冷戰時期,各大強國展開軍備競賽,核戰陰霾也曾經籠罩全世界。當時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又毗鄰共產中國,就成為資本主義陣營最前線。英國的解密文件指出,英國政府曾憂慮中國會軍事接管香港,而構思以核武守護這塊遠東殖民地。
Moyashi:殖民政府與再殖民政府
香港人對殖民政府的美好回憶,大多源於 70 年代後,原因是以六七暴動為轉捩點,殖民地政府大幅改變了統治的策略。如果把視點退回 70 年代以前,你會發現香港的殖民地政府與其他國家差不多的爛。
陶傑:樹上的浪漫,樹下的火光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 1952 年登基。人人都知道:當她在肯雅與菲臘親王旅行、住在一家樹上酒店的時候,丈夫收到倫敦的電報,告訴她父王駕崩的噩耗。
複數的可能,多重的百分百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序
2020 年我們首度在香港出版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今次我們想要呈現的,不再只有一個香港,而是藏在時間長廊中的眾數香港。
Moyashi:沉船中的身份認同
如果「獅子山精神」是本土文化普及的起點,那麼直到 70 年代香港才出現所謂的本地人。也因為 97 大限的迫近,香港文化在起飛的同時面對自己的死期。對於當時的香港人來說 —— 歸屬感接近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是一個「想回去」的地方,今天也許仍一樣。縱使北方的大地在各方面藕斷絲連,但那個國家的政權也不是「本土文化」的歸屬。
Moyashi:遠去的珍寶海鮮舫
珍寶海鮮舫逾半世紀的歷史落幕,在 6 月 14 日從港島南區被拖離至外海的停泊區,等候營運公司的發落。餐廳 2020 年 3 月暫停營業,但其實早在 2013 年已經入不敷支,疫情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結果而言,這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聯繫匯率之終結:1972 年港元與英鎊脫鉤
一直以來,聯繫匯率制度被認為是香港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石,令香港走出多次環球經濟危機。不過,近年中美交惡,金管局也為被剔出 SWIFT 作預案,「幫港出聲」成員雷鼎鳴甚至形容聯繫匯率不合時宜。過去,香港其實曾結束過聯繫匯率,於 1972 年與英鎊脫鉤。
【移民冷知識】英國稅制中的帝國遺產
近年不少人考慮移民英國,但未必清楚背後的稅務規定,其中「非定居」(Non-Domicile)英國的居民身份,便直接關乎境外收入是否需要計稅的問題。有英國歷史學家指出,這是兩個世紀前大英帝國鼓勵殖民的稅務優惠,如今卻成為富裕階層的避稅方式。
語言學家港督:寶寧
在 19 世紀開埠初期,香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華洋雜處的國際港口,不單止有廣東華人、英國白人,還有葡國人、巴斯人、猶太人、印度人等族群聚居,行政首長要跟各界打好關係,需要具備優秀的語文能力。香港曾經出過戴維斯和金文泰等數任漢學家港督,但達到語言學家級數的,或許只有一個,就是號稱懂得 200 種語言的香港第四任港督寶寧(Sir John Bowring)。
英屬處女群島:一個自由港的衰落與英國治權之爭
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高峰時期領土遍及全球不同角落,所輸出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依然影響世界各地。經過二戰後的解殖思潮,很多前英國殖民地都獨立自決,但其實到今天,英國仍然保留一些海外領土,包括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和百慕達。近日,其中一個海外領地英屬處女群島爆出嚴重醜聞,總理涉嫌在美國販毒被補,官方調查報告就建議英國解散民選政府,直接管治當地。
東南亞工人安奎基:世上首位環繞地球一周的人?
16 世紀是大航海時代的高峰期,歐洲的超級帝國打通了世界各地的航通,在亞非拉建立殖民地,榨取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為往後歐洲急速發展打好基礎。近年,西方社會積極反思帝國主義陰暗的一面,承認被殖民者的貢獻。很多讀者都知道,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探險是由麥哲倫(Magellan)帶領,但他其實未返回歐洲已經命喪菲律賓,東南亞工人安奎基(Enrique)才是首位環繞地球一周的人。
漢學家港督:戴維斯爵士
香港大部分人口操粵語,寫繁體中文,要與民溝通、勝任行政首長一職,中文水平十分重要。在港英時期,香港就出過多位漢學家級數的港督,最早一位在 1844 年滿清咸豐皇帝尚未登基的時候,就成為了香港第二任港督,任內大力推動學術和文化發展,但卻得罪全港商人。他就是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
殖民帝國擴張,如何實現颱風預警?
缺乏準確的颱風警報,在 19 世紀每每造成大量人命傷亡與經濟損失。在沒有人造衛星的年代,要作出準確的颱風預測,除了靠地面的氣象監察儀器,最重要就是海底電纜鋪成的電報網,使風暴訊息傳得比颱風更快,但背後卻與歐洲殖民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紐西蘭改回毛利語國名?
近日,毛利黨(Māori party)發起請願,要求將紐西蘭官方名稱,改為毛利語的奧特亞羅瓦(Aotearoa),引起爭議。
歸還以外:進化中的荷蘭國家博物館奴隸制展覽
近年社會爭議博物館應否歸還掠奪所得文物。去年,法國批准歸還過去掠奪的貝寧青銅器藏品;近期則有德國同意歸還 1,200 件青銅器。面對殖民與掠奪等歷史事實,西方國家及博物館除了歸還文物,還有沒有其他選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正舉辦「國家博物館與奴隸制展覽」,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史實。
香港前途談判:李光耀的絕緣體論與譚惠珠的公司論
由於新界的租借期在 1997 年屆滿。1980 年代,中英兩國展開一連串的香港前途談判。在 1984 年「中英聯合聲明」,確立「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定案。其實在此之前,政界討論過多個方案,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曾在其回憶錄中披露昔日港英親信譚惠珠的「香港公司論」,以及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絕緣體論」。
回歸 60 周年:瀕臨「種族稀釋」的果阿族
1961 年印度出兵葡屬殖民地果阿(Goa),實現果阿回歸偉業,但很多果阿人對回歸 60 周年無動於衷,反而埋怨人口近半的新移民缺乏本土歸屬感,國內又有大量低質素遊客湧入,不尊重果阿人的生活文化,加上無數果阿人外流以改善生活,在在導致果阿人身份認同岌岌可危。
當香港與海洋帝國相遇:荷蘭進犯
16 世紀,當葡萄牙人到達中國大陸,並把澳門發展成他們的商貿基地,一海之隔的香港亦與世界連接,其命運受到西方世界局勢變化牽引。到 17 世紀,荷蘭一躍成為海洋帝國,挑戰葡萄牙在東南亞的霸權地位時,香港亦捲入戰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