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最美好的港產片年代,出現過無數的精彩電影,遺憾因成長於 VHS 年代,即使後來的 VCD、LD、DVD,以及 Blu-ray 全都儲過,但不少 80、90 年代精彩的港產片,卻從沒有一個比較像樣的版本。
電影
|共999篇|
月巴氏:1994(23)——「錦繡前程」
在這麼一個重大變化來臨前的一晚,惟有儘量不去想,儘量做一些平日會做的事:去好運中心,去龍城,去韻彙,去沙田廣場,去哈迪斯,去機舖,再去看一齣戲,一齣從來沒打算看的戲。
「錦繡前程」。
廖康宇:一切由爛番茄講起
評論是一門科學,因為評論員必須了解評價的各個標準,正如電影人所謂的 film language(電影語言); 但評論同時是一種藝術,因為不是所有美感都能透過客觀標準表達。
月巴氏:1994(22)——「金枝玉葉」
結果買了「金枝玉葉」七點半戲飛。
充滿 UFO 風格的電影。精緻的美術、流麗的攝影、幽默聰明的對白,以及一個靚到根本不似香港的香港 —— 不像「重慶森林」,裡頭那個香港也迷人,但感覺是真實的;「金枝玉葉」即使充滿了香港的街道和建築物,兼且都很美,卻有著一種虛和假。
方俊傑:「尋根女團」—— 在尺度邊緣試探
「尋根女團」(Joy Ride)的最大特點,或最大冒險,不是以女性角度出發,而是拿亞洲文化、尤其中國人價值觀大開玩笑。處處地雷,也敢踩入去。
呂嘉俊:重看港產片「金玉滿堂」,誰信 30 年不變
近年我們時常翻看香港的老照片和舊電影,然後慨嘆今非昔比,沒想過看從前的港產飲食片,還要是喜氣洋洋又搞笑的賀歲電影,竟同樣會生出類似感觸。「喜劇,是悲劇加上時間。」換個說法,悲劇是喜劇加上時間,原來都一樣。
Bollywood 蓬勃發展,女性卻仍是工會弱勢
Bollywood 向世界展示印度電影文化,銀幕前後女演員的性別身份同樣受關注。畢竟在印度,電影業由男性主導,女員工經常面對各種不公待遇,但現在一些女性開始聯合起來,爭取平等對待。
月巴氏:1994(21)——「九品芝麻官」
我是周星馳迷。他大部分電影我都看過,不只看一次,LD 推出後我必定租來重看,翻錄,以便日後再翻看;看得最多的是「賭俠」和「整蠱專家」。「整蠱專家」最後舉行結婚舞會的地方,不就是「賭俠」最後那個賭場?
方俊傑:「消失的她」—— 解謎不用太高深
「消失的她」在中國票房超過 35 億人民幣。算不算出人意表?算,它的客觀條件,不算標青。但又可以不算,像這一類以懸疑為賣點的電影,有口碑的話,是證明過可以刀仔鋸大樹得好可怕。
紀浩基:「GT 跑車浪漫旅」宅男的熱血出頭天
由日本 PlayStation 開拍的「GT 跑車浪漫旅」(Gran Turismo),從一開始宣佈要拍攝,就萬眾期待,亦徹底見證了一個歷史(嚴格來說,這個歷史是由 Marvel 拍攝「鐵甲奇俠」開始),就是擁有 IP 版權的公司,不再以高價賣 IP 給傳統的荷里活大片廠,而是改為自行開發。
月巴氏:1994(20)——「重慶森林」(下)
633 住的那個單位外就是行人電梯,電梯上的人,既可以看也可以不窺看 633 住的地方。就像我們,每一天都跟很多人擦身而過,有一些我們不會留意,有一些我們會看一眼,也有一些,看一眼不夠,很想繼續看下去;單是看也不足夠,很想跟他/她說話,透過對話,了解他/她。
林喜兒:Red, White&Royal Blue —— 同志童話
走進主流面向大眾,這些同志故事偏向安全穩陣,只是主角換上同志。不過 Red, White & Royal Blue 更政治正確……
方俊傑:「Dream:夢想代表隊」 —— 好心做好事不用大鑼大鼓
拍過「炸雞特攻隊」的導演,曾經坦承自己受到港產片巨大的影響。的確巨大,在「炸雞特攻隊」致敬過一次之後,新作「Dream:夢想代表隊」也有濃濃港產片氣息。
月巴氏:1994(19)——「重慶森林」(中)
「每天你都有機會跟別人擦身而過,你也許對他一無所知,不過也許有一天,他會變成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
這是電影開場不久,何志武的獨白。
「我是一個警察,編號 223。」
今個夏天,女性消費力帶動美國經濟?
「華爾街日報」指出,「芭比」跟天后級演唱會有些共通點 —— 女性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消費力刺激美國經濟,流行文化活動的門票只是消費的開始,她們購買各種粉紅色服裝打扮,成群結隊相約朋友看表演、看電影,擴大了消費和購物的數量。
廖康宇:Barbie 玩具、電影和女權主義
無獨有偶,網絡上的各個影評,都將重點放在性別議題之上,指出電影如何讓全世界看懂女權主義云云。此外,電影鋪天蓋地的實體宣傳、與各個時裝品牌的聯乘,令筆者對於 Barbie 電影非常期待,究竟電影會如何處理這個在近年最有爭議性的議題?
月巴氏:1994(18)——「重慶森林」(上)
一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又或一些重要事物的出現,往往可以作為人類發展史的階段劃分,例如:文藝復興前、文藝復興後;康德發表「純粹理性批判」前、康德發表「純粹理性批判」後;二戰前、二戰後;登月前、登月後;AI 發明/使用前,AI 發明/使用後…… 類似例子,可以一直舉下去。
對於我個人心智發展,則存在著一個重要階段:看「重慶森林」前以及看「重慶森林」後。
Moyashi:桃太郎動畫革命
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太平洋戰爭催生了日本第一部動畫電影 —— 1943 年上映的「桃太郎之海鷲」。以今天的標準,說是電影也只是微型電影,因為片長只有 37 分鐘。真正意義上的「日本首部長篇動畫電影」,需要等到 1945 年,片長 74 分鐘的「桃太郎 海之神兵」。
書店們:芭比海默
近日上映的兩齣電影「芭比」和「奧本海默」,無疑成為大家熱議的「大事」,一大堆被稱之為「芭比海默」的迷因圖因而出現,以芭比的粉紅性感女娃娃造型,配上奧本海默的男性科學家的嚴肅形象,呈現有趣的反差,這也是迷因本身的特質。這次我們就談談「芭比海默」。
筆是港媽:Barbie 電影 —— 母女的故事
女導演 Greta Gerwig 聯同「婚姻故事」的 Noah Baumbach 悉心將 Barbie 搬上大銀幕,改變了觀眾對 Barbie 花瓶的印象。如果以為這部是單純的音樂喜劇而不看,你會錯過一些令人反思的情節。雖然反父權被視為是這電影的主軸,但還有一個被忽略的議題 —— 母女關係,也是導演拍 Barbie 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