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面前,人人平等,但總有人鑽空子,立心不良。話說每次進行 ESG 分享時也經常開玩笑道:「這年頭,賣空氣真的可以賺錢」,講的是出售碳權予一些有碳抵銷需求的企業,不過有人就看準這個機會去兜售假的森林。這次讓大家看清楚無良的企業如何利用信用騙錢,打擊外界對碳權之信任。
碳權
|共5篇|
FTX 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下)
傳統碳權的計算,可能來自數千個不同的環境項目,很難進行比較。但化為加密貨幣之後,不論是 JustCarbon 的 JCRs,或是 Moss.Earth 的 MCO2s,標準都是一致的。每家公司都可以決定碳權的範疇,例如將植林的成果,轉變成標準化的碳代幣。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機制感到懷疑。
FTX 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上)
一邊是為達到減碳目標的碳權交易市場,另一邊是因為 FTX 事件而變成過街老鼠的加密貨幣 Web3 技術。這兩個仍未完全受到監管的新興產業結合在一起,究竟是明日之星還是下一個金融泡沫?
Ryan Fung:升幅勁過比特幣的碳權期貨
ESG 主導資本市場的年代,不少聰明錢已悄悄流入碳權市場,近月更把歐盟碳價推至歷史新高,背後沒有高深的科學理論,一切只屬供求關係,也「粉碎」ESG 投資只能看長線的迷思,逐步成為 ESG 資金最火熱的資產「之一」。
Ryan Fung:「碳權」交易產品需求升供應跌
不同國家在有意邁向碳中和後,都紛紛訂立法規,把氣候成本轉嫁至商界,要求全城減碳。當中,碳權(carbon credits)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做法,此舉早在歐洲、美國、日本實施,2021 年更在中國試營。而由於碳排放額度供不應求,價格激增,造就碳權交易產品成為過去一年來備受注目的另類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