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去年 10 月通過新法規,要求生產商由 2024 年起統一手機、平板電腦、相機等電子設備的充電接口為 USB-C 制式(USB Type-C),成全球先例。蘋果電話目前採用自家 Lightning 接口,新規定意味著即將推出的 iPhone 15 要跟從規範,但為了規格統一而淘汰舊產品,會否製造更多電子垃圾?蘋果還會有甚麼對策?
ESG
|共215篇|
樽裝水方便解渴,但恐難持續?
買樽裝水喝快捷方便,從利潤分佈來看,這個市場一直穩定增長。但研究發現,此行業不單帶來塑膠污染,還降低中低收入國家對公共飲水系統的投資,同時加劇全球供水不平等。
巴黎奧運:沒有冷氣的選手村,真可行嗎?
2024 年奧運將於法國巴黎舉行,為貫徹低碳理念,當地正於興建設施的過程中採用低碳建築技術。巴黎奧委會計劃在選手村採用一種冷卻系統,就像羅浮宮去年應對酷熱天氣所使用的系統一樣。有金牌得主支持這類可持續發展計劃,但亦有人始終擔心,沒冷氣的選手村會否太熱。
IPCC 新報告,交出甚麼氣候解決方案?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形容,氣候暖化的計時炸彈開始倒數,呼籲各國採取行動,包括擴大潔淨能源的投資。IPCC 亦在報告中列出一些方案,以應對氣候問題。
Ryan Fung:IPCC 中期目標 2035 年之前要減排 6 成
一直以來,各國的共識是最遲要在 2025 年之前做到全球碳達峰,並於 2050 年初碳排放達到淨零。不過,IPCC 的報告首次提出中期目標:在 2035 年,碳排放量需要比 2019 年的水平至少减少 60 %。
追求環保、低成本,印度「綠色婚禮」潮流
印度婚禮繁文縟節很多,南北習俗大不同,北部通常持續 3 天,花費甚大,且會製造大量垃圾。想要完全「零廢」結婚,怕是不可能任務,但愈來愈多印度人意識到儀式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開始思考如何在過程中減少浪費,塑造新興的「綠色婚禮」。
歐洲推行多年的塑膠瓶押金制,在蘇格蘭卻極大爭議
為遏止塑膠垃圾產生,蘇格蘭即將實施塑膠瓶押金制度,目標成為英國首個引入一次性飲品容器押金退還計劃的地區。不過該計劃存在爭議,批評人士要求當局推遲執行。類似政策早在歐洲國家推行,而且取得塑膠回收量大增的效果,為何在蘇格蘭會引起這麼大爭議?
印度空氣清新機大賣,反映甚麼現象?
印度每年冬季都有霧霾問題,空氣污染嚴重,令當地空氣清新機行業的銷量大增,但與此同時,這種現象正在加速社會的不平等。
Ryan Fung:拜登捍衛 ESG 投資 破天荒動用否決權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運用上任以來首個否決權捍衛 ESG,裁定 ESG 因素可以左右投資決定。是次權力的運用,相信會令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關係白熱化,也會讓 ESG 投資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之一。
3.11 十二週年:日本人準備重啟核電
3.11 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造成福島核災重創經濟,引起各國省思與警惕。12 年後,一場全球能源危機使該國計劃重啟核電,首相岸田文雄更強調將推進開發新一代反應堆,意味著推翻 3.11 後零核政策。這個冬天面對不斷上漲的供暖費用,令更多民眾開始重新評估使用更便宜、更穩定能源的好處,甚至有些住在核電站附近的人已放下恐懼。那麼,日本要重新擁抱核電嗎?
Ryan Fung:綠色債券綠色溢價消失孰好孰壞?
香港政府矢志要發展成綠色金融中心,喜歡把綠色債券的發行量和集資額當成績效指標(KPI),但在過去好一段時間,坊間對這款投資產品的興趣不算太高,主要當然是收益率及不上傳統債券,投資者不願意收取更低回報,大規模付上「綠色溢價」(Greenium),但隨著全球綠色溢價也在收窄,到底這是否替香港政府解決問題?
日本放寬電動滑板車限制,環保還是新亂源?
日本將在 7 月起實施修訂版道路交通法,允許 16 歲以上的人免執照駕駛最高時速 20 公里的電動滑板車。電動滑板車方便出行且不會造成污染,但這到底是環保的代步工具,還是容易引致交通混亂的新風險?
厭氧消化:食物垃圾轉製能源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美國每年產生約 6,000 萬噸食物垃圾,約佔食物供應總量的 30%。食物浪費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國際議題,我們如何在減少浪費食物之餘,為環境出力?
【*CUPodcast】ESG 傾呢啲:城市應對氣候風險的方案
極端天氣為全球帶來種種自然災害風險,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探討城市政策,各地專家有何創新方案,去應對氣候風險,並提升城市處理氣候問題的能力?
【漂綠】以回收為名,轉賣運動鞋到印尼二手市場
近年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不少企業致力推動循環經濟,但成效備受質疑。以美國老牌化工巨擘陶氏化學(Dow)為例,陶氏與新加坡政府合作回收運動鞋,對外宣稱鞋底的橡膠材料回收後,會製成操場跑道或遊樂場。不過路透社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運動鞋並未被回收再造,而是被二手商轉賣到印尼市場出售。
為何美國未能解決難民童工問題?
美國「紐約時報」早前調查發現,當地多間企業涉嫌無視法例,非法僱用難民童工。這些童工需要長時間通宵工作,且有可能發生工傷事故,為何美國勞工部發現違規行為亦難以執法,童工打熱線求助也解決不了問題?拜登政府又做了些甚麼防止難民兒童受到勞動剝削?
英國家庭燒木取暖,成空氣污染來源?
踏入冬季,英國能源價格飆升,雖然政府會提供電費補貼,但許多英國人選擇減少能源的使用,改為傳統的燃木取暖。此舉不僅可能造成環境污染,人類吸入燃燒後的顆粒物到肺部後,或會出現健康問題。當地政府該如何應對,就市區的燒木行為監督執法?
基因改造樹木,解決氣候變遷的新招數?
在美國喬治亞州南部一處低窪地帶,數名工人種植了一排排白楊樹,但這些不是普通的樹木,而是經過基因改造、生長在潮濕土壤中的白楊幼苗,可以製造成木材,同時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迄今為止,中國是唯一種植大量基因改造樹木的國家,白楊樹可能是美國首次在實驗室以外種植的基因改造樹木,研發過程中有何挑戰?
【*CUPodcast】ESG 傾呢啲:氣候風險對企業營運和投資的影響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愈來愈多企業關注氣候風險(climate risk)。氣候風險分為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探討氣候變遷對企業和投資者造成的風險。過去一年,氣候問題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從亞馬遜事件,看後疫情時代工作模式
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員工從 5 月起每週最少有 3 日前往辦公室工作,有員工不滿安排,在 Slack 頻道起草内部請願書。事件引起社會對後疫情時代工作模式之討論,也在重新定義何謂「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