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1973 年至 2018 年間,全球多地男性精子濃度從每毫升 1.012 億,跌至每毫升 4,900 萬,降幅達 51.6%;同期精子總數亦由 3.357 億下降 62.3% 至 1.266 億。學者擔心,精子質量持續下跌,會降低繁殖能力。但為何精子質量愈來愈差,甚至已影響部分男性的生育能力?污染也許是原因之一。
氣候變化
|共265篇|
IPCC 新報告,交出甚麼氣候解決方案?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形容,氣候暖化的計時炸彈開始倒數,呼籲各國採取行動,包括擴大潔淨能源的投資。IPCC 亦在報告中列出一些方案,以應對氣候問題。
林喜兒:「無奇不有」—— 眾星救地球
近年的美劇以「未來」為重要題材,不過通常以科技為主。Apple TV + 新劇「無奇不有」(Extrapolations)則是以氣候變化為主題,2037、2046、2059 的世界,會變成怎樣?
Ryan Fung:IPCC 中期目標 2035 年之前要減排 6 成
一直以來,各國的共識是最遲要在 2025 年之前做到全球碳達峰,並於 2050 年初碳排放達到淨零。不過,IPCC 的報告首次提出中期目標:在 2035 年,碳排放量需要比 2019 年的水平至少减少 60 %。
氣候變化下,新一波禽流感已蔓延至哺乳動物
近年在哺乳動物中發現 H5N1 禽流感病毒株的病例增多。雖然 H5N1 從未曾出現人傳人案例,但專家警告,氣候變化令生態系統失控並刺激病毒傳播,將造成野生動物和人類健康危機。
Ryan Fung:關於 ChatGPT 與氣候危機成為一篇文的那件事
文章乃整合今年 2 月份與氣候相關的新聞,再交由 ChatGPT 所撰寫,所輸入的只是一個有關本篇文章的大方向,以及一些零碎的新聞素材,人工智能就寫成一篇不錯的文章,質素不算最佳,但仍令人滿意。
重建還是撤退?颶風過後的紐西蘭兩難
颶風「加布麗埃爾」(Gabrielle)一週前吹襲紐西蘭,釀成該國本世紀最嚴重天災,至今已有 11 人喪生,數千人生死未卜。隨著倖存者開始從淤泥挖出房屋,評估損壞情況,當局還需盡快決定在哪重建、如何重建,甚至應否重建。
氣候變暖,英國本土蘋果面臨滅絕風險
隨著全球暖化趨勢持續,冬天的氣溫不斷上升,許多在高緯度環境生長的水果受到影響,例如英國本土蘋果,就需要在冬天累積足夠的能量。面對氣候問題,當地蘋果較難長出果實,未來將面臨滅絕危機,甚至被日本或紐西蘭的蘋果取而代之。
5 種可抵抗氣候危機、養活全球的農作物
世界各地農民正重新開發以下 5 種古老作物及新的雜交品種,希望在全球暖化危機下仍能提供足夠糧食。
這個冬天不太冷:瑞士滑雪產業危機
過去一年,歐洲經歷嚴峻的氣候危機,踏入 1 月,多國氣溫又創下最高紀錄,許多滑雪勝地甚至缺雪。對於瑞士來說,冰川和積雪是歐洲供水的重要水庫,其影響更令人擔憂;種種變化也對瑞士滑雪產業構成風險,業界改用人造雪取代,對環境影響又有多大?
寄生蟲會隨暖化消失,卻不是好事
傳播萊姆病的蜱蟲、傳播瘧疾和寨卡病毒的蚊,以及令人感染南美錐蟲病的接吻蟲,皆因氣候變化而擴大其活動範圍。但寄生物種因和暖天氣而活躍的情況,原來只屬例外。上週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在多達 85 種寄生蟲當中,大部分數量會在 140 年內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敲響警號。
【*CUPodcast】ESG 傾呢啲:展望 2023,拯救氣候新出路
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低碳想創坊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莊陳有、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一起討論對來年的展望,政府會否實踐 2050 年碳中和藍圖具體計劃,包括引入公義轉型概念,並徹底淘汰化石燃料等,力求擺脫氣候危機。
全球暖化,白蟻禍延萬里
達爾文澳白蟻(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在 1.5 億年前就與恐龍共存於世,並作為祖先物種的最後倖存者活至現在。這種巨型北方白蟻具有極強破壞力,近年氣候變化令溫度上升,更讓喜熱的牠們胃口大增,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南下蠶食更多地方。惟專家警告,受全球暖化影響,白蟻之禍已非地區性問題。
Ryan Fung:2023 年的氣候經濟和 ESG 會如何發展?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經歷過 2022 年的戰爭未止、右翼政治回勇、經濟不景氣、通脹失控等因素夾擊之下,人類所面臨氣候危機可謂有增無減,到底在 2023 年情況又會否有所改善,重回正軌發展下去?
要有咖啡時光,先要避免咖啡飲光
等一個人咖啡難,但在全球暖化做成的資源危機下,找一杯咖啡可能已經很難。美國西雅圖的初創 Atomo 就預視未來問題,提供現在答案,研發無豆咖啡。至於在咖啡店中等人的你,不用擔心咖啡,可以放心等哪個人了⋯⋯
Ryan Fung: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好與壞
春秋代序,2022 年對氣候變化和生態世界算是有形無實的一年,剛剛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跟之前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一樣,落實的條文流於空泛,口號多,行動缺。
FTX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下)
傳統碳權的計算,可能來自數千個不同的環境項目,很難進行比較。但化為加密貨幣之後,不論是 JustCarbon 的 JCRs,或是 Moss.Earth 的 MCO2s,標準都是一致的。每家公司都可以決定碳權的範疇,例如將植林的成果,轉變成標準化的碳代幣。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機制感到懷疑。
FTX 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上)
一邊是為達到減碳目標的碳權交易市場,另一邊是因為 FTX 事件而變成過街老鼠的加密貨幣 Web3 技術。這兩個仍未完全受到監管的新興產業結合在一起,究竟是明日之星還是下一個金融泡沫?
在歐請留意:海象出沒,保持距離
遇到「一條小抹香鯨,擱淺喺沙灘」,身為泳客可能想淋水拯救。不過如果在海灘的是一隻海象,靠近前請想清楚。歐洲各地時有發生海象靠岸事件,引起公眾關注甚至駐足圍觀。最近海象索爾(Thor)來到英國漢普郡海灘,有海洋慈善機構便要求公眾與之保持距離。
施彼理:ESG 所謂何物?
早前言論引起爭議的前滙豐負責任投資主管 Stuart Kirk,今年夏天離職之後,重操故業,在「金融時報」每週撰寫投資專欄。他在 9 月的復出之作提出了一個有用的論點:我們在談論 ESG 的時候,往往混淆兩種意思。其一,是 ESG 因素對投資回報的影響;其二,是相關業務運作對 ESG 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