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政府都設有應對自然災害的部門,解決颶風、火災或暴雨等威脅,卻鮮有針對極端高溫帶來的影響。在西非塞拉利昂首都,Eugenia Kargbo 被任命為當地首位 CHO(Chief Heat Officer),專門處理經常被忽視的高溫危機。
氣候變化
|共203篇|
Ryan Fung:ESG 知易行難,唯有訴諸法律?
正當大家滿以為歐洲的氣候行動一向領先全球,歐洲審計院日前就披露的真相卻令人意外。
Ryan Fung:ESG 不認真便輸了
監管機構和資本市場看待 ESG 愈來愈認真,陸續執行「家法」,變相提高一些「壞人」的做事成本,為資本市場向左傾打打氣。
有種熱更加致命 —— 濕球溫度
印度北方平原受連串熱浪侵襲,其中多達 2,000 萬人死於持續高於攝氏 35 度的濕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 這種異常的高溫加上濕度,造成難以散熱的環境,是小說中的「情節」,如今卻因氣候變化而成為「現實」,甚至會愈發常見。受此致命天氣威脅的,恐怕是我們的子孫一輩。
Ryan Fung:ESG 的「牛津定律」會由五眼聯盟譜寫?
有權力的地方自然有政治角力,正在醞釀統一全球 ESG 標準的「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就觸動地緣政治的角力。ESG 圈近日傳出即將宣佈 ISSB 委員會成員,最終會由五眼聯盟及盟友們奪取超過一半席位,變相令講一套做一套的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大壓力,不能再輕視碳中和議題,漂綠了事。
因氣候而消失的古羅馬「偉哥」
古羅馬人用古代羅盤草(silphium)製作香水、調味料,甚至壯陽藥。凱撒大帝更在其金庫中囤積超過半噸羅盤草,可見時人對其之熱愛。但不到一個世紀後,這種多用途草藥已不復見,近 2,000 年來人們不斷揣測其消失的原因,早前有研究人員就提出,羅盤草其實是人為造成氣候變化的首批受害者。
全球暖化,鹽化亦無處不在
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適合耕作,截至 2016 年當地就有 63% 面積用於農業生產。然而,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網上雜誌 Yale E360 報道,到 2050 年左右,南海海平面上升將導致大片土地鹽化,不再適合種植水稻。除了湄公河三角洲,世界各地不少同樣肥沃的河流三角洲甚至是內陸地區,也面臨鹽化挑戰。
Ryan Fung:碳消除背後的土地問題
至於如何真正實現革命,各國就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善用天然資源,當中最難解決的相信是「土地問題」(當然不是香港政客經常掛在嘴邊的那種土地問題)。
Ryan Fung:ESG 被國家能源安全蓋過
可惜再生能源對不少既得利益者來說根本「無利可圖」,以致很多政客從來沒有把氣候變化視為真正的緊急情況。也老實說,早在俄烏大戰爆發之前,全球在氣候變化的議題上就舉步維艱,現在烏俄打仗為全球帶來的副作用下,只會難上加難。
Ryan Fung:美國證監一小步,ESG 世界一大步?
監管機構多年來一直跟商業世界鬥智鬥力,近年戰火已蔓延到 ESG 層面,最新美國證監會就決定強制上市公司有關氣候方面的披露,為投資者增加透明度,以評估一直被市場低估的氣候風險,預料最快於今年內生效,「完善」ESG 生態,讓商界重新認真看待這個在俄烏戰線突然被邊緣化的議題。
TNFD 自然相關財務披露:環境風險不限於氣候,還有大自然
企業談 ESG 談得火熱,但過往 ESG 的 E 很多時側重氣候變化,ESG 儼然僅為「CSG」。無可否認,氣候風險和及應對氣候變化措施是最受關注的議題,多國證監機構逐漸加強氣候披露的要求和規範,最常見是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CFD)的披露建議,協助企業評估和披露氣候變化對企業未來營運的影響。環境保護則有不同面向,例如防止塑膠污染及維持生態多樣性等。3 月中,另一極具份量的「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NFD)便發佈了自願性自然相關財務披露草稿。
全球塑膠公約登場,加速企業轉型循環經濟
3 月 2 日,175 個國家的代表在內羅比聯合國環境大會同意制訂「全球塑膠公約」,於 2024 年底前達成具約束力的公約協議。決議文件開宗明義指,塑膠污染已成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影響環境、社會和經濟層面的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前景十分悲觀
聯合國轄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詳細報告,論證氣候變化如何威脅全球,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扼要整理出當中五點。
Ryan Fung:烏俄戰火紛飛,ESG 被邊緣化?
儘管人們普遍擔心全球變暖,但更直接因戰爭所造成的經濟放緩問題,可能會將氣候政策邊緣化。
你應買碳抵銷額嗎?自然碳補償為何甚具爭議?
減碳的努力可化作碳抵銷額;而消費者和企業通過購買別人的碳排放額,藉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為「碳抵銷」或「碳補償」。然而,碳抵銷向來甚具爭議,主要是針對碳抵銷項目本身的可信程度,及此法會否減低企業或個人真正減少碳排放的動力。
供應鏈是企業減碳排放關鍵?
許多跨國企業已提出「淨零減排」目標。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大範圍,範圍 1 和 2 分別計算生產的直接排放(包括燃燒燃料)及能源使用的間接排放。而範圍 3 則包含價值鏈上下游活動的碳排放。過往減碳倡議的主軸在於能源轉型,皆因化石燃料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盡快轉型零碳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要目標;惟範圍 3 的排放愈來愈受關注,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的脫碳進程。
甚麼是漂綠?企業氣候漂綠或招人提告?
隨著投資者和消費者愈來愈關注氣候變化,企業宣傳亦更著重標榜其在環境和氣候變化方面所作的努力。聲明公司更環保,能提升品牌形象,藉此帶來額外收益;然而,在環保功績方面言過其實,又稱為「漂綠」,例如使用未經證實或有誤導性質的聲明、選擇性披露環境績效以獲取商業或政治利益等。參與漂綠的不僅是公司,政府和政客亦可以透過漂綠來誇大自身環保功績,往自己臉上貼金。
某月某日,再無 Wasabi 可吃?
吃壽司時,最常接觸到枝裝或小包裝的 Wasabi 青芥辣,那實際上只是含山葵的混合物,或者根本不含山葵。不過,在高級壽司、蕎麥麵或燒肉店,廚師會磨碎新鮮山葵,讓顧客品嚐其獨特嗆鼻辛辣的味道,並以此提升食物鮮味。不過,未來要享用新鮮山葵或更困難,據「紐約時報」報道,在擁有日本最大山葵種植區的靜岡縣,農民正面對全球變暖、林木無人打理遺留問題,及後繼無人等嚴峻挑戰。
企業淨零目標誇大聲明?
歐洲非政府組織「新氣候組織」和「碳市場觀察」週日發表研究報告,評估 25 間跨國企業的「淨零」減排目標。報告指,這些公司大多數以某種形式的漏洞或技巧,顯著誇大其氣候目標和行動。
全球暖化解凍凍土,北極基建不穩?
北半球有 4 分 1 面積在永久凍土(Permafrost)層下。「永久凍土」雖名永久,這並不代表凍土永遠不會融化,而是指連續兩年處於或低於攝氏零度的土地。全球暖化,永久凍土也不能獨善其身,亦有愈來愈多研究估計暖化對凍土的影響,及凍土融化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