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波蘭一直是烏克蘭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向烏方提供武器、運送物資,並收容大量逃離戰火的難民,贏得不少掌聲,甚至增強其在歐洲的地位。但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近日宣佈將不再為烏克蘭提供武器,專注國內防務,停供武器的真正原因是甚麼?對戰爭有何影響?
歐盟
|共185篇|
比亞迪攻不下日本市場,進軍歐洲也受阻
中國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近年拓展海外市場,其推出的 Dolphin(海豚)電動車系列在香港掀起熱潮,並計劃在日本市場銷售,但日本一直是比亞迪難以攻下的市場,旗下 Atto 車款今年在日本只賣出 700 輛。而歐盟對中國補貼電動車展開調查,將對電動車行業帶來甚麼影響?
蘋果終於告別 Lightning,問題是……
蘋果公司近日在秋季發佈會上,推出充電端口從 Lightning 改為 USB-C 的新一代 iPhone 15 系列,令舊式的 Lightning 充電正式步入歷史。
讓烏克蘭加入,歐盟準備好了嗎?
隨著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可能性愈來愈大,成員國開始擔心歐盟是否已為擴大做好準備。「衛報」評論預測,烏國一旦加入歐盟,財政預算、議會議席及農業政策均需作調整。
歐盟數碼新法到來,誰受影響?
歐盟推出的「數碼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經已生效,旨在確保網絡安全和用戶個人私隱,並阻止散播非法或有害內容。目前 Google、Facebook、TikTok 和其他在歐洲營運的大型科技公司已實施 DSA,如有違規可能面臨數十億美元罰款。
全球 AI 競賽,監管有何不同?
隨著人工智能(AI)的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全球紛紛討論監管生成式 AI,中美在這方面的競爭也延伸到立法層面。中國將於 8 月起依法監管生成式 AI,其監管模式跟其他國家的準則有何不同?
終止黑海糧食出口協議,俄方圖謀甚麼?
去年 7 月 22 日,烏克蘭、俄羅斯和土耳其在聯合國推動下於伊斯坦堡簽署「黑海糧食出口協議」,允許烏克蘭從奧迪沙港運送粟米、小麥、葵花籽油及其他糧食。幾經延長後,「協議」至本月 18 日到期,俄方則在前一天宣佈「協議」終止。由於烏克蘭經黑海出口的糧食,一半以上會運到發展中國家,如今失去「協議」,再次引起戰爭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的憂慮。
Ryan Fung:2023 年下半年開局,地球迎來歷史高溫
「熱辣辣熱辣熱辣辣,好熱好熱。」世界氣象組織(WMO)2023 年 5 月才指出,未來五年全球氣溫可能會飆升至歷史新高,言猶在耳,時間只是過了不足兩個月,7 月 3 日就錄得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地球表面以上 2 米處記錄的全球平均氣溫超過 17°C(62.6°F),十分可怕。
歐盟通過監管 AI 草案,能否保障人類權利?
身處 AI 元年,人工智能席捲不同產業領域,眾多專家先後警告 AI 可威脅人類生存,但如何有效監管又不扼殺生產力,各國政府始終未能交出功課。前日歐洲議會終於通過「人工智能法」(A.I. Act)草案,可望年底正式生效,或成為監管 AI 的全球模範。究竟法例將如何管制 AI,行內專家又有何評價?
中國對烏克蘭的戰略模糊政策,與西方世界分歧
4 月 26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烏戰爭後首次致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而澤連斯基亦隨即任命前戰略工業部長里亞比金為新任烏克蘭駐中國大使。伯明翰大學的政治科學教授 Stefan Wolff 就形容中國採取有如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策略,並成功把握西方世界的內部分歧。
【ESG】歐洲建立首建碳邊境、訂碳邊境稅,中國竟成最大受害者?
歐洲議會早前通過大規模氣候變遷計劃「Fit for 55」中數項關鍵法規,包括改革碳排放交易體系(ETS)、於 2026 年引入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提高對進口鐵、鋼、水泥等產品碳關稅等。這是首次將氣候法規納入全球貿易規則,碳邊境稅是甚麼?立法後對哪些國家影響最大?
走回頭路?意大利擬立法禁人造肉
近年綠色飲食潮流興起,人造肉食品愈來愈普遍,意大利卻反其道而行,擬立法禁止使用實驗室生產的人造肉等食品,違者可被罰款高達 6 萬歐元,生產工場亦要關閉。該議案目的是保護意大利的飲食文化和農業傳統,不過科學界認為立法只會阻礙科研發展,甚至打擊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陶傑:馬克龍半途叛美親中的炸彈
三年前拜登誇口:杜林普作風驕橫,得罪歐盟,只有自己有能力團結歐洲盟國,對付中國。但現在馬克龍就在拜登的眼皮下叛變出走,只會令選民懷念杜林普。
Ryan Fung:歐盟重罰漂綠 隨時賠上營業額 4%
要推動氣候議程,讓地球更可持續發展下去,約制經濟活動已是大勢所趨,根據一些國際和本地的氣候游說第一身經驗,可以負責任的斷言,最大話語權不在於富豪、企業、學者、科學家、環保組織,而是在於政府和買方身上。
馬克龍的戰略自主大計,只會撕裂歐盟?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聲言,台灣事務與歐洲無關,歐洲不應成為美國「附庸」,要做中美以外「第三勢力」,隨即惹來歐美政壇反響。縱然有輿論抨擊馬克龍奉承中方,但其實有關言論可不是為中國度身訂做 —— 他數年來致力提倡歐洲「戰略自主」,但都惹來歐盟內部反響,最新言論恐進一步撕裂歐洲。到底馬克龍在盤算甚麼?
Type-C 世代到來,蘋果只能跟隨?
歐洲議會去年 10 月通過新法規,要求生產商由 2024 年起統一手機、平板電腦、相機等電子設備的充電接口為 USB-C 制式(USB Type-C),成全球先例。蘋果電話目前採用自家 Lightning 接口,新規定意味著即將推出的 iPhone 15 要跟從規範,但為了規格統一而淘汰舊產品,會否製造更多電子垃圾?蘋果還會有甚麼對策?
法國退休制度改革:歐洲各國退休年齡差異
法國近日因退休制度改革計劃而有大型示威,當中建議法定退休年齡從目前 62 歲提高至 2030 年的 64 歲,一旦落實,預計由 2027 年起,法國打工仔要工作 43 年才能拿到全額退休金,結果引發國內大罷工。當局聲稱延遲退休年齡是「挽救退休制度」,歐洲其實同樣面對退休金壓力,老年人口近年大幅增長,勞動人口大幅下降,在這情況下,法國的退休制度改革會否成為仿效對象?
【*CUPodcast】ESG 傾呢啲:循環經濟是甚麼?
針對地球資源耗盡,歐盟多年前曾提出循環經濟行動方案,去年再擬定新的規例。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探討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講解背後理念和更新範圍,以及企業如何用創新手法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Ryan Fung:機構投資者應如何籌備 2023 年 ESG 走勢?
要了解 ESG 業界的趨勢,自然要拜讀不同資料,當中滙證的 ESG 報告算是行內必讀之選,最新滙證 ESG 分析員就一連發佈兩份 2023 年展望,當中包括氣候發展和 ESG 發展,氣候展望上週已作分享,今日再跟大家講講 ESG 展望。
陶傑:「沉默的陰謀」可以令國家沉淪
無論前首相卓慧思與現任保守黨政府官員都說,高通脹導致的民生艱困,歸咎病毒與戰爭。然而,「金融時報」的經濟專家認為,英國的困局令許多人沉默,他們心中明白,其實真正的深層原因,不是真正的病毒與烏克蘭戰爭,而是退出歐盟。